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 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楊成武(1914—)中國將領。1930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 年 10 月參 加長征。曾任紅一軍團第一師師,長兼政委,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 一一五師獨立團團長,率部進入山西抗日前線作戰。*平型關戰鬥時,率部在 腰站牽製打擊日軍,隨後又連克廣靈、蔚縣等七城。1938 年任晉察冀軍區一 分區司令員兼政委,領導軍民開展反“掃蕩”和反“蠶食”鬥爭。1939 年 11 月,指揮所部反擊日軍的五路含擊,取得了*黃土嶺戰鬥的勝利。1940 年率 部參加*百團大戰。1944 年 9 月任冀中軍區司令員,堅持冀中敵後抗戰。解 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野戰軍第二政委、第二十兵團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 國成立後,曾任北京軍區、福州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 1955 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楊虎城(1893—1949)中國將領。原名楊胞。行伍出身。曾汪國民政府 軍第十六路軍息指揮、西安綏靖公署主任。1935 年授二級上將銜。1936 年 12 月 12 日,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下,和*張學良一起 發動*西安事變,扣留蔣介石,逼蔣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西安事 變和平解決後,於 1937 年 6 月被蔣介石逼令去職出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回 國要求參加抗戰。7 年 11 月在南昌被捕,長期監禁。1949 年 9 月 17 日重慶 解放前夕,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楊尚昆(1907—)中國共產黨軍事領導人之一。6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 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 年回國,曾任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紅三 軍團政委。4 年 10 月參加長征,並列席遵義會議。到陝北後,曾任中國人民 紅軍抗日先鋒軍政治部副主任,隨部東征抗日。後任紅軍大學政治部主任、 軍委總政治部副主任。7 年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副書記,1939 年初任書記,領 導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鬥爭。曾創辦中共中央北方局黨校,並協助朱德、 彭德懷領導華北抗日遊擊戰爭,鞏固和擴大華北抗日根據地。1941 年回延安 參加整風學習,同時在中共中央機關工作。1945 年任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 解放戰爭時期,曾任中央警衛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共中 央辦公廳主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中共中央軍委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中 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楊國夫(1905—1982)中國將領。1929 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次年加入 中國共產黨。曾任紅一軍團第四師團長。1934 年參加長征,北上抗日。抗日 戰爭爆發後,赴山東開展抗日遊擊戰爭。歷任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第三 支隊司令員、山東縱隊第三旅副旅長、清河軍區司令員、渤海軍區司令員兼 第七師師長,曾領導根據地軍民開展反“掃蕩”、反“蠶食”鬥爭,參與指 揮牛家莊等戰鬥,重創日偽軍。解放戰爭時期,曾任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三軍 副軍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1955 年被授予中 將軍銜。
楊愛源(1887—1959)中國將領。字星如.保定軍校畢業。曾任國民政 府第三十四軍軍長、山西清鄉督辦。1935 年投二級上將銜。抗日戰爭爆發後, 任第六集團軍總司令,參與指揮平綏線方麵對日作戰。1938 年兼任北路軍總 司令。1939 年 8 月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兼任教導軍副司令。1943 年後參與 閻錫山與日軍問的秘密勾結活動。抗戰勝利後,曾任太原綏靖公署副主任。 大陸解放前夕去台灣,曾任台灣當局“總統府”戰略顧問。
楊得誌(1910—)中國將領。1928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一軍團第 一師第一團團長。1934 年 10 月參加長征,北上抗日.到陝北後入抗日軍政大 學學習。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團團長, 參加平型關戰鬥。1938 年任第十八集團軍第二縱隊司令員,率部東進冀魯豫 邊區,發動群眾,開展平原抗日遊擊戰爭。1940 年任冀魯豫軍區司令員,領 導根據地軍民開展反“掃蕩”、反“蠶食”鬥爭,鞏固和發展了冀魯豫抗日 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曾任晉察冀野戰軍縱隊司令員、第十九兵團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中國人民誌願軍副司令員、司令員,濟南軍區、 武漢軍區、昆明軍區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1955 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楊靖字(1905—1940)中國將領。原名馬尚德,字驥生。1927 年參加中 國共產黨。曾為確山農民革命軍總指揮。九·一八事變後,歷任東北反日救 國會總會長、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滿洲省委代理軍委書記。1933 年初任盤 石遊擊隊政委,後改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獨立第一師師長,組織南滿抗日武裝 力量。1934 年初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同年任南 滿抗日聯軍總指揮、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兼政委,楊靖宇積極發動群 眾,開展抗日武裝鬥爭。1936 年初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軍長兼政委,次年 改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息司令兼政委。指揮所部奇襲三源浦,智取涼水 河子,攻占八道江,戰鬥數百次,沉重打擊了日偽軍。七七事變後,執行中 共中央“全力牽製敵後”的指示,率部主動出擊,進攻寬甸四平街,夜襲輯 安老嶺隧道工程,襲擊長崗,轉戰遼吉兩省,配合全國的抗日戰爭。1940 年 2 月 23 日在吉林濛江(今靖宇)西徘子屯附近被日軍包圍,頑強戰鬥,英勇 犧牲。
