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看著他的眼裏噙滿了淚水,她哪裏知道,長期以來,這種莫名的憂傷何曾離開過誌摩一時。


    徐誌摩在美國讀經濟學期間,接觸到羅素的哲學,毅然決定到英國投師羅素門下,然而羅素卻與校方意見相左被解聘,此時去中國講學,徐誌摩與心中的聖哲失之交臂。


    被希望折磨得幾近絕望的他,終又考取了劍橋的經濟學院,半年之後,在一個命運安排的偶然機會裏,他結識了知名作家狄更生,狄氏很費了一番周折,才得以推薦他到王家學院讀特別生。


    林徽因默默地聽著。


    誌摩娓娓地講著這些,他的神情平靜,仿佛是在講別人的故事。然而,徽因已經懂得了苦難對於親歷者才是具有實際意義的苦難。而她,僅僅是個聽故事的人嗎?她多想把纖細的手搭上他微微抖動的肩頭。


    「徽因,我真的寫了一首詩,可以讀給你聽嗎?」誌摩問。徽因點點頭,她仿佛加快了心跳。


    草上的露珠兒顆顆是透明的水晶球,新歸來的燕兒在舊巢裏呢喃個不休;誌摩那夾雜著硤石官話的男中音,在夜霧裏繚繞著。


    嗤嗤!吐不盡南山北山的璠瑜,灑不完東海西海的瓊珠,融和琴瑟蕭笙的音韻,飲餐星辰日月的光明!


    徽因不由自主地接下去:詩人喲!可不是春在人間,還不開放你創造的噴泉!


    誌摩的眸子悠然亮了。


    這一聲霹靂震破了漫天的雲霧,顯煥的旭日又升臨在黃金的寶座;柔軟的南風吹皺了大海慷慨的麵容,潔白的海鷗上穿雲下破浪自在優遊;徽因又接下去:詩人喲!可不是趁航的時候,還不準備你歌吟的漁舟!


    誌摩亢奮地說:「徽因,你的句子真是妙極了!」他朗誦的語調更加昂揚了。


    你是高高在上的雲雀天鷚,縱橫四海不問今古春秋,散布著稀世的音樂錦繡;林徽因用雙手捂住臉龐,她不敢讓誌摩看見,淚水已湧出了她的眼睛。晚禱的鍾聲蒼老地在遠處咳了兩聲,誌摩停住腳步,半分鍾之後,他把手伸給徽因,林徽因卻把那隻手電筒塞到他手裏。


    她有幾分悵然地看著那縷光束,如一片橙黃的葉子,朦朦朧朧地飄進了遠處的霧嵐。


    藍色的布萊頓海灣


    陽光下的海,燦爛得如同布萊頓的玫瑰園。


    浪花的顏色是全部光譜的顏色,熱烈而澄明。底色是那種鋒利得能割傷情感的藍,那種碰一下就能弄出許多響聲的藍,同時又是那種溫暖得把你包裹起來的藍,沒有誰能說出那種藍的複雜的內涵。


    沙灘是鬆軟的,蓬蓬鬆鬆地撐起一片陽傘的世界。一把細沙過手,掌上便燦然閃爍著無數金色的星子。賣海鮮的小販在沙灘上的陽傘中穿梭著,那都是些十來歲的孩子,籃子裏是煮成金紅色的大螫蟹,還有淡紫色小龍蝦,他們用英格蘭民歌樣的嗓音叫賣著,吸引了來自各地和許多國家的海浴者。


    不遠處皮爾皇宮拖著修長的影子。這座閣樓式的建築物——大帝國攝政時代的王宮,擁有著東方神秘的色彩,成為這座小城最豪華、最漂亮的海外休閑別墅。


    林徽因是跟隨柏烈特醫生一家來布萊頓度暑假的。


    這座英國南部的小城,麵對英吉利海峽,北距倫敦近80公裏。從11世紀開始,就是一個航運繁忙、魚市興盛的地方,如今布萊頓的觀光價值,早已超過了它的原始意義。


    據說這裏的海水,有治療百病的功效。林徽因看到差不多每一家觀光旅館,都豎著一塊「天然水,海水浴」的招牌。


    柏烈特醫生站在淺水處,往身上撩著水,做著下海的準備。他有50多歲,頭髮全白了,是一位詼諧、和善的老人。


    他活動著關節,招呼著女兒們下海。他的5個女兒:吉蒂、黛絲、蘇姍、蘇娜、斯泰西,都亭亭玉立。吉蒂21歲,黛絲與林徽因同年,蘇姍和蘇娜是一對雙胞胎,長得極其相似,分不出哪一個是蘇姍,哪一個是蘇娜。她們最小的妹妹是斯泰西,還是一個小學生穿著泳裝的五姐妹簇擁著林徽因,走在海灘上,吸引了許多目光。


    吉蒂和父親很快遊到深海裏去了。黛絲在淺海區教林徽因遊泳,照應著三個妹妹。


    黛絲給林徽因做著示範動作,林徽因浮在橡皮圈上,按照黛絲教的要領,手腳並動,不停地劃著名海水。黛絲一麵糾正著動作,一麵鼓勵她:「別怕,菲利斯,這海水浮力大,不會沉下去的。」


    菲利斯是林徽因在英國的教名,柏烈特的女兒們都習慣這樣稱呼她。


    上岸休息的時候,她們躺在陽傘底下,用沙子把自己埋起來。


    最小的妹妹斯泰西用沙子堆一座城堡,快堆成的時候,一下子又塌了下來,於是她又重新去堆,堆到一半,城堡又塌了下去。她喊著黛絲:「來!工程師,幫幫忙。」


    黛絲一會兒就給妹妹堆成了一座沙子的城堡。林徽因問:「為什麽叫你工程師?」


    黛絲說:「我對建築感興趣。將來是要做工程師的。看到你身後那座王宮了嗎?那是中國風格的建築,明天我要去畫素描,你可以跟我一起去嗎?順便也給我講講中國的建築。」


    林徽因問:「你說的是蓋房子嗎?」


    黛絲說:「不,建築和蓋房子不完全是一回事。建築是一門藝術,就像詩歌和繪畫一樣,它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這是大師們才能掌握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林徽因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林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林杉並收藏林徽因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