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沒有誰意識到,他們以印度詩哲泰戈爾《新月集》命名的這個小小社團,就在這一天平平常常地走進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歷史。
就像他們誰也沒有注意到,這個幽靜小院中那株挺拔的柿樹,會在蕩漾的秋風裏,無可置疑地捧出一樹純情的甘甜!
馬尼浦王的女兒
一千響的霸王鞭,在藍天的背景上,挑起一桿杆紅火爛漫的期盼。
9時24分,那節墨綠色的車廂,如一艘從遠海歸航的古船,靜靜地泊在北京前門火車站的月台上。歡迎的人群立刻站成一排,神情肅然,等待那個莊嚴的時刻。這是一支文化名人的儀仗。梁啓超、蔡元培、胡適、蔣夢麟、梁漱溟、辜鴻銘、熊希齡、範源廉、林長民等,或西裝筆挺,或長衫飄灑,唯有林徽因咖啡色連衣裙,米黃上裝,素潔淡雅,卓爾不群。一束紅色鬱金香捧在她的胸前,人麵花朵,相互映照。
車門打開了。
當那個頭戴紅色柔帽,身穿淺棕色長袍,童顏鶴髮,長髯飄逸的老人,出現在車門口,林徽因的一顆心像要跳出胸膛,這就是詩哲泰戈爾嗎?她眼前出現的分明是談諧睿智的聖誕老人和慈眉善目的東方式壽星。他仿佛來自一個童話,來自天外一個聖靈的國度,如果不是同時出現在車門口的徐誌摩目光的提醒,她幾乎忘了獻上手中的鮮花。
鞭炮響了。飛飛揚揚的花雨,點綴著1924年4月23日那頁史詩般的記憶。
這是最具中國古典意味的歡迎儀式。泰戈爾異常興奮,他孩子般地笑著,伸出雙臂,像是要擁抱整個天空。
從4月12日「熱田丸」徐徐駛入黃浦江時起,泰戈爾就始終處在興奮之中。這位名震寰宇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的來訪,使中國知識界的神經興奮起來。他與春天一同蒞臨了這個早已心嚮往之的國度,他的生命中也仿佛注入了一種神奇的力量。
在桃花如雲的龍華,在柳浪鶯歌的西湖,在六朝煙霞的秦淮,在漱玉泄珠的泉城,在五嶽獨尊的泰岱,……他沐浴在中國文化的氤氳裏,恆河與黃河在他的心中交匯了。
他踏訪遺蹟,發表演講,樂此不疲。徐誌摩一直陪伴在他身邊。
那些日子,徐誌摩也處在高度的亢奮之中,泰翁訪華的講稿,是經他事先翻譯好的,老人的行程也都由他精心安排。他們朝夕相處,談創造的生活,談心靈的自由,談普愛的實現,談教育的改造,他們的話語,如山澗流泉,空中行雲,兩顆詩心跳動在一起。
在杭州陪泰翁暢遊西湖,他竟一時詩興大發,在一株海棠樹下作詩達旦。梁啓超褒獎學生的豪舉,曾集宋人吳夢霄、薑白石的詞,作一首聯句:臨流可奈清臒,第四橋邊,呼掉過環碧;此意平生飛動,海棠樹下,吹笛到天明。
林徽因的情感雖然不像徐誌摩那樣奔放,但她心靈的泉水也未靜止過。從泰戈爾踏上中國的土地那天起,她留心每天的報紙,為他們計算著行期。泰戈爾那些膾炙人口的名作,她早已爛熟於心,她盼望早一天見到那心中的偶像,可是當泰戈爾出現在她麵前的時候,她自己卻在那個瞬間,不由自主地進入了童話般的境界。
鴿群的祥雲大朵大朵地飛過,湛藍的哨音一碧如洗。
日壇公園的草坪剛剛修剪過,陽光很舒展地鋪在上麵,每一片草葉都浮光耀金,蒸發起一種沁人心脾的氣味,那氣味,很容易讓人想起夢中的田園,遙遠、qisuu奇古老而安寧的天籟。
這個集會本來定在天壇公園舉行,但由於天壇公園收取門票,考慮到聽講的青年學生大都經濟拮據,於是改在了不收門票的日壇公園舉行。
