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 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勇敢號航空母艦(courageous)英國航空母艦。原為 1917 年建成的戰 列艦,於 1924—1928 年改造成航空母艦。排水量 2.25 萬(一說 1.86 萬)噸, 最大航速 30 節,可載飛機 48 架。1939 年 9 月 17 日,在愛爾蘭西南海區執 行巡航任務時,被德國 u-29 號潛艇用魚雷擊沉。艦長以下官兵 519 名殉職。 此為大戰爆發後英國海軍的第一次重大損失。
結城豐太郎(1877—1951)日本財經專家。1903 年東京帝國大學畢業, 入日本銀行。1918 年任大限分行長時,採取一係列措施對付第一次世界大戰 後的經濟危機,顯露才能。1925 年成為安田保喜社專務理事和安田銀行副總 經理,領導安田財閥。1930 年任日本興業銀行總裁。1937 年任林內閣大藏大 臣兼拓務大臣。為貴族院議員。林內閣垮台後任日本銀行總裁。致力於統製 戰時金融,為日本的侵略戰爭籌措資金。1944 年辭職。
絕對國防圈 日本在 1943 年試圖建立的抗擊盟軍反攻的防衛線。1943 年秋,日軍在太平洋戰局中形勢急劇惡化,為阻止盟軍進攻,確保日本本土 安全,繼續控製東南亞重要原料產地,日本大木營在 9 月製定的《今後戰爭 指導大綱》中,將於島群島、小笠原群島、內南洋(中、西部)群島、新幾 內亞西部、糞他群島和緬甸劃為*絕對國防圈,以全力防守。後在盟軍打擊下 全麵瓦解。
絞刑架下的報告 書名。捷克斯洛伐克民族英雄*伏契克的獄中遺作。 1942 年 4 月伏契克被捕,囚禁在布拉格龐克拉采監獄。1948 年春,在愛國看 守協助下,開始秘密寫作,臨刑前 3 個月完成全韋的最後部分。1945 年捷克 斯洛伐克解放後,伏契克夫人搜集整理稿件,並於同年首次出版,後被譯成 86 種文字。該書揭露了法西斯的罪行,表現出共產黨人和愛國誌士的不屈意 誌和犧牲精神。
統帥派 即“艦隊派”。
統製會 戰時日本政府統製經濟的機構。1941 年 8 月,為準備發動太平 洋戰爭,第二屆近衛內閣著手加強對重要產業的控製,公布了“重要產業團 體會”。10 月據此指定 7 種行業的 12 個部門為全國第一批重要產業,並相 應成立了 12 個行業統製會,作為政府在該行業的執行機關。其後又同全國金 融統製會合併成立“重要產業統製團體協議會”(後改稱“重要產業協議會”), 企圖以加強國家壟斷來提高戰時經濟效率。1946 年 11 月被全部解散。
統製派 昭和初期日本陸軍中的派係之一。1931 年*十月事件後,由原 參加*櫻會的軍部中堅將校永田鐵山、石原莞爾、岡村寧次、杉山元、東條英 機等為核心組成。主張放棄以武力改造國家的計劃,準備用合法手段建立軍 部獨裁。認為推進總體戰體製,必須聯合部分官僚和新興財閥在政治、思想 和經濟領域進行全麵改組和統製,攻擊*皇道派的行動擾亂了軍隊的秩序,要 加強軍內統製,故名。1934 年 1 月*林銑十郎取代皇道派的荒木貞夫任陸軍 大臣後,該派取得優勢。後又通過相澤事件和二·二六事件後的“肅軍”, 排斥、打擊皇道派,掌握了陸軍內部的主導權。
統一累進稅 中國共產黨在耽旨抗日根據地實行的稅收製度。在廢除國 民政府遺留下來的苛捐雜稅後,根據備階層公平合理負擔的原則,1941 和 1942 年晉察冀邊區和晉冀魯豫邊區先後頒布和實施了《統一累進稅條例》; 1943 年 9 月 11 日,陝甘寧邊區擬定了《統一累進稅暫行辦法》,以後又公 布了《農業統一累進稅試行條例》。基本內容是:(1)農業收益和土地阿產 兩種稅本用分計合征統一累進辦法直接徵收;(2)農業累進稅以每段土地的 常年產量為計算標準,超產部分不納稅;(3)依據不同的經濟情況規定不同 的起征點和起征率,按戶徵收,累進率分五級躍進,累進最高率為 35%;(4) 用免稅或減稅方法鼓勵農村副業發展;(5)優待貧苦抗屬、工屬和農村扈工 等。
十畫
[一]
艷電 抗日戰爭時期汪精衛公開叛國投敵後的通電。1938 年 12 月 22 日,日本發表首相近衛文麿的第三次對華聲明。同月 29 日,汪精工逃離重慶 至河內後,在香港《南華日報》發表致蔣介石等人通電。因 29 日韻目為“艷”, 故稱。吹捧日本政府“對於中國無領土主要求”,響應近衛聲明所提出的“善 鄰友好”、“共同反共”、“經濟提攜”三原則,勸告蔣介石接受這些條件, 與日本“交換誠意,以期恢復和平”。
