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坐下去,平靜地說:「每個詩人都可以從日出日落受到啟發,那是心靈的一種顫動。梁詩人說過,『詩人要到自然中去,到愛人的懷抱裏去,到你自己的靈魂裏去,如果你覺得有三頭六臂,就一起去。』隻是別去鑽『象徵』的牛角尖兒。」
梁宗岱哈哈大笑。
大家也一起笑起來。林徽因笑得最響。
那波浪,洗亮了室內一雙雙星子般灼耀的眼睛。
三晉大地的回聲
下了從北平開往大同的火車,林徽因等幾個人愣住了。這就是遼、金兩代的陪都西京嗎?
從火車站廣場上望出去,沒有幾座像樣的樓房,大都是些窯洞式的平房,滿目敗舍殘牆,像是隨意丟棄在那裏的一堆破舊衣服。大街上沒有一棵樹,塵土打著旋東沖西撞。
車站廣場上聚集著許多駝幫,這是林徽因第一次看到大群大群的駱駝,成百上千的駱駝,雙峰的和單峰的,赭色的和白色的,一隊隊湧進來,一隊隊開過去。天很低,駱駝高大傲岸,頸下碩大的鐵鈴,蒼涼、悲壯地響在九月的斜陽裏。這大群的駱駝總是讓人想起遠古與深邃,想起大漠孤煙與長河落日,這情景,仿佛是從遙遠年代飄來的古歌。
林徽因迷住了,怔怔地站在那裏。
梁思成、劉敦楨和莫宗江卻讓強烈的駱駝糞尿氣味,熏得捂著鼻子直咳嗽。
梁思成催促著:「快去找旅館吧。」
他們沿著塵土飛揚的街道搜尋著。偌大一個大同城,竟然找不到一家能夠棲身的旅館。街上多是車馬大店一類的旅舍,他們看到的都是穿著羊皮服的駱駝客,成幫結夥,蹲踞在鋪麵的門口,捧著碩大無朋的粗瓷藍花碗,呼嚕呼嚕喝著玉茭稀粥,他們的光頭上冒著熱氣。
林徽因走到哪裏,就在哪裏引起一片駱駝客的騷動。
劉敦楨開玩笑地說:「真是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啊!」
可是很快他們就高興不起來了。
快到掌燈時分,幾乎跑遍了大同城,也沒找到可容身的住處,四個人隻好又折回火車站,腰酸背痛的梁思成,苦著臉說:「看來隻好蹲火車站了。」
進了候車大廳,奇蹟發生了。
突然有誰喊了一聲:「這不是梁思成?」
梁思成和林徽因驚詫地轉過身,一位穿著鐵路製服的大漢站在他們麵前。兩個人一起驚喜地喊起來:「劉大個子,你怎麽到這兒了。」
劉大個子說:「這話該我問你們啊。」
梁思成說:「我們來考察古建築,跑遍了大同城,連個住處都找不下。」
林徽因向劉敦楨和莫宗江介紹說:「這是我們在美國賓大的同學老劉,他是學鐵路的。看樣子我們今晚用不著蹲車站了。」
老劉哈哈大笑起來:「我這個站長還能讓你們蹲車站?走,到我家去。」
到了老劉家,他們舒舒服服吃了頓晚餐。蓧麥片炒山藥蛋,還有黃糕。
老劉說:「大同這個灰地方,一年到頭是山藥蛋,拿不出好東西招待老同學,太慚愧了。」
大家一再說:「好吃好吃。」
這一晚,莫宗江的肚子脹得像鼓一樣,跑了好幾次廁所。
林徽因說:「蓧麥片吃多了就這樣,真忘記告訴你了。」
第二天一早,老劉弄來站上一部敞篷吉普車,陪同他們去雲岡。
出大同城西30多裏,便是雲岡石窟。石窟依武周山北崖開鑿,麵朝武烈河,50多座洞窟一字排開。
這座石窟開鑿於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公元460年),與中原北方地區的洛陽龍門石窟和西北高原的敦煌莫高窟為中外知名的三大石窟。