楊虎城(1893—1949)中國將領。原名楊胞。行伍出身。曾汪國民政府 軍第十六路軍息指揮、西安綏靖公署主任。1935 年授二級上將銜。1936 年 12 月 12 日,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下,和*張學良一起 發動*西安事變,扣留蔣介石,逼蔣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西安事 變和平解決後,於 1937 年 6 月被蔣介石逼令去職出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回 國要求參加抗戰。7 年 11 月在南昌被捕,長期監禁。1949 年 9 月 17 日重慶 解放前夕,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楊尚昆(1907—)中國共產黨軍事領導人之一。6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 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 年回國,曾任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紅三 軍團政委。4 年 10 月參加長征,並列席遵義會議。到陝北後,曾任中國人民 紅軍抗日先鋒軍政治部副主任,隨部東征抗日。後任紅軍大學政治部主任、 軍委總政治部副主任。7 年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副書記,1939 年初任書記,領 導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鬥爭。曾創辦中共中央北方局黨校,並協助朱德、 彭德懷領導華北抗日遊擊戰爭,鞏固和擴大華北抗日根據地。1941 年回延安 參加整風學習,同時在中共中央機關工作。1945 年任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 解放戰爭時期,曾任中央警衛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共中 央辦公廳主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中共中央軍委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中 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楊國夫(1905—1982)中國將領。1929 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次年加入 中國共產黨。曾任紅一軍團第四師團長。1934 年參加長征,北上抗日。抗日 戰爭爆發後,赴山東開展抗日遊擊戰爭。歷任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第三 支隊司令員、山東縱隊第三旅副旅長、清河軍區司令員、渤海軍區司令員兼 第七師師長,曾領導根據地軍民開展反“掃蕩”、反“蠶食”鬥爭,參與指 揮牛家莊等戰鬥,重創日偽軍。解放戰爭時期,曾任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三軍 副軍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1955 年被授予中 將軍銜。
楊愛源(1887—1959)中國將領。字星如.保定軍校畢業。曾任國民政 府第三十四軍軍長、山西清鄉督辦。1935 年投二級上將銜。抗日戰爭爆發後, 任第六集團軍總司令,參與指揮平綏線方麵對日作戰。1938 年兼任北路軍總 司令。1939 年 8 月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兼任教導軍副司令。1943 年後參與 閻錫山與日軍問的秘密勾結活動。抗戰勝利後,曾任太原綏靖公署副主任。 大陸解放前夕去台灣,曾任台灣當局“總統府”戰略顧問。
楊得誌(1910—)中國將領。1928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一軍團第 一師第一團團長。1934 年 10 月參加長征,北上抗日.到陝北後入抗日軍政大 學學習。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團團長, 參加平型關戰鬥。1938 年任第十八集團軍第二縱隊司令員,率部東進冀魯豫 邊區,發動群眾,開展平原抗日遊擊戰爭。1940 年任冀魯豫軍區司令員,領 導根據地軍民開展反“掃蕩”、反“蠶食”鬥爭,鞏固和發展了冀魯豫抗日 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曾任晉察冀野戰軍縱隊司令員、第十九兵團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中國人民誌願軍副司令員、司令員,濟南軍區、 武漢軍區、昆明軍區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1955 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楊靖字(1905—1940)中國將領。原名馬尚德,字驥生。1927 年參加中 國共產黨。曾為確山農民革命軍總指揮。九·一八事變後,歷任東北反日救 國會總會長、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滿洲省委代理軍委書記。1933 年初任盤 石遊擊隊政委,後改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獨立第一師師長,組織南滿抗日武裝 力量。1934 年初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同年任南 滿抗日聯軍總指揮、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兼政委,楊靖宇積極發動群 眾,開展抗日武裝鬥爭。1936 年初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軍長兼政委,次年 改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息司令兼政委。指揮所部奇襲三源浦,智取涼水 河子,攻占八道江,戰鬥數百次,沉重打擊了日偽軍。七七事變後,執行中 共中央“全力牽製敵後”的指示,率部主動出擊,進攻寬甸四平街,夜襲輯 安老嶺隧道工程,襲擊長崗,轉戰遼吉兩省,配合全國的抗日戰爭。1940 年 2 月 23 日在吉林濛江(今靖宇)西徘子屯附近被日軍包圍,頑強戰鬥,英勇 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