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一看這條約,也感無奈。而此時,沙俄在新疆加強了軍事威脅,種種跡象表明日俄兩國可能聯手對付中國。為了避免兩線作戰,中國不得不調整策略,同意以日本的提議為基礎,進行琉球問題的談判。


    美國的調停失敗後,格蘭特總統給李鴻章先後寫了兩封信,通報調停的細節,主題就是與其拜託美利堅,不如拜託自己。格蘭特寫道:“日本數年來採用西法,始能自立,無論何國再想強迫脅製立約,彼絕不甘受。日本既能如此,中國亦有此權力。我甚盼中國自強。”


    而他的助手楊格更為直接,在寫給李鴻章的信中說道:“中國若不自強,外人必易生心欺侮。在日本人心中,每視中國懦弱,為所求無不遂者,彼看不起中國,則無事不可做。日本以為不但琉球可並,即台灣暨各屬地動兵侵占,中國亦不過以筆墨口舌支吾而已……中國如願真心與日本和好,不在條約而在自強,蓋條約可不照辦,自強則不敢生心矣!”


    他更指出:“中國之大害,在弱之一字,我心甚敬愛中國,實盼望中國用好法,除弊興利,勉力自強,成為天下第一大國,誰能侮之?”


    史料沒有記載,恭親王和李鴻章看到這幾封信後的反應,但是,琉球事件後,新式艦隊的建設就被提到了議事日程上。7年後,排名世界第八的北洋艦隊,就在日本長崎港亮劍,震撼日本朝野……


    第二十一章 鳥巢鳥感覺


    【 與餐桌上的“鳥巢”相比,老外似乎更關注大清國本身這隻巨大的鳥巢。如同電影《阿凡達》所揭示的,在一個弱肉強食的叢林中,真理隻有一個:誰的鳥大誰的巢就大,誰就是老大……】


    大凡有地位的老外,到了大清國,都會驚嘆這真是個“鳥”國家。在主人們盛情的宴會上,總是有一道令老外們驚詫而不敢動刀動叉的東東:“鳥巢”,即燕窩也。


    老外們無法理解,大清國的領導幹部,外帶先富起來的一批精英人士,為什麽會這麽喜歡拾“燕”唾餘,乃至不惜千金、勞師動眾地強行拆遷燕子的蝸居,以將其吞噬。俗話說“宰相肚裏能撐船”,盡管大多數的“宰相”,並無“撐船”的肚量,但吞噬小燕子的蝸居,還是綽綽有餘的。


    老外也無法免俗,雖不喜歡“鳥巢”,卻喜歡“鳥巢”帶來的“鳥”感覺。連堂堂的《紐約時報》,在美國前國務卿西華德、前總統格蘭特先後訪問大清國時,也很八卦、很阿q地在版麵上記錄大清國宴請美國貴賓的菜單,當然包括“鳥巢”之類,以顯示美國領導人在中國受到了特別待遇。


    西華德訪華是1870年的冬天,作為有史以來第一個到訪北京的西方首腦級大腕,他受到了大清政府的盛情接待,國宴便設在總理衙門。


    說是國宴,其實並沒有國家元首出席。太後和皇帝照例是不見外賓的,迎來送往的瑣事一般都由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大清國“總理”恭親王接待。但不巧,“總理”恭親王病了,“常務副總理”文祥也病了。國宴遂由總理衙門的其他領導人集體主持。


    主人們用“鳥巢”等富有大清特色的美味,同時填充桌麵和時間。足足4個多小時的漫長會餐和150道之多的菜餚,幾乎令美國人迅速對中華烹飪產生了審美疲勞。主人炫耀性地介紹各種怪異菜品的原料和烹飪方式,以此向客人展現天朝上國的偉大形象,同時頻繁地與客人“幹杯”,感情深、口口都要悶,令美國人幾乎忙悶過去。


    美國人鬱悶的是,當他們想把話題轉到雙方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國內話題時,主人們總是“王顧左右而言他”,會場似乎貼著“莫談國是,隻談鳥巢”的無形禁令。這頓飯令西華德等對中國政府的運作效率有了極深的感受。


    九年後(1879年),剛剛卸任的格蘭特總統在春夏之交到訪北京,成為第一位訪華的西方國家