據《魏書。釋老誌》記載,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465年),由當時高僧曇曜主持,在京城郊武周塞,開鑿五所石窟,即雲岡16至20窟,後人稱「曇曜五窟」。它是雲岡石窟群中最早的五窟。其它各洞窟完成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遷都洛陽之前。其主要洞窟大約在四十年間建成。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漯水》中寫道:「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狀,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使後人可窺當時之盛況。
雲岡石窟的開鑿,不憑藉天然洞窟,完全以人工辟山鑿洞。他們完全被這宏偉的美驚呆了。走進曇曜五窟,平麵呈馬蹄形,彎窿頂是苦行僧結茅為廬的草廬形狀,主佛占據洞窟的絕大部分空間,四麵石壁雕以千佛,使朝拜者一進洞窟必須仰視,才得窺見真容,主佛像頂天立地,巍峨高大,給人以至尊至貴的感覺。
老劉說:「你們注意看看這五尊佛像,是曇曜和尚為了取悅當時的統治者,模擬北魏王朝五位皇帝的真容而雕鑿的,借造佛像之名,行給皇帝造像之實,看樣子出家人也不是四大皆空啊!馬屁拍到這份兒上,也算爐火純青了。」
林徽因沉醉在藝術的氤氳中,她仿佛進入了那個古老年代,眼前的石像活起來,仿佛聽到他們在朗誦《華嚴經》,仿佛看到他們在眉飛色舞地敘述一個佛本生的故事,仿佛聽到他們用排蕭、琵琶、長笛奏出美妙的仙樂。1500年,歲月構築的柵欄,了無痕跡,這裏每一塊石頭,都轟轟烈烈地活著,仿佛聽得到他們血管裏血液流動的聲音,仿佛感受到他們的體溫、呼吸和心跳。然而,活著的不是釋迦牟尼,活著的是石頭一樣頑強的歷史,是把這歷史雕鑿在侏羅紀雲岡統砂岩上的無名的太史公們。
梁宗岱哈哈大笑。
大家也一起笑起來。林徽因笑得最響。
那波浪,洗亮了室內一雙雙星子般灼耀的眼睛。
三晉大地的回聲
下了從北平開往大同的火車,林徽因等幾個人愣住了。這就是遼、金兩代的陪都西京嗎?
從火車站廣場上望出去,沒有幾座像樣的樓房,大都是些窯洞式的平房,滿目敗舍殘牆,像是隨意丟棄在那裏的一堆破舊衣服。大街上沒有一棵樹,塵土打著旋東沖西撞。
車站廣場上聚集著許多駝幫,這是林徽因第一次看到大群大群的駱駝,成百上千的駱駝,雙峰的和單峰的,赭色的和白色的,一隊隊湧進來,一隊隊開過去。天很低,駱駝高大傲岸,頸下碩大的鐵鈴,蒼涼、悲壯地響在九月的斜陽裏。這大群的駱駝總是讓人想起遠古與深邃,想起大漠孤煙與長河落日,這情景,仿佛是從遙遠年代飄來的古歌。
林徽因迷住了,怔怔地站在那裏。
梁思成、劉敦楨和莫宗江卻讓強烈的駱駝糞尿氣味,熏得捂著鼻子直咳嗽。
梁思成催促著:「快去找旅館吧。」
他們沿著塵土飛揚的街道搜尋著。偌大一個大同城,竟然找不到一家能夠棲身的旅館。街上多是車馬大店一類的旅舍,他們看到的都是穿著羊皮服的駱駝客,成幫結夥,蹲踞在鋪麵的門口,捧著碩大無朋的粗瓷藍花碗,呼嚕呼嚕喝著玉茭稀粥,他們的光頭上冒著熱氣。
林徽因走到哪裏,就在哪裏引起一片駱駝客的騷動。
劉敦楨開玩笑地說:「真是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啊!」
可是很快他們就高興不起來了。
快到掌燈時分,幾乎跑遍了大同城,也沒找到可容身的住處,四個人隻好又折回火車站,腰酸背痛的梁思成,苦著臉說:「看來隻好蹲火車站了。」
