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敬宗曾主編整理過《晉書》,還有其他諸多文獻,其實說來許敬宗似乎也沒有太大的惡行,但人們因為他支持武後,所以千餘年來一直被評為「奸臣」。有趣的是,有的書上把武則天評為傑出「女政治家」加以頌揚,而許敬宗照樣還是奸臣角色。當然,並不是說許敬宗就是大好人,但許敬宗和武則天稱帝後任用的來俊臣等那些牛鬼蛇神並不完全一樣。許敬宗也沒有活到武則天稱帝,他死於高宗前麵。當然他的壽數還是比較大的,終年八十一歲。
我們看許敬宗寫的這兩首小詩,還是蠻不錯的。第一首「本逐征鴻去,還隨落葉來」,雖然不如薛道衡的「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巧妙,但也是相當不錯的兩句。「菊花應未滿,請待詩人開」,似乎也不弱於孟浩然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看了這兩首詩後,覺得岑參那首:「強欲登高處,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也和這首有幾分相似。憑心而論,許敬宗的這首詩,雖然算不上絕佳,也算得上是中等偏上的水平。我覺得之所以歷代選本中都不選,主要還是因為許敬宗有奸臣之名,而將之摒棄了。
105:31:03 2007.5偏想臨潭菊,芳蕊對誰開——大奸臣許敬宗的雅句
大唐碎片作者:江湖夜雨
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笑裏藏刀的「李貓」之名句
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自憐回雪1影,好取洛川歸。
懶整鴛鴦被,羞褰2玳瑁床。春風別有意,密處也尋香。
《堂堂詞二首(一作題美人)》
這兩首五絕是李義府所作,和許敬宗的詩在同一卷。因為支持武則天當皇後的「哼哈二將」正是李義府和許敬宗,具體來說,率先打響廢王皇後擁立武後「第一槍」的是人家李義府。許敬宗看到李義府這樣做不但沒有風險,反而官運亨通,於是才赤膊上陣。所以全唐詩的編者就理所當然地將他哥倆(不對,是爺倆,許敬宗要比李義府大二十多歲)放在一塊了。說來李義府的詩似乎比許敬宗寫得更好,上一篇江湖夜雨將許敬宗的詩評為中等偏上,但本篇中李義府的詩似乎已經達到一流的境界。
「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寫得極佳,鏤月作扇(唐代當屬宮扇,圓形似月),裁雲作衣,正是天仙氣質,更毋需道些什麽「柳眉杏眼」之類的庸俗詞調,太白那句「雲想衣裳花想容」,與此類似,但憑心而論,從藝術性上來講也沒有強過李義府這兩句。由此,李義府給我們留下一個成語「裁雲鏤月」。唐朝有個叫張懷慶的人,當個棗強尉這樣的芝麻小官,卻「好偷名士文章」。他讀了李義府這一首詩後覺得不錯,就每句添兩個字,改裝成一首七絕充作自己的作品:「生情鏤月成歌扇,出意裁雲作舞衣。照鏡自憐回雪影,時來好取洛川歸。」被當時的人傳為經典笑話,由此可見李義府這首詩還是流傳很廣的。第二篇寫得有些香艷,似乎是在寫一個唐代美眉回味昨夜的銷魂滋味。她懶洋洋地整理鴛被,撩起玳瑁裝飾的大床的帳幕,可能是又想起昨天雲雨時的情景,於是臉上又泛起紅潮。春風也像個輕佻的男人一樣吹進屋來,仿佛在尋香竊玉。雖然這詩寫的有些「兒童不宜」,但藝術上還是挺成功的。說來李義府也是有才氣的。
當然,李義府相貌長得雖然很漂亮,但在歷史上名聲很不好,和許敬宗一樣都歸入了奸臣之列。《舊唐書·李義府傳》說:「義府貌狀溫恭,與人語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陰賊。既處要權,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輒加傾陷。故時人言義府笑中有刀。」意思是說,李義府表麵上對誰都笑嘻嘻,但心地陰狠,稍有得罪他的地方,他就狠下刀子,暗中加害,是那種「當麵說好話,背後下毒手」的人。李義府因此又給我們留下一個成語——「笑裏藏刀」。
