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curtisemer’sonleymay,1906—)美國將領。俄亥俄州立大學 畢業。1929 年加入陸軍航空隊。1942 年升為轟炸機大隊長,獲少將銜。1942 —1944 年任職於駐英國的第八航空隊,多次率機對德國進行晝間轟炸。以發 展轟炸機先進戰術而聞名。1944 年 3 月調到中緬印戰區,先後任第二十和第 二十一轟炸機指揮部司令,指揮*b-29 型轟炸機,始創低空轟炸戰術,對日 本東京等地進行毀滅性轟作。其指揮的第二十轟炸機指揮部屬下的第五○九 混合大隊曾執行對日本投擲原子彈的任務。戰後歷任戰略空軍司令部司令、 空軍參謀長等職。曾指揮 1948 年“柏林空運”。1951 年獲上將銜。1961 年 任美國空軍參謀長,1965 年退役。


    李士群(1905—1943)漢奸。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 年叛變,參加 國民黨中統局。1938 年叛國投敵。次年在上海建立特工總部,殘殺抗日誌士。 不久,任汪偽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特務委員會秘書長兼特工總部副主任。 1940 年 3 月汪偽國民政府成立後,歷任警政部次長、部長,清鄉委員會秘書 長,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部長,江蘇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1943 年 9 月, 在上海被日本憲兵隊毒斃。


    李公樸(1902—1946)中國愛國民主人士。原名永祥,號晉祥。1930 年畢業於美國雷德大學。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任上海 各界和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執行委員。1936 年 11 月,與沈鈞儒、鄒韜奮等 人被國民政府逮捕,為“七君子”之一。抗日戰爭爆發後獲釋。旋即去山西 抗日前線,任山西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委員兼宣傳部長。1938 年 在武漢與鄒韜奮等合辦《全民抗戰》周刊。同年 11 月赴延安,組織抗戰建國 教學團,在晉察冀邊區和晉冀魯豫邊區培訓抗日宣傳人才。1942 年在昆明創 辦北門書屋,出版進步書刊。1944 年任民盟雲南支部執行委員,積極參加愛 國民主運動。抗戰勝利後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積極從事反內戰、反獨裁的 民主運動。1946 年 7 月 11 日在昆明街頭遭國民黨特務槍擊,次日犧牲。


    李仙洲(1894—1988)中國將領。原名守瀛。黃埔軍校畢業。九·一八 事變後任第二十一師師長,在山西汾陽等地阻擊紅軍東進抗日。1936 年授少 將銜。抗日戰爭爆發後,率部在北乎(今北京)居庸關、八達嶺一帶與日軍 作戰。1938 年任第九十二軍軍長兼第二十師師民,授中將銜,率部參加台兒 莊戰役。1943 年 2 月升任第二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進入魯南駐防。抗戰勝利 後,曾任濟南第二綏靖區副司令長官。1947 年春在山東萊蕪戰役中被人民解 放軍俘虜。1960 年被特赦釋放後,曾任全國政協委員。


    李必蕃(1891—1988)中國將領。字子棋。保定軍校畢業,1935 年授少 將銜,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國民政府第一戰區第二十集團軍直屬第二十三師 師長,率部由臨渲出師,守備德州。後轉戰津浦、平漢、隴海各線,屢建戰 功。1938 年 5 月率部在魯西鄲城布防,策應徐州會戰。11 日,日軍攻陷鄆城 後,退守菏澤。14 日,率部與日軍反覆肉搏,負傷犧牲。後被國民政府追贈 為中將。


    李先念(1909—1992)中國將領。1927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四方 麵軍第三十軍政委。1935 年參加長征,北上抗日.1937 年率西路軍餘部轉戰 新疆。抗日戰爭初期,任新四軍豫鄂獨立遊擊支隊司令員、豫鄂挺進縱隊司 令員,領導建立鄂豫邊抗日根據地。1941 年皖南享變後,任新四軍第五師師 長兼政委,轉戰鄂東、鄂北、鄂南和江漢地區,開展敵後遊擊戰爭。同年 12 月指揮侏儒山之戰,重創日偽軍。後多次領導抗日根據地軍民粉碎日偽軍的” 掃蕩”、“蠶食”和“清鄉”。1945 年春配合南下的八路軍第三五九旅,開 辟湘鄂贛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曾任中原軍區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後,歷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全國 政協主席。


    李延平(1903—1938)中國將領。九·一八事變後,任黑龍江寧安縣抗 日救國軍軍部參謀。1982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綏寧遊擊支隊支隊長、東 北抗日遊擊息隊支隊長,在東寧、密山等縣開展抗日活動。1993 年冬赴莫斯 科東方大學學習。1935 年回國。1936 年 3 月升任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軍長兼 政委,率部活躍於富錦縣西山裏、大葉子溝一帶,襲擊日偽軍,屢建戰功。 抗日戰爭爆發後,率部在寶清縣涼水泉子山區伏擊日偽軍,殲敵百親人。1938 年春率抗聯第四、第五軍主力西征,開闢新的抗日遊擊區。曾攻打葦河縣婁 山鎮敵據點,繳獲大量軍用物資。同年 10 月在五常縣南磨石頂子與敵軍激戰 時犧牲。


    李延年(1904—1974)中國將領。字吉甫。黃埔軍校畢業。曾任國民政 府軍第八十八師副師長。1935 年授中將銜。1932 年率部參加淤滬抗戰。後升 任第九師師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二軍軍長,先後參加”淞滬會戰、台 兒莊戰役、武漢保衛戰及崑崙關戰役。1942 年 6 月調任第三十四集團軍副總 司令,駐防子大荔、朝邑、 陽一帶。次年 2 月擢任該集團軍總司令,率部 東出潼關對日作戰。抗戰勝利後,曾任京滬杭警備副總司令。大陸解放前夕 去台灣。


    李兆麟(1910—1946)中國將領。原名李操蘭,化名張壽籛。九·一八 事變後參加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1932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到中共滿洲 省委軍委工作,先後赴海倫、珠河等地幫助組建抗日遊擊隊,歷任東北反日 遊擊隊哈東支隊政委、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第二團政治部主任、東北抗日 聯軍第六軍政治部主任、北滿抗日聯軍總政治部主任。曾參與指揮攻打賓州、 克復五常等戰鬥,創建鬆花江下遊湯原遊擊根據地。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 共北滿省委組織部長、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總指揮,發動和組織民眾堅持抗日 遊擊戰爭,在龍江、北安地區同日偽軍作戰數十次,先後攻克訥河、克山等 縣城。1942 年抗聯主力統編為野營教導旅後,駐營深山密林開展軍政訓練。 抗戰勝利後,曾任濱江省(今併入黑龍江省)副省長。1946 年 3 月 9 日在哈 爾濱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巨廉/金重遠等並收藏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