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5時,徐誌摩的長子徐積鍇和張幼儀的哥哥張嘉鑄,從上海趕到濟南,朱經農夫婦也來了,晚8時半,靈柩裝上了一輛敞篷車,將由徐積鍇、張嘉鑄、郭有守等人,護送回滬。


    在返回北平之前,梁思成悄悄撿起了「濟南號」飛機殘骸的一塊小木板,珍貴地放進自己提包裏,這是林徽因再三叮囑的。


    徐誌摩的靈柩運到上海萬國殯儀館,上海文藝界在靜安寺設奠,舉行追悼儀式,弔唁的人絡繹不絕,許多青年學生排著隊來瞻仰這位中國的拜倫。


    北平的公祭設在北大二院大禮堂,由林徽因主持安排,胡適、周作人、楊振聲等到會致哀,京都的社會賢達和故友紛紛題寫輓聯、輓詩和祭文。


    蔡元培的輓聯是: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


    乘船可死,驅車可死,鬥室生臥也可死,死於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


    梅蘭芳的輓聯一唱三嘆:歸神於九霄之間,直著噫籟成詩,更憶招花微笑貌;北來無三日不見,已諾為餘編劇,誰憐推枕失聲時。


    張歆海、韓湘眉的輓聯椎心泣血:十數年相知情同手足;一剎那慘劇,痛切肺腑。


    溫柔誠摯乃朋友中朋友;純潔天真是詩人的詩人。


    楊杏佛的輓聯不勝哀痛:紅妝齊下淚,青鬢早成名,最憐落拓奇才,遺受新詩又不朽;少別竟千秋,高談猶昨日,共吊飄零詞客,天荒地老獨飛還。


    廬隱和李惟建夫婦的輓聯是一片手足之情:嘆君風度比行雲,來也飄飄,去也飄飄;嗟我哀歌吊詩魂,風何淒淒,雨何淒淒。


    黃炎培的詩長歌當哭:天縱奇才死亦奇,雲車風馬想威儀。


    卅年哀樂春婆夢,留與人間一卷詩。


    白門哀柳鎖斜煙,黑水寒鼙動九邊。


    料得神州無死所,故飛吟蛻入寥天。


    新月娟娟筆一支,是清非薄不凡姿。


    光華十裏聯秋駕,哭到交情意已私。


    …………


    公祭之後,林徽因把那片飛機的殘骸,懸掛在臥室中央的牆壁上。誌摩輕輕地走了,他把他的苦悶、惆悵、落寞、歡愉全部交付與了萬裏雲空,唯一沒有帶走的,是他輕輕揮手作別之後,留下的這片燒焦的雲彩……


    八寶箱的奧秘


    對徐誌摩的讚美和攻訐自他逝世後不久就開始了。


    新月社的同仁籌備了《新月》誌摩紀念專號,刊出了小曼的《哭摩》、胡適之的《追悼誌摩》、鬱達夫的《誌摩在回憶裏》、韓湘眉的《誌摩最後的一夜》、楊振聲的《與誌摩最後一別》、周作人的《誌摩紀念》、何家槐的《懷誌摩先生》、方令儒的《誌摩是人人的朋友》、陳夢家的《紀念誌摩》等十二篇文章。


    林徽因、淩叔華等也在《北平晨報》發表了紀念文章。


    誌摩的碑文,大家委託在武漢大學任教的新月社故舊淩叔華題寫。


    不隻是新月社同仁,整個北平文化界都把誌摩的遇難,看作是中國新文學的一大損失。


    另一麵,社會上對於他的個人生活,往往有不能諒解之處。他的離婚和他的再婚,是他一生中最受社會譴責的兩件事。現在誌摩雖已蓋棺,卻未定論,種種指責,也理所當然地牽涉到林徽因。這使新月社的朋友們為之憤怒,他們在悼念文章中,很直率地談到了這一點。


    胡適說:「誰都能明白,至少在誌摩的方麵,這兩件事最可以代表誌摩的單純的理想的追求,他萬分誠懇的相信那兩件事都是他實現他那『美與愛與自由』的人生的正當步驟,這兩件事的結果,在別人看來,似乎都不曾能夠實現誌摩的理想生活。但到了今日,我們還忍用成敗來議論他嗎?」


    楊振聲說:「他所處的環境,任何人要抱怨痛苦了,但我沒聽見他抱怨過任何人,他的行事受旁人的攻擊多了,但他並未攻擊過旁人。難道他是滑?我敢說沒有一個認識他的朋友會有這個印象的,因為,他是那般的天真!他隻是不與你計較是非罷了。他喜歡種種奇奇怪怪的事,他一生在搜求人生的奇蹟和宇宙的寶藏。哪怕是醜,能醜得出奇也美;哪怕是壞,壞得有趣就好。反正他不是當媒婆,作法官,誰管那些!他隻是這樣一個鑑賞家,在人生的行程中,採取奇葩異卉,織成詩人的袈裟,讓哭喪著臉的人們看了,鉤上一抹笑容,這人生就輕鬆多了!


    我們試想想這可憐的人們,誰不是仗著瞎子摸象的智慧,憑著蒼蠅碰窗的才能,在人生中摸索唯一引路的青燈,總是那些先聖往哲,今聖時哲的格言,把我們格成這樣方方板板的塊塊兒。於是又把所見的一切,在不知不覺中與自己這個塊塊兒比上一比,稍有出入,便罵人家是錯了。於是是非善惡,批評叫罵,把人生鬧得一塌糊塗,這夠多蠢!


    多可憐!誌摩他就不——一點也不。偏偏這一曲《廣陵散》,又在人間消滅了!「


    陶孟和說:「一個永遠尋求新的興奮的人當然最怕平凡。規則的生活與誌摩的性格是格格不相人的。我們若想像誌摩每天早晨拿著皮包到公事房,過衙署式的生活,晚間回家同老婆孩子相聚,過19世紀的家庭生活,不特是滑稽之極,實在是褻瀆了誌摩的可愛的性格。這樣無聊的,平庸的,缺乏生命興味的存在隻是凡夫、俗子的份,沒有誌摩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林徽因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林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林杉並收藏林徽因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