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 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johncliffordhodgeslee,1887—1958)美國將領。1909 年畢業於 西點軍校。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工程兵軍官。大戰初期獲少將銜。 1942 年 3 月赴英國,為美軍赴歐作戰作準備。同年 7 月出任歐洲戰區後勤司 令宮。1944 年 1 月升任戰區副司令宮,同年 3 月晉升中將。曾參與*霸王作 戰計劃的製訂。盟軍最高統帥部建立後兼任美軍後勤部隊司令官。
李文(1905—1977)中國將領。字質吾,號作彬。黃埔軍校畢業。九·一 八亭變後任國民政府軍第一師第二旅旅長,參加對鄂豫皖蘇區的“圍剿”。 1936 年升任該師副師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七十八師師長,率部參加淤滬 會戰。1938 年 6 月任第九十軍軍長,負責宜川至部陽一線的河防。1939 年授 少將銜。1943 年 2 月任第三十四集團軍副總司令,1945 年升任該集團軍總司 令,授中將銜。日本投降後,進駐石家莊受降。大陸解放前夕去台灣,曾任 台灣當局“國防部”高級參謀。
李達(1905—1993)中國將領。原名德三。西北軍第二軍官學校畢業。 1931 年參加寧都起義。1932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二方麵軍參謀長。抗 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參謀長,隨軍進入山西抗日前線,開闢 冀南抗日根據地。1938 年參與指揮長樂村戰鬥。1940 年參加*百團大戰。後 調任太行軍區司令員,領導根據地軍民開展反“掃蕩”和反“蠶食”鬥爭, 1945 年任晉冀魯豫軍區參謀長,組織指揮大行軍區部隊對日偽軍的戰咯反 攻。抗戰勝利後,曾任第二野戰軍參謀長兼特種兵縱隊司令員、政委。中華 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中國人民誌願軍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中國人民 解放軍副總參謀長。1955 年被授予上將軍銜。著有《抗日戰爭中的八路軍一 二九師》。
李杜(1881—1956)中國將領。字植初,別號蔭梧、玄存、聚蘇。東三 省講武學堂畢業。曾任依蘭鎮守使兼東北邊防軍第二十四旅旅長。九·一八 事變後率部抗日,任吉林自衛軍總司令,參加哈爾濱保衛戰及方正、依蘭、 黎樹鎮、密山等戰鬥。1933 年初,因彈盡援絕率部退入蘇聯境內。6 月取道 歐洲回國,繼續從事抗日救亡運動。4 年 4 月,曾與宋慶齡等署名發表《中 華人民對日作戰基本綱領》。抗戰期間,任國民政府戰地黨政委員會委員, 在重慶組建抗日聯軍息司令部。1941 年任軍事委員會參議官。1945 年抗戰勝 利後,投上將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全國 政協委員。
李勃(wilhelmrittervonleeb,1876—1956)德國將領。職業軍人。1895 年入伍。1898—1901 年參加八國聯軍侵華鎮壓義和團運動。1903 年畢業於巴 伐利亞軍事學院。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在國防軍歷任炮兵團長、軍 區參謀長。1930 年任第七軍區(慕尼黑)司令,晉升中將。希特勒上台後, 升任第二集團軍司令,積極參加擴軍工作。8 年 2 月曾被希特勒解職,退役。 同年 7 月重新服役,出任第十二集團軍司令,參加進占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 區。後李勃調任西線 c 集團軍群司令。1940 年參加攻占法國,晉升元帥。翌 年調往東線,任閃擊蘇聯的北方集團軍群司令,率部沿波羅的海岸向列寧格 勒方向進攻。1942 年 1 月,因久攻列寧格勒不下而被解職,轉入預備軍。1944 年退役。翌年被美軍逮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戰犯,在紐倫堡美國軍事 法庭上被判處 3 年徒刑,後獲釋。