歡迎泰戈爾先生的集會,就在這充溢著生命繁茂的草坪上進行。
仙風道骨的詩哲泰戈爾,由林徽因攙扶登上主講台,擔任翻譯的是徐誌摩。當天京都的各家報紙,都開闢醒目版麵,渲染了這次集會的盛況。說林小姐人艷如花,和老詩人挾臂而行,加上長袍白麵,郊寒島瘦的徐誌摩,猶如蒼鬆竹梅的一幅三友圖。
林徽因的純情美貌,徐誌摩的翩翩風度,與泰戈爾老人相映生輝,一時成為京城美談。
泰戈爾的演講,是即興式的。他滿懷同情和親善的情感,注視著中國的心靈。他說:「今天我們集會在這個美麗的地方,象徵著人類的和平、安康和豐足。多少個世紀以來,貿易、軍事和其他職業的客人,不斷地來到你們這兒。但在這以前,你們從來沒有考慮邀請任何人,你們不是欣賞我個人的品格,而是把敬意奉獻給新時代的春天。」
他清了清嗓音繼續講下去:「現在,當我接近你們,我想用自己那顆對你們和亞洲偉大的未來充滿希望的心,贏得你們的心。當你們的國家為著那未來的前途,站立起來,表達自己民族的精神,我們大家將分享那未來前途的愉快。我再次指出,不管真理從哪方來,我們都應該接受它,毫不遲疑地讚揚它。如果我們不接受它,我們的文明將是片麵的、停滯的。科學給我們理智力量,他使我們具有能夠獲得自己理想價值積極意識的能力。」
稍作停頓,他呷了一口林徽因遞上的熱茶,眼睛望了望遠方的天空,他的語言激昂起來。
「為了從垂死的傳統習慣的黑暗中走出來,我們十分需要這種探索。我們應該為此懷著感激的心情,轉向人類活生生的心靈。」他提醒說,「今天,我們彼此命運是息息相關的。歸根到底,社會是通過道德價值來撫育的,那些價值盡管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但仍然具有——道德精神。惡盡管能夠顯示勝利,但不是永恆的。」
就像他們誰也沒有注意到,這個幽靜小院中那株挺拔的柿樹,會在蕩漾的秋風裏,無可置疑地捧出一樹純情的甘甜!
馬尼浦王的女兒
一千響的霸王鞭,在藍天的背景上,挑起一桿杆紅火爛漫的期盼。
9時24分,那節墨綠色的車廂,如一艘從遠海歸航的古船,靜靜地泊在北京前門火車站的月台上。歡迎的人群立刻站成一排,神情肅然,等待那個莊嚴的時刻。這是一支文化名人的儀仗。梁啓超、蔡元培、胡適、蔣夢麟、梁漱溟、辜鴻銘、熊希齡、範源廉、林長民等,或西裝筆挺,或長衫飄灑,唯有林徽因咖啡色連衣裙,米黃上裝,素潔淡雅,卓爾不群。一束紅色鬱金香捧在她的胸前,人麵花朵,相互映照。
車門打開了。
當那個頭戴紅色柔帽,身穿淺棕色長袍,童顏鶴髮,長髯飄逸的老人,出現在車門口,林徽因的一顆心像要跳出胸膛,這就是詩哲泰戈爾嗎?她眼前出現的分明是談諧睿智的聖誕老人和慈眉善目的東方式壽星。他仿佛來自一個童話,來自天外一個聖靈的國度,如果不是同時出現在車門口的徐誌摩目光的提醒,她幾乎忘了獻上手中的鮮花。
鞭炮響了。飛飛揚揚的花雨,點綴著1924年4月23日那頁史詩般的記憶。
這是最具中國古典意味的歡迎儀式。泰戈爾異常興奮,他孩子般地笑著,伸出雙臂,像是要擁抱整個天空。
從4月12日「熱田丸」徐徐駛入黃浦江時起,泰戈爾就始終處在興奮之中。這位名震寰宇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的來訪,使中國知識界的神經興奮起來。他與春天一同蒞臨了這個早已心嚮往之的國度,他的生命中也仿佛注入了一種神奇的力量。
