所以一個作者,在運用文字的技術學問外,必須是能立在生活上麵,能在主觀與客觀之間,感覺和了解之間,理智上進退有餘,感情上橫溢奔放,記憶與幻想交錯相輔,到了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的程度,他的筆下才現著活力真誠。他的作品才會充實偉大,不受題材或文字的影響,而能持久普遍的動人。


    這本小說選交由上海良友圖書公司出版後,受到讀者歡迎,很快售罄。這本集子不僅體現了她的藝術眼光,也充分顯示了她的編輯才能和藝術。


    1937年起,京派作家為了重振徐誌摩逝世後的文學活動,由胡適和楊振聲牽頭準備籌辦一個《文學雜誌》,由朱光潛來當主編,編委會多是朱光潛家談詩會的成員:林徽因、楊振聲、沈從文、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等八人。胡適同王雲五接洽,把新誕生的雜誌交給商務印書館出版。


    《文學雜誌》主張文藝自由獨立,提出中國新文化要走的路宜寬闊些,豐富多彩些,不宜過早狹窄化到隻準走一條路。朱光潛寫的發刊詞,對於文化思想運動的基本態度,總結為八個字:自由生發,自由討論。他既反對打倒馬克思,也反對打倒孔夫子。反對空談「聯合戰線」,主張自由的思想。


    當時除京派作家外,聞一多、馮至、李廣田等人,也經常在刊物上發表作品。《文學雜誌》的第一卷一至三期連載了林徽因的四幕劇本《梅真同他們》,因抗日戰爭爆發,刊物停辦,劇本隻載到第三幕。


    抗戰後,1947年6月1日出版復刊號第二卷第一期,1948年出版第三卷第六期後停刊,前後共出版二十二期。林徽因許多詩歌作品,也發表在《文學雜誌》上。


    《文學雜誌》發表了不少揭露現實、富有政治色彩的詩文和小說,如徐盈的報告文學和穆旦的詩《飢餓的中國》,也扶持了許多新作家,如汪曾棋、李瑛、畢基初等。


    1948年10月號第三卷第五期,是朱自清先生紀念特輯,增加篇幅,組織了近三分之二內容的關於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紀念這位在黎明之前倒下去的寧死不屈的知識分子。


    林徽因參與組織的《大公報》文學評獎活動幾經周折,於1937年5月公布評獎結果:盧焚的《穀》獲小說獎,曹禺的《日出》獲戲劇獎,何其芳的《畫夢錄》獲散文獎。


    曹禺在天津主演莫裏哀的《慳吝人》,全部的布景繪製和舞台設計,由林徽因擔任。


    她在賓夕法尼亞所學的舞美設計,算是派上了用場。


    頻繁的文學活動中,林徽因的創作也達到了高潮。這個時期內,她發表的主要詩作有:《雨後天》、《秋天,這秋天》、《憶》、《年關》、《你是人間四月天》、《吊瑋德》、《靈感》、《城樓上》、《深笑》、《風箏》、《記憶》、《靜院》、《無題》、《題剔空菩提葉》、《黃昏過泰山》、《晝夢》、《八月的憂愁》、《過楊柳》、《冥思》、《空想》、《你來了》、《「九。一八」閑走》、《藤花前》、《旅途中》、《靜坐》、《紅葉裏的信念》、《十月獨行》、《時間》、《古城春景》、《前後》、《去春》等。


    同時,還發了許多散文、小說和劇本,重要作品有《窗子以外》、《紀念誌摩去世四周年》、《蛛絲和梅花》、《究竟怎麽一回事》、《彼此》、《窘》、《鍾綠》、《吉公》、《文珍》、《繡繡》、《九十九度中》、《梅真同他們》等。


    她還與梁思成合作,為《大公報。文藝副刊》設計了若幹幅插圖。其中一幅叫「犄角」的插圖,是在北戴河冒著暑熱趕製出來的。林徽因附信說:「現在圖案是畫好了,十之八九是思成的手筆。在選材及布局上,我們輪流草稿討論。說來慚愧,小小的一張東西,我們竟做了三天才算成功。好在趣味還好,並且是漢刻,純粹中國創造藝術的最高造詣,用來對於創作前途有點吉利。」


    蕭幹接到插圖非常高興,在使用時還特意加了評語,說這幅「美麗的圖案」,「壯麗典雅」,是這期副刊「精彩的犄角」!


    這個時期,她的詩風轉向清麗和明快:是誰笑得那樣甜,那樣深,那樣圓轉?一串一串明珠,大小閃著光亮,迸出天真!


    清泉底浮動,泛流到水麵上,燦爛,分散!


    是誰笑得好花兒開了一朵?


    那樣輕盈,不警起誰。


    細香無意中,隨著風過,拂在短牆,絲絲在斜陽前掛著留戀。


    是誰笑成這百層塔高聳,讓不知名的鳥雀來盤旋?是誰笑成這萬千個風鈴的轉動,從每一層琉璃的簷邊搖上雲天?


    這首題為《深笑》的詩,可以看出林徽因一個時期內的總體上的美學追求,清新、細膩、純淨,仿佛每一個句子都有很高的透明度,同時又很講究韻律美、建築美、音樂美。


    還有她的《藤花前——獨過靜心齋》:紫藤花開了輕輕的放著香,沒有人知道……


    紫藤花開了輕輕的放著香,沒有人知道。


    樓不管,曲廊不作聲,藍天裏白雲行去,池子一脈靜;水麵散著浮萍,水底下掛著倒影。


    紫藤花開了,沒有人知道!


    藍天裏白雲行去,小院,無意中我走到花前。


    輕香,風吹過花心,風吹過我,——望著無語,紫色點。


    用獨特的意象,全新的審美角度,像工匠用彩瓦砌造鍾樓一樣,她用語言營造著一個全美的藝術建構,仿佛在心的背麵,也照耀著春日明媚的陽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林徽因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林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林杉並收藏林徽因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