秦邦憲(1907—1946)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之一。又名“博古”。1925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曾任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 1934 年參加紅軍長征,北上抗日。1936 年同周恩來、葉劍英等作為中共中央 代表參加和平解決*西安亭變的談判。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共駐南京代表, 致力於建立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8 年任中共中央長江局和南方局組 織部長。1941 年任《解放日報》社社長和新華社社長,致力於抗戰新聞事業。 抗戰勝利後,作為中共代表去重慶參加政治協商會議憲草審議小組工作。1946 年 4 月 8 日,在重慶返延安途中飛機失事遇難。
秦基偉(1914—)中國將領。1929 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次年加入中國 共產黨。曾任紅四方麵軍補充師師長。1935 年參加長征。到延安後入抗日軍 政大學學習。杭日戰爭爆發後,歷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遊擊支隊司令員、晉 冀豫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第一二九師新編第十一旅副旅長、太行軍區第 一軍分區司令員。1940 年參加*百團大戰。後領導軍區軍民粉碎日偽軍的“掃 盪”和“蠶食”,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1945 年率部出擊平漢線,向日偽 軍展開反攻。解放戰爭時期,曾任太行軍區司令員、第二野戰軍第十五軍軍 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昆明軍區、成都軍區、北京軍區司令員, 國防部長。1955 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88 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結城豐太郎(1877—1951)日本財經專家。1903 年東京帝國大學畢業, 入日本銀行。1918 年任大限分行長時,採取一係列措施對付第一次世界大戰 後的經濟危機,顯露才能。1925 年成為安田保喜社專務理事和安田銀行副總 經理,領導安田財閥。1930 年任日本興業銀行總裁。1937 年任林內閣大藏大 臣兼拓務大臣。為貴族院議員。林內閣垮台後任日本銀行總裁。致力於統製 戰時金融,為日本的侵略戰爭籌措資金。1944 年辭職。
絕對國防圈 日本在 1943 年試圖建立的抗擊盟軍反攻的防衛線。1943 年秋,日軍在太平洋戰局中形勢急劇惡化,為阻止盟軍進攻,確保日本本土 安全,繼續控製東南亞重要原料產地,日本大木營在 9 月製定的《今後戰爭 指導大綱》中,將於島群島、小笠原群島、內南洋(中、西部)群島、新幾 內亞西部、糞他群島和緬甸劃為*絕對國防圈,以全力防守。後在盟軍打擊下 全麵瓦解。
絞刑架下的報告 書名。捷克斯洛伐克民族英雄*伏契克的獄中遺作。 1942 年 4 月伏契克被捕,囚禁在布拉格龐克拉采監獄。1948 年春,在愛國看 守協助下,開始秘密寫作,臨刑前 3 個月完成全韋的最後部分。1945 年捷克 斯洛伐克解放後,伏契克夫人搜集整理稿件,並於同年首次出版,後被譯成 86 種文字。該書揭露了法西斯的罪行,表現出共產黨人和愛國誌士的不屈意 誌和犧牲精神。
統帥派 即“艦隊派”。
統製會 戰時日本政府統製經濟的機構。1941 年 8 月,為準備發動太平 洋戰爭,第二屆近衛內閣著手加強對重要產業的控製,公布了“重要產業團 體會”。10 月據此指定 7 種行業的 12 個部門為全國第一批重要產業,並相 應成立了 12 個行業統製會,作為政府在該行業的執行機關。其後又同全國金 融統製會合併成立“重要產業統製團體協議會”(後改稱“重要產業協議會”), 企圖以加強國家壟斷來提高戰時經濟效率。1946 年 11 月被全部解散。