李覺(1898—1987)中國將領。別號雲波。保定軍校畢業。曾任湘軍第 十九師師長。1935 年投中將銜。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七十軍軍長兼第十九 師師長,率部參加淤滬會戰。1938 年參加武漢保衛戰。次年參加南昌戰役。 1940 年所部移駐福建設防,任第二十五集團軍總司令。1941 年春在浙贛地區 對日作戰。1945 年春在豫西北地區對日作戰。抗戰勝利後,任第十四綏靖區 司令官。1949 年 8 月 4 日與程潛、陳明仁等在湖南長沙宣布起義。中華人民 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全國政協委員。
李海(williamdanielleahy,1875—1959)一譯“萊希”。美國海軍將 領。1897 年畢業於美國海軍學院,1899 年加入美國海軍。參加過美西戰爭、 八國聯軍鎮壓中國義和團運動和第一次世界大戰。1927 年任海軍軍械局長, 1930 年獲海軍少將銜,歷任艦隊司令和航海局長等職。1936 年晉升海軍上 將。1937—1939 年出任海軍作戰部部長。1939 年退出現役,因與羅斯福總統 私人關係密切,頗得信賴,數月後即被任命為波多黎備總督。1940 年 12 月 轉汪駐法國*維希政府大使。任內拉攏貝當等人,力圖使維希政權保持一定的 獨立,並避免使法屬北非殖民地和法國海軍艦隊落入德國之手。1941 年 4 月 促成訂立*《墨菲一魏剛協定》。因其與維希政權的特殊關係,曾力主拒絕承 認以戴高樂為首的自由法國政權。美國參戰後,即回國擔任羅斯福的私人軍 事顧問兼參謀長,成為總統派駐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美英聯合參謀長委員 會的代表,參與最高軍事決策,並承擔調解軍李海方領導人在軍事戰略方麵 的分歧及總統與軍方之間的聯絡工作。曾隨羅斯福出席魁北克、開羅、德黑 蘭和雅爾達等一係列戰時重大外交會議,為羅斯福得力助手之一。1944 年 12 月獲海軍五星上將銜。1945 年 4 月羅斯福去世後,繼續擔任社魯門總統的私 人參謀長,並隨其出席波茨坦會議。1949 年退休。著有回憶錄《我在現場》。
李文(1905—1977)中國將領。字質吾,號作彬。黃埔軍校畢業。九·一 八亭變後任國民政府軍第一師第二旅旅長,參加對鄂豫皖蘇區的“圍剿”。 1936 年升任該師副師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七十八師師長,率部參加淤滬 會戰。1938 年 6 月任第九十軍軍長,負責宜川至部陽一線的河防。1939 年授 少將銜。1943 年 2 月任第三十四集團軍副總司令,1945 年升任該集團軍總司 令,授中將銜。日本投降後,進駐石家莊受降。大陸解放前夕去台灣,曾任 台灣當局“國防部”高級參謀。
李達(1905—1993)中國將領。原名德三。西北軍第二軍官學校畢業。 1931 年參加寧都起義。1932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二方麵軍參謀長。抗 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參謀長,隨軍進入山西抗日前線,開闢 冀南抗日根據地。1938 年參與指揮長樂村戰鬥。1940 年參加*百團大戰。後 調任太行軍區司令員,領導根據地軍民開展反“掃蕩”和反“蠶食”鬥爭, 1945 年任晉冀魯豫軍區參謀長,組織指揮大行軍區部隊對日偽軍的戰咯反 攻。抗戰勝利後,曾任第二野戰軍參謀長兼特種兵縱隊司令員、政委。中華 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中國人民誌願軍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中國人民 解放軍副總參謀長。1955 年被授予上將軍銜。著有《抗日戰爭中的八路軍一 二九師》。
