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過去!」王貫一命令。
「不行,這兒有山。」梁壁堂回答。
「繞過去!」王貫一急速說。
砰的一聲突然炸響,飛機撞在黨家莊上空的開山頂上。機身訇然起火,像一隻火鳥,翩翩墜落於山下。
開山,當地人叫白馬山,就在津浦鐵路旁邊。「濟南號」失事時,正被一個路警看到,等他跑到出事地點,機上的火還在燃燒。
「先生們,女士們!今天我們講了中國的皇城建築,在下一個講座裏,我要講的是中國的宗教建築,在此之前,我想給諸位讀一首我的朋友寫的詩:《常州天寧寺聞禮懺聲》,這首詩所反映的宗教情感與宗教建築的美是渾然天成的。」
林徽因的朗誦把聽眾帶到另一個肅穆莊嚴的境界。
我聽著了天寧寺的禮懺聲!
這是哪裏來的神明?人間再沒有這樣的境界!
這鼓一聲,鍾一聲,磬一聲,木魚一聲,佛號一聲……樂音在大殿裏,迂緩的,漫長的迴蕩著,無數衝突的波流諧和了,無數相反的色彩淨化了,無數現世的高低消滅了……
這一聲佛號,一聲鍾,一聲鼓,一聲木魚,一聲磬,諧音盤礴在宇宙間——解開一小顆時間的埃塵,收束了無量數世紀的因果;這是哪裏來的大和諧——星海裏的光彩,大千世界的音籟,真生命的洪流:止息了一切的動,一切的擾攘;在天地的盡頭,在金漆的殿椽間,在佛像的眉宇間,在我的衣袖裏,在耳鬢邊,在感官裏,在心靈裏,在夢裏……
在夢裏,這一瞥間的顯示,青天,白水,綠草,慈母溫軟的胸懷,是故鄉嗎?是故鄉嗎?
光明的翅羽,在無極中飛舞!
大圓覺底裏流出的歡喜,在偉大的,莊嚴的,寂滅的,無疆的,和諧的靜定中實現了!
頌美呀,涅槃,讚美呀,涅槃!
聽眾們看到她的嘴唇顫抖著,她的眼眶裏湧滿了淚水。
回到家中,梁思成告訴林徽因,關於徐誌摩未回北平的消息,已給胡適打過電話,胡適也很著急,他也懷疑途中有變故。
20日早晨,胡適和林徽因分別看到了北平《晨報》刊登的消息。
京平北上機肇禍,昨在濟南墜落!
機身全焚,乘客司機均燒死,天雨霧大誤觸開山。
「濟南十九日專電」十九日午後二時中國航空公司飛機由京飛平,飛行至濟南城南州裏黨家莊、因天雨霧大、誤觸開山山頂、當即墜落山下,本報記者親往調查,見機身全焚毀、僅餘空架、乘客一人、司機二人、全被燒死、血肉焦黑、莫可辨認、郵件被焚後,郵票灰仿佛可見、慘狀不忍睹……
林徽因和梁思成趕到胡適家中,胡適聲音嘶啞地說:「我這就到中國航空公司去一趟,請他們發電問問南京公司,看是不是誌摩搭乘的飛機出事了。」
中午時,張莫若、陳雪屏、孫大雨、錢端升、張慰慈、饒孟侃等人都來到胡適家中打聽情況,電話鈴聲響個不停。
胡適回來了。他沉痛地告訴大家,南京公司已回電,證實出事的是徐誌摩搭乘的「濟南號」飛機,南京公司今天早晨已派美籍飛行師安利生趕往出事地點,調查事實真相。
林徽因覺得兩眼一黑,昏倒在椅子上。
下午,北平《晨報》又發了號外:詩人徐誌摩慘禍「濟南二十日五時四十分本報專電」京平航空駐濟辦事所主任朱風藻,二十早派機械員白相臣赴黨家莊開山,將遇難飛機師王貫一、機械員梁壁堂、乘客徐誌摩三人屍體洗淨,運至黨家莊,函省府撥車一輛運濟,以便入棺後運平,至燒毀飛機為濟南號,即由黨家莊運京,徐為中國著名文學家,其友人胡適由北平來電托教育廳長何思源代辦善後,但何在京出席四全會未回。
整整一天,林徽因的眼前閃動著一團火光,徐誌摩散文中《想飛》中的那幾句話,不時地撞進她的腦海:「同時天上那一點子黑的已經迫近在我的頭頂,形成了一架鳥形的機器,忽的機沿一側,一球光直往下注,砰的一聲炸響——炸碎了我在飛行中的幻想,青天裏平添了幾堆破碎的浮雲。」
誌摩,難道你是先知,難道你早就預感到你的幻滅,你就這樣悄悄地走了嗎?