在桃花如雲的龍華,在柳浪鶯歌的西湖,在六朝煙霞的秦淮,在漱玉泄珠的泉城,在五嶽獨尊的泰岱,……他沐浴在中國文化的氤氳裏,恆河與黃河在他的心中交匯了。
他踏訪遺蹟,發表演講,樂此不疲。徐誌摩一直陪伴在他身邊。
那些日子,徐誌摩也處在高度的亢奮之中,泰翁訪華的講稿,是經他事先翻譯好的,老人的行程也都由他精心安排。他們朝夕相處,談創造的生活,談心靈的自由,談普愛的實現,談教育的改造,他們的話語,如山澗流泉,空中行雲,兩顆詩心跳動在一起。
在杭州陪泰翁暢遊西湖,他竟一時詩興大發,在一株海棠樹下作詩達旦。梁啓超褒獎學生的豪舉,曾集宋人吳夢霄、薑白石的詞,作一首聯句:臨流可奈清臒,第四橋邊,呼掉過環碧;此意平生飛動,海棠樹下,吹笛到天明。
林徽因的情感雖然不像徐誌摩那樣奔放,但她心靈的泉水也未靜止過。從泰戈爾踏上中國的土地那天起,她留心每天的報紙,為他們計算著行期。泰戈爾那些膾炙人口的名作,她早已爛熟於心,她盼望早一天見到那心中的偶像,可是當泰戈爾出現在她麵前的時候,她自己卻在那個瞬間,不由自主地進入了童話般的境界。
鴿群的祥雲大朵大朵地飛過,湛藍的哨音一碧如洗。
日壇公園的草坪剛剛修剪過,陽光很舒展地鋪在上麵,每一片草葉都浮光耀金,蒸發起一種沁人心脾的氣味,那氣味,很容易讓人想起夢中的田園,遙遠、qisuu奇古老而安寧的天籟。
這個集會本來定在天壇公園舉行,但由於天壇公園收取門票,考慮到聽講的青年學生大都經濟拮據,於是改在了不收門票的日壇公園舉行。
歡迎泰戈爾先生的集會,就在這充溢著生命繁茂的草坪上進行。
仙風道骨的詩哲泰戈爾,由林徽因攙扶登上主講台,擔任翻譯的是徐誌摩。當天京都的各家報紙,都開闢醒目版麵,渲染了這次集會的盛況。說林小姐人艷如花,和老詩人挾臂而行,加上長袍白麵,郊寒島瘦的徐誌摩,猶如蒼鬆竹梅的一幅三友圖。
林徽因的純情美貌,徐誌摩的翩翩風度,與泰戈爾老人相映生輝,一時成為京城美談。
泰戈爾的演講,是即興式的。他滿懷同情和親善的情感,注視著中國的心靈。他說:「今天我們集會在這個美麗的地方,象徵著人類的和平、安康和豐足。多少個世紀以來,貿易、軍事和其他職業的客人,不斷地來到你們這兒。但在這以前,你們從來沒有考慮邀請任何人,你們不是欣賞我個人的品格,而是把敬意奉獻給新時代的春天。」
他清了清嗓音繼續講下去:「現在,當我接近你們,我想用自己那顆對你們和亞洲偉大的未來充滿希望的心,贏得你們的心。當你們的國家為著那未來的前途,站立起來,表達自己民族的精神,我們大家將分享那未來前途的愉快。我再次指出,不管真理從哪方來,我們都應該接受它,毫不遲疑地讚揚它。如果我們不接受它,我們的文明將是片麵的、停滯的。科學給我們理智力量,他使我們具有能夠獲得自己理想價值積極意識的能力。」
稍作停頓,他呷了一口林徽因遞上的熱茶,眼睛望了望遠方的天空,他的語言激昂起來。
「為了從垂死的傳統習慣的黑暗中走出來,我們十分需要這種探索。我們應該為此懷著感激的心情,轉向人類活生生的心靈。」他提醒說,「今天,我們彼此命運是息息相關的。歸根到底,社會是通過道德價值來撫育的,那些價值盡管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但仍然具有——道德精神。惡盡管能夠顯示勝利,但不是永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