進了候車大廳,奇蹟發生了。
突然有誰喊了一聲:「這不是梁思成?」
梁思成和林徽因驚詫地轉過身,一位穿著鐵路製服的大漢站在他們麵前。兩個人一起驚喜地喊起來:「劉大個子,你怎麽到這兒了。」
劉大個子說:「這話該我問你們啊。」
梁思成說:「我們來考察古建築,跑遍了大同城,連個住處都找不下。」
林徽因向劉敦楨和莫宗江介紹說:「這是我們在美國賓大的同學老劉,他是學鐵路的。看樣子我們今晚用不著蹲車站了。」
老劉哈哈大笑起來:「我這個站長還能讓你們蹲車站?走,到我家去。」
到了老劉家,他們舒舒服服吃了頓晚餐。蓧麥片炒山藥蛋,還有黃糕。
老劉說:「大同這個灰地方,一年到頭是山藥蛋,拿不出好東西招待老同學,太慚愧了。」
大家一再說:「好吃好吃。」
這一晚,莫宗江的肚子脹得像鼓一樣,跑了好幾次廁所。
林徽因說:「蓧麥片吃多了就這樣,真忘記告訴你了。」
第二天一早,老劉弄來站上一部敞篷吉普車,陪同他們去雲岡。
出大同城西30多裏,便是雲岡石窟。石窟依武周山北崖開鑿,麵朝武烈河,50多座洞窟一字排開。
這座石窟開鑿於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公元460年),與中原北方地區的洛陽龍門石窟和西北高原的敦煌莫高窟為中外知名的三大石窟。
據《魏書。釋老誌》記載,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465年),由當時高僧曇曜主持,在京城郊武周塞,開鑿五所石窟,即雲岡16至20窟,後人稱「曇曜五窟」。它是雲岡石窟群中最早的五窟。其它各洞窟完成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遷都洛陽之前。其主要洞窟大約在四十年間建成。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漯水》中寫道:「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狀,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使後人可窺當時之盛況。
雲岡石窟的開鑿,不憑藉天然洞窟,完全以人工辟山鑿洞。他們完全被這宏偉的美驚呆了。走進曇曜五窟,平麵呈馬蹄形,彎窿頂是苦行僧結茅為廬的草廬形狀,主佛占據洞窟的絕大部分空間,四麵石壁雕以千佛,使朝拜者一進洞窟必須仰視,才得窺見真容,主佛像頂天立地,巍峨高大,給人以至尊至貴的感覺。
老劉說:「你們注意看看這五尊佛像,是曇曜和尚為了取悅當時的統治者,模擬北魏王朝五位皇帝的真容而雕鑿的,借造佛像之名,行給皇帝造像之實,看樣子出家人也不是四大皆空啊!馬屁拍到這份兒上,也算爐火純青了。」
林徽因沉醉在藝術的氤氳中,她仿佛進入了那個古老年代,眼前的石像活起來,仿佛聽到他們在朗誦《華嚴經》,仿佛看到他們在眉飛色舞地敘述一個佛本生的故事,仿佛聽到他們用排蕭、琵琶、長笛奏出美妙的仙樂。1500年,歲月構築的柵欄,了無痕跡,這裏每一塊石頭,都轟轟烈烈地活著,仿佛聽得到他們血管裏血液流動的聲音,仿佛感受到他們的體溫、呼吸和心跳。然而,活著的不是釋迦牟尼,活著的是石頭一樣頑強的歷史,是把這歷史雕鑿在侏羅紀雲岡統砂岩上的無名的太史公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