李杜(1881—1956)中國將領。字植初,別號蔭梧、玄存、聚蘇。東三 省講武學堂畢業。曾任依蘭鎮守使兼東北邊防軍第二十四旅旅長。九·一八 事變後率部抗日,任吉林自衛軍總司令,參加哈爾濱保衛戰及方正、依蘭、 黎樹鎮、密山等戰鬥。1933 年初,因彈盡援絕率部退入蘇聯境內。6 月取道 歐洲回國,繼續從事抗日救亡運動。4 年 4 月,曾與宋慶齡等署名發表《中 華人民對日作戰基本綱領》。抗戰期間,任國民政府戰地黨政委員會委員, 在重慶組建抗日聯軍息司令部。1941 年任軍事委員會參議官。1945 年抗戰勝 利後,投上將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全國 政協委員。
李勃(wilhelmrittervonleeb,1876—1956)德國將領。職業軍人。1895 年入伍。1898—1901 年參加八國聯軍侵華鎮壓義和團運動。1903 年畢業於巴 伐利亞軍事學院。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在國防軍歷任炮兵團長、軍 區參謀長。1930 年任第七軍區(慕尼黑)司令,晉升中將。希特勒上台後, 升任第二集團軍司令,積極參加擴軍工作。8 年 2 月曾被希特勒解職,退役。 同年 7 月重新服役,出任第十二集團軍司令,參加進占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 區。後李勃調任西線 c 集團軍群司令。1940 年參加攻占法國,晉升元帥。翌 年調往東線,任閃擊蘇聯的北方集團軍群司令,率部沿波羅的海岸向列寧格 勒方向進攻。1942 年 1 月,因久攻列寧格勒不下而被解職,轉入預備軍。1944 年退役。翌年被美軍逮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戰犯,在紐倫堡美國軍事 法庭上被判處 3 年徒刑,後獲釋。
李覺(1898—1987)中國將領。別號雲波。保定軍校畢業。曾任湘軍第 十九師師長。1935 年投中將銜。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七十軍軍長兼第十九 師師長,率部參加淤滬會戰。1938 年參加武漢保衛戰。次年參加南昌戰役。 1940 年所部移駐福建設防,任第二十五集團軍總司令。1941 年春在浙贛地區 對日作戰。1945 年春在豫西北地區對日作戰。抗戰勝利後,任第十四綏靖區 司令官。1949 年 8 月 4 日與程潛、陳明仁等在湖南長沙宣布起義。中華人民 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全國政協委員。
李海(williamdanielleahy,1875—1959)一譯“萊希”。美國海軍將 領。1897 年畢業於美國海軍學院,1899 年加入美國海軍。參加過美西戰爭、 八國聯軍鎮壓中國義和團運動和第一次世界大戰。1927 年任海軍軍械局長, 1930 年獲海軍少將銜,歷任艦隊司令和航海局長等職。1936 年晉升海軍上 將。1937—1939 年出任海軍作戰部部長。1939 年退出現役,因與羅斯福總統 私人關係密切,頗得信賴,數月後即被任命為波多黎備總督。1940 年 12 月 轉汪駐法國*維希政府大使。任內拉攏貝當等人,力圖使維希政權保持一定的 獨立,並避免使法屬北非殖民地和法國海軍艦隊落入德國之手。1941 年 4 月 促成訂立*《墨菲一魏剛協定》。因其與維希政權的特殊關係,曾力主拒絕承 認以戴高樂為首的自由法國政權。美國參戰後,即回國擔任羅斯福的私人軍 事顧問兼參謀長,成為總統派駐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美英聯合參謀長委員 會的代表,參與最高軍事決策,並承擔調解軍李海方領導人在軍事戰略方麵 的分歧及總統與軍方之間的聯絡工作。曾隨羅斯福出席魁北克、開羅、德黑 蘭和雅爾達等一係列戰時重大外交會議,為羅斯福得力助手之一。1944 年 12 月獲海軍五星上將銜。1945 年 4 月羅斯福去世後,繼續擔任社魯門總統的私 人參謀長,並隨其出席波茨坦會議。1949 年退休。著有回憶錄《我在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