冷雨如麻。雨滴敲在福緣庵的青瓦上,如泣如訴。水幕從屋簷下垂落成一幅挽帳,也是淒清而冰冷。
這座小庵原來是個賣窯器的店鋪,院子裏堆放著大大小小的罈罈罐罐。徐誌摩的遺體停放在庵內入門左邊貼牆的一側。在濟南中國銀行工作的一位姓陳的辦事人,早已把徐誌摩的遺體裝殮得幹淨整潔,他照當地民間壽衣的樣式,給徐誌摩穿了件藍色的綢布長袍,上罩一件黑馬褂,頭戴紅頂黑綢小帽,露出掩蓋不住的額角,左額角有個李子大小的洞,這顯然是他的致命傷,他的眼睛微微張開,鼻子略微發腫,門牙已脫落,靜靜地躺在那裏的。這就是那個永遠生氣勃勃、永遠渴望飛翔的徐誌摩。
梁思成、金嶽霖、張奚若3人,11月22日上午9時半趕到濟南,在齊魯大學會同乘夜車到濟的沈從文、聞一多、梁實秋、趙太侔等人,一起趕到福緣庵。
梁思成帶來一隻用鐵樹葉作主體綴以白花的小花圈,這隻具有希臘風格的小花圈,是林徽因和他流著淚編成的,誌摩的一張照片鑲嵌在中間,照片上的徐誌摩是那樣充滿靈性,生龍活虎,而現在已成古人。人生的渺茫和命運的不可知,就像這淒風苦雨,讓人感到悲涼。
「不行,這兒有山。」梁壁堂回答。
「繞過去!」王貫一急速說。
砰的一聲突然炸響,飛機撞在黨家莊上空的開山頂上。機身訇然起火,像一隻火鳥,翩翩墜落於山下。
開山,當地人叫白馬山,就在津浦鐵路旁邊。「濟南號」失事時,正被一個路警看到,等他跑到出事地點,機上的火還在燃燒。
「先生們,女士們!今天我們講了中國的皇城建築,在下一個講座裏,我要講的是中國的宗教建築,在此之前,我想給諸位讀一首我的朋友寫的詩:《常州天寧寺聞禮懺聲》,這首詩所反映的宗教情感與宗教建築的美是渾然天成的。」
林徽因的朗誦把聽眾帶到另一個肅穆莊嚴的境界。
我聽著了天寧寺的禮懺聲!
這是哪裏來的神明?人間再沒有這樣的境界!
這鼓一聲,鍾一聲,磬一聲,木魚一聲,佛號一聲……樂音在大殿裏,迂緩的,漫長的迴蕩著,無數衝突的波流諧和了,無數相反的色彩淨化了,無數現世的高低消滅了……
這一聲佛號,一聲鍾,一聲鼓,一聲木魚,一聲磬,諧音盤礴在宇宙間——解開一小顆時間的埃塵,收束了無量數世紀的因果;這是哪裏來的大和諧——星海裏的光彩,大千世界的音籟,真生命的洪流:止息了一切的動,一切的擾攘;在天地的盡頭,在金漆的殿椽間,在佛像的眉宇間,在我的衣袖裏,在耳鬢邊,在感官裏,在心靈裏,在夢裏……
在夢裏,這一瞥間的顯示,青天,白水,綠草,慈母溫軟的胸懷,是故鄉嗎?是故鄉嗎?
光明的翅羽,在無極中飛舞!
大圓覺底裏流出的歡喜,在偉大的,莊嚴的,寂滅的,無疆的,和諧的靜定中實現了!
頌美呀,涅槃,讚美呀,涅槃!