不過李義府雖然有「李貓」之稱,但說來也奇怪,他對皇帝卻挺橫的。當年他初次見唐太宗時,太宗讓他以「烏」為題作首詩,李義府牛叉得很,說道:「日裏揚朝彩,琴中伴夜啼。上林多少樹,不借一枝棲。」好在唐太宗比較大度說:「我當全林借汝,豈獨一枝耶?「——將把全部樹枝借給你,豈止一枝,還封他為禦史(此即《龍文鞭影》中「義府題烏」一典)。但這樣的事情也就是碰上太宗這樣寬宏的皇帝罷了。後來孟浩然也玩這一手,自鳴清高,說什麽「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唐玄宗一聽就火了,幹脆讓老孟一邊歇著去了。還有一次是見唐高宗時,唐高宗說:「聽說你兒子、女婿等都挺不規矩的,是說多方回護才沒有治他們的罪,你要好好教訓一下他們。」按說李義府趕快領情謝恩就得了唄,但李義府居然「勃然變色,腮頸俱起」,質問高宗:「誰告訴你的?」高宗說:「你不要問是誰說的,隻看確實有沒有這樣的事。」李義府居然拒不鬆口認錯,反而大模大樣地走開了。高宗好脾氣,也沒有拿他怎麽樣。後來李義府越來越不像話,高宗才終於將他流放延州,李義府後來死於該處。
李義府似乎也沒有做過什麽特大的壞事,比較著名的是這樣一件事:有個女人叫淳於氏,當因犯奸而獲罪被關在大牢裏。李義府便利用職權將她撈了出來,並給她弄了一處大宅院,養起來成為他的外宅。但江湖夜雨覺得此事也並非是極大的過惡,淳於氏犯的隻是通姦罪,依現代法律觀點看,罪名根本不成立,而且李義府雖說是垂涎於她的美色,但卻冒著危險將她救出來,也是相當有情意的。要是換個禽獸一般的男人,肯定會將她姦淫玩弄夠了後就弄死滅口。這件事嘛,關鍵看怎麽說,如果從「正麵」宣傳,那李義府這件事恐怕編成感人的風流佳話、愛情故事也不難。李義府還有一件過去屢遭非議的事就是修改《氏族誌》。事情據說是這樣:出身寒族的李義府,欲為兒子在當時的七大名門望族大姓中娶個媳婦,竟到處碰壁。李義府氣得不行,便勸說皇帝下詔,禁止這七姓子女互相通婚。同時又派人重修《氏族誌》,更名為《姓氏錄》。規定不論門第,凡得官五品者皆屬士流。於是,就算是小兵小卒以軍功升為五品官職的,也寫入此書,成為「名門貴族」。這一做法,在當時受到原來的「五姓十族」等「貴族」的譏笑,他們把這個新的貴族名錄稱為「勛格」(立功表)。其實從我們現在的眼光看,打破門第觀念,讓寒門百姓有機會擠入「貴族」的行列,卻是公平合理的,是進步的。
我們看許敬宗寫的這兩首小詩,還是蠻不錯的。第一首「本逐征鴻去,還隨落葉來」,雖然不如薛道衡的「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巧妙,但也是相當不錯的兩句。「菊花應未滿,請待詩人開」,似乎也不弱於孟浩然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看了這兩首詩後,覺得岑參那首:「強欲登高處,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也和這首有幾分相似。憑心而論,許敬宗的這首詩,雖然算不上絕佳,也算得上是中等偏上的水平。我覺得之所以歷代選本中都不選,主要還是因為許敬宗有奸臣之名,而將之摒棄了。
105:31:03 2007.5偏想臨潭菊,芳蕊對誰開——大奸臣許敬宗的雅句
大唐碎片作者:江湖夜雨
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笑裏藏刀的「李貓」之名句
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自憐回雪1影,好取洛川歸。
懶整鴛鴦被,羞褰2玳瑁床。春風別有意,密處也尋香。
《堂堂詞二首(一作題美人)》
這兩首五絕是李義府所作,和許敬宗的詩在同一卷。因為支持武則天當皇後的「哼哈二將」正是李義府和許敬宗,具體來說,率先打響廢王皇後擁立武後「第一槍」的是人家李義府。許敬宗看到李義府這樣做不但沒有風險,反而官運亨通,於是才赤膊上陣。所以全唐詩的編者就理所當然地將他哥倆(不對,是爺倆,許敬宗要比李義府大二十多歲)放在一塊了。說來李義府的詩似乎比許敬宗寫得更好,上一篇江湖夜雨將許敬宗的詩評為中等偏上,但本篇中李義府的詩似乎已經達到一流的境界。
