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說,以前沒有注意到這種布局的建築美學特點,現在看來,它同我們在歐洲考察過的一些宗教建築,有異曲同工之美。古典美學的思想傾向,在於它的經典性,由亞裏士多德、畢達哥拉斯、維特魯威,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阿爾伯蒂、帕拉迪奧等人建立倡導的和諧論,完善論,整一論,都可以在臥佛寺建築布局中找到註腳,而且他們已晚了幾個世紀。


    從臥佛寺出來,他們又驅車直奔香山之南的法海寺。


    法海寺在香山通八大處馬路的西邊不遠處,是一個很小的山寺。這座袖珍般的寺院,建在山坡上,寺門卻在一裏多遠的山坡下,走路的人很少注意到山穀碎石堆裏的那座小建築物。


    這座寺院建於明正統四年,為禦用太監李童集資興建的。雖歷經修繕,仍具明代早期的建築特點。殿宇依山勢層迭而上,氣度軒昂。山門即護法金剛殿,寬三間,保存有明代前期的旋子彩畫。山門裏麵的高台上,有天王殿的遺址和伽藍、祖師二堂。正中的大殿,麵寬五間、黃瓦廡殿頂,金碧輝煌,掩映在蒼鬆翠柏之間。殿內有明代巨幅神像壁畫,栩栩如生,很為精湛。


    林徽因卻意外地發現了這座寺院拱門的建築特色,她在《平郊建築雜錄》寫道:因為這寺門的形式是與尋常的極不相同;有圓拱門洞的城樓模樣,上邊卻頂著一座喇嘛式的塔——一個縮小的北海白塔。這奇特的形式,不是中國建築裏所常見。


    這圓拱門洞是石砌的。東麵門額上題著「敕賜法海禪寺」,旁邊陪著一行「順治十七年夏月吉日」的小字。西麵額上題著三種文字,其中看得懂的中文是「奄巴得摩烏室尼渴華麻列吽■吒」,其他兩種或是滿蒙各占其一個。走路到這門下,疲乏之餘,讀完這一行題字也就覺得輕鬆許多!


    門洞裏還有隱約的壁畫,頂上一部分居然還勉強剩出一點顏色來。由門洞西望,不遠便是一座石橋,微拱的架過一道山溝,接著一條山道直通到山坡上寺的本身。


    門上那座塔的平麵略似十字形而較複雜。立麵分多層,中間束腰石色較白,刻著生猛的浮雕獅子。在束腰上枋以上,各層重疊像階級,每級每麵有三尊佛像……最頂尖上有仰月的教徽。仰月徽去夏還完好,今秋已掉下。據鄉人說八月間大風雨吹掉的,這塔的破壞於是又進了一步。


    法海寺門特點卻不在上述諸點、石造及其年代等,主要的卻是他的式樣與原先的居庸關相類似。從前居庸關上本有一座塔,但因傾頹已久,無從考其形狀,不想在平郊竟有這樣一個發現。雖然在《日下舊聞考》裏法海寺隻占了兩行不重要的位置,一句輕淡的「門上有小塔」,在研究居庸關原狀的立腳點看來,卻要算個重要的材料了。


    由八大處向香山走,大約三、四裏路程,馬路從一處山口拐過去,路邊的山坡上,兩座小石亭引起了林徽因的興趣。小石亭的位置,麵朝著對麵的另一個山口。那個山口叫做杏子口,滿坡的杏樹正掛著累累青果。在三四十尺深的山溝中,一條蜿蜒的山路從石縫裏爬出來,兩旁對峙著兩座高山,一出口則豁然開朗,一片海似的平原鋪展開去,浮出孤島一般的玉泉山。小小的杏子口,儼然成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隘。


    兩座石亭立在相對的山坡上,好像兩座石龕,分峙兩崖,雖然不起眼兒,卻有一種超然的莊嚴。


    他們下了車,拎起照相機,爬到山坡上。眼前的石龕隻是幾塊青石砌成的,仿佛是一座初民時期的雕塑,它漫不經意地被歲月擱置在這裏,好像兩個穿著舊棉襖的山民,相互對望著各自的風景。


    從山坡上望下去,那條刻著幾百年車轍的杏子口石路,一個個泥人大小的山民,挑著擔子蠕動著。間或有一個戴鬢花的老太婆,挾著黃包袱,往這山口上慢慢爬動,也許是到這佛龕上來燒香的。


    石板路上,一串駱駝正一個跟著一個穿過杏子口,駝鈴叮咚,四麵群山顯得更加幽靜。


    林徽因這樣描述她所見到的石龕:西邊那座龕較大,平麵約一米餘見方,高約二米。重簷,上層簷四角微微翹起,值得注意。東麵牆上有歷代的刻字,跑著的馬,人臉的正麵等等。其中有幾個年月人名,較古的有「承安五年四月二十三日到此」和「至元九年六月十五日□□□賈智記」。承安是金章宗年號,五年是公元1200年。至元九年是元世祖的年號,元順帝的至元到六年就改元了,所以是公元1272年。這小小的佛龕,至遲也是金代遺物,居然在杏子口受了七百多年以上的風雨,依然存在。當時巍然站在杏子口北崖上的神氣,現在被煞風景的馬路貶到盤坐路旁的謙抑;但它們的老資格卻並不因此減損,那種倚老賣老的倔強,差不多是傲慢冥頑了。西麵牆上有古拙的畫——佛像和馬——那佛像的樣子,驟著竟像美洲土人的totam-pole.龕內有一尊無頭趺坐的佛像,雖像身已裂,但是流利的衣裙褶紋,還有「南宋期」


    的遺風。


    台基上東邊的一座較小,隻有單簷,牆上也沒有字畫。龕內有小小無頭像一軀,大概是清代補作的。這兩座都有蒼綠的顏色。


    台基前麵有寬二米、長四米餘的月台,上麵的麵積勉強可以叩拜佛像。


    南崖上隻有一座佛龕,大小與北崖上小的那座一樣。三麵做牆的石片,已成純厚的深黃色,像純美的菸葉。西麵刻著雙鉤的「南」字,南麵「無」字,東麵「佛」字,都是徑約八十厘米。北麵開門,裏麵的佛像已經失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林徽因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林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林杉並收藏林徽因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