聽眾們看到她的嘴唇顫抖著,她的眼眶裏湧滿了淚水。
回到家中,梁思成告訴林徽因,關於徐誌摩未回北平的消息,已給胡適打過電話,胡適也很著急,他也懷疑途中有變故。
20日早晨,胡適和林徽因分別看到了北平《晨報》刊登的消息。
京平北上機肇禍,昨在濟南墜落!
機身全焚,乘客司機均燒死,天雨霧大誤觸開山。
「濟南十九日專電」十九日午後二時中國航空公司飛機由京飛平,飛行至濟南城南州裏黨家莊、因天雨霧大、誤觸開山山頂、當即墜落山下,本報記者親往調查,見機身全焚毀、僅餘空架、乘客一人、司機二人、全被燒死、血肉焦黑、莫可辨認、郵件被焚後,郵票灰仿佛可見、慘狀不忍睹……
林徽因和梁思成趕到胡適家中,胡適聲音嘶啞地說:「我這就到中國航空公司去一趟,請他們發電問問南京公司,看是不是誌摩搭乘的飛機出事了。」
中午時,張莫若、陳雪屏、孫大雨、錢端升、張慰慈、饒孟侃等人都來到胡適家中打聽情況,電話鈴聲響個不停。
胡適回來了。他沉痛地告訴大家,南京公司已回電,證實出事的是徐誌摩搭乘的「濟南號」飛機,南京公司今天早晨已派美籍飛行師安利生趕往出事地點,調查事實真相。
林徽因覺得兩眼一黑,昏倒在椅子上。
下午,北平《晨報》又發了號外:詩人徐誌摩慘禍「濟南二十日五時四十分本報專電」京平航空駐濟辦事所主任朱風藻,二十早派機械員白相臣赴黨家莊開山,將遇難飛機師王貫一、機械員梁壁堂、乘客徐誌摩三人屍體洗淨,運至黨家莊,函省府撥車一輛運濟,以便入棺後運平,至燒毀飛機為濟南號,即由黨家莊運京,徐為中國著名文學家,其友人胡適由北平來電托教育廳長何思源代辦善後,但何在京出席四全會未回。
整整一天,林徽因的眼前閃動著一團火光,徐誌摩散文中《想飛》中的那幾句話,不時地撞進她的腦海:「同時天上那一點子黑的已經迫近在我的頭頂,形成了一架鳥形的機器,忽的機沿一側,一球光直往下注,砰的一聲炸響——炸碎了我在飛行中的幻想,青天裏平添了幾堆破碎的浮雲。」
誌摩,難道你是先知,難道你早就預感到你的幻滅,你就這樣悄悄地走了嗎?
冷雨如麻。雨滴敲在福緣庵的青瓦上,如泣如訴。水幕從屋簷下垂落成一幅挽帳,也是淒清而冰冷。
這座小庵原來是個賣窯器的店鋪,院子裏堆放著大大小小的罈罈罐罐。徐誌摩的遺體停放在庵內入門左邊貼牆的一側。在濟南中國銀行工作的一位姓陳的辦事人,早已把徐誌摩的遺體裝殮得幹淨整潔,他照當地民間壽衣的樣式,給徐誌摩穿了件藍色的綢布長袍,上罩一件黑馬褂,頭戴紅頂黑綢小帽,露出掩蓋不住的額角,左額角有個李子大小的洞,這顯然是他的致命傷,他的眼睛微微張開,鼻子略微發腫,門牙已脫落,靜靜地躺在那裏的。這就是那個永遠生氣勃勃、永遠渴望飛翔的徐誌摩。
梁思成、金嶽霖、張奚若3人,11月22日上午9時半趕到濟南,在齊魯大學會同乘夜車到濟的沈從文、聞一多、梁實秋、趙太侔等人,一起趕到福緣庵。
梁思成帶來一隻用鐵樹葉作主體綴以白花的小花圈,這隻具有希臘風格的小花圈,是林徽因和他流著淚編成的,誌摩的一張照片鑲嵌在中間,照片上的徐誌摩是那樣充滿靈性,生龍活虎,而現在已成古人。人生的渺茫和命運的不可知,就像這淒風苦雨,讓人感到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