統製派 昭和初期日本陸軍中的派係之一。1931 年*十月事件後,由原 參加*櫻會的軍部中堅將校永田鐵山、石原莞爾、岡村寧次、杉山元、東條英 機等為核心組成。主張放棄以武力改造國家的計劃,準備用合法手段建立軍 部獨裁。認為推進總體戰體製,必須聯合部分官僚和新興財閥在政治、思想 和經濟領域進行全麵改組和統製,攻擊*皇道派的行動擾亂了軍隊的秩序,要 加強軍內統製,故名。1934 年 1 月*林銑十郎取代皇道派的荒木貞夫任陸軍 大臣後,該派取得優勢。後又通過相澤事件和二·二六事件後的“肅軍”, 排斥、打擊皇道派,掌握了陸軍內部的主導權。
統一累進稅 中國共產黨在耽旨抗日根據地實行的稅收製度。在廢除國 民政府遺留下來的苛捐雜稅後,根據備階層公平合理負擔的原則,1941 和 1942 年晉察冀邊區和晉冀魯豫邊區先後頒布和實施了《統一累進稅條例》; 1943 年 9 月 11 日,陝甘寧邊區擬定了《統一累進稅暫行辦法》,以後又公 布了《農業統一累進稅試行條例》。基本內容是:(1)農業收益和土地阿產 兩種稅本用分計合征統一累進辦法直接徵收;(2)農業累進稅以每段土地的 常年產量為計算標準,超產部分不納稅;(3)依據不同的經濟情況規定不同 的起征點和起征率,按戶徵收,累進率分五級躍進,累進最高率為 35%;(4) 用免稅或減稅方法鼓勵農村副業發展;(5)優待貧苦抗屬、工屬和農村扈工 等。
十畫
[一]
艷電 抗日戰爭時期汪精衛公開叛國投敵後的通電。1938 年 12 月 22 日,日本發表首相近衛文麿的第三次對華聲明。同月 29 日,汪精工逃離重慶 至河內後,在香港《南華日報》發表致蔣介石等人通電。因 29 日韻目為“艷”, 故稱。吹捧日本政府“對於中國無領土主要求”,響應近衛聲明所提出的“善 鄰友好”、“共同反共”、“經濟提攜”三原則,勸告蔣介石接受這些條件, 與日本“交換誠意,以期恢復和平”。
秦邦憲(1907—1946)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之一。又名“博古”。1925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曾任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 1934 年參加紅軍長征,北上抗日。1936 年同周恩來、葉劍英等作為中共中央 代表參加和平解決*西安亭變的談判。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共駐南京代表, 致力於建立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8 年任中共中央長江局和南方局組 織部長。1941 年任《解放日報》社社長和新華社社長,致力於抗戰新聞事業。 抗戰勝利後,作為中共代表去重慶參加政治協商會議憲草審議小組工作。1946 年 4 月 8 日,在重慶返延安途中飛機失事遇難。
秦基偉(1914—)中國將領。1929 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次年加入中國 共產黨。曾任紅四方麵軍補充師師長。1935 年參加長征。到延安後入抗日軍 政大學學習。杭日戰爭爆發後,歷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遊擊支隊司令員、晉 冀豫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第一二九師新編第十一旅副旅長、太行軍區第 一軍分區司令員。1940 年參加*百團大戰。後領導軍區軍民粉碎日偽軍的“掃 盪”和“蠶食”,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1945 年率部出擊平漢線,向日偽 軍展開反攻。解放戰爭時期,曾任太行軍區司令員、第二野戰軍第十五軍軍 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昆明軍區、成都軍區、北京軍區司令員, 國防部長。1955 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88 年被授予上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