「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寫得極佳,鏤月作扇(唐代當屬宮扇,圓形似月),裁雲作衣,正是天仙氣質,更毋需道些什麽「柳眉杏眼」之類的庸俗詞調,太白那句「雲想衣裳花想容」,與此類似,但憑心而論,從藝術性上來講也沒有強過李義府這兩句。由此,李義府給我們留下一個成語「裁雲鏤月」。唐朝有個叫張懷慶的人,當個棗強尉這樣的芝麻小官,卻「好偷名士文章」。他讀了李義府這一首詩後覺得不錯,就每句添兩個字,改裝成一首七絕充作自己的作品:「生情鏤月成歌扇,出意裁雲作舞衣。照鏡自憐回雪影,時來好取洛川歸。」被當時的人傳為經典笑話,由此可見李義府這首詩還是流傳很廣的。第二篇寫得有些香艷,似乎是在寫一個唐代美眉回味昨夜的銷魂滋味。她懶洋洋地整理鴛被,撩起玳瑁裝飾的大床的帳幕,可能是又想起昨天雲雨時的情景,於是臉上又泛起紅潮。春風也像個輕佻的男人一樣吹進屋來,仿佛在尋香竊玉。雖然這詩寫的有些「兒童不宜」,但藝術上還是挺成功的。說來李義府也是有才氣的。
當然,李義府相貌長得雖然很漂亮,但在歷史上名聲很不好,和許敬宗一樣都歸入了奸臣之列。《舊唐書·李義府傳》說:「義府貌狀溫恭,與人語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陰賊。既處要權,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輒加傾陷。故時人言義府笑中有刀。」意思是說,李義府表麵上對誰都笑嘻嘻,但心地陰狠,稍有得罪他的地方,他就狠下刀子,暗中加害,是那種「當麵說好話,背後下毒手」的人。李義府因此又給我們留下一個成語——「笑裏藏刀」。
不過李義府雖然有「李貓」之稱,但說來也奇怪,他對皇帝卻挺橫的。當年他初次見唐太宗時,太宗讓他以「烏」為題作首詩,李義府牛叉得很,說道:「日裏揚朝彩,琴中伴夜啼。上林多少樹,不借一枝棲。」好在唐太宗比較大度說:「我當全林借汝,豈獨一枝耶?「——將把全部樹枝借給你,豈止一枝,還封他為禦史(此即《龍文鞭影》中「義府題烏」一典)。但這樣的事情也就是碰上太宗這樣寬宏的皇帝罷了。後來孟浩然也玩這一手,自鳴清高,說什麽「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唐玄宗一聽就火了,幹脆讓老孟一邊歇著去了。還有一次是見唐高宗時,唐高宗說:「聽說你兒子、女婿等都挺不規矩的,是說多方回護才沒有治他們的罪,你要好好教訓一下他們。」按說李義府趕快領情謝恩就得了唄,但李義府居然「勃然變色,腮頸俱起」,質問高宗:「誰告訴你的?」高宗說:「你不要問是誰說的,隻看確實有沒有這樣的事。」李義府居然拒不鬆口認錯,反而大模大樣地走開了。高宗好脾氣,也沒有拿他怎麽樣。後來李義府越來越不像話,高宗才終於將他流放延州,李義府後來死於該處。
李義府似乎也沒有做過什麽特大的壞事,比較著名的是這樣一件事:有個女人叫淳於氏,當因犯奸而獲罪被關在大牢裏。李義府便利用職權將她撈了出來,並給她弄了一處大宅院,養起來成為他的外宅。但江湖夜雨覺得此事也並非是極大的過惡,淳於氏犯的隻是通姦罪,依現代法律觀點看,罪名根本不成立,而且李義府雖說是垂涎於她的美色,但卻冒著危險將她救出來,也是相當有情意的。要是換個禽獸一般的男人,肯定會將她姦淫玩弄夠了後就弄死滅口。這件事嘛,關鍵看怎麽說,如果從「正麵」宣傳,那李義府這件事恐怕編成感人的風流佳話、愛情故事也不難。李義府還有一件過去屢遭非議的事就是修改《氏族誌》。事情據說是這樣:出身寒族的李義府,欲為兒子在當時的七大名門望族大姓中娶個媳婦,竟到處碰壁。李義府氣得不行,便勸說皇帝下詔,禁止這七姓子女互相通婚。同時又派人重修《氏族誌》,更名為《姓氏錄》。規定不論門第,凡得官五品者皆屬士流。於是,就算是小兵小卒以軍功升為五品官職的,也寫入此書,成為「名門貴族」。這一做法,在當時受到原來的「五姓十族」等「貴族」的譏笑,他們把這個新的貴族名錄稱為「勛格」(立功表)。其實從我們現在的眼光看,打破門第觀念,讓寒門百姓有機會擠入「貴族」的行列,卻是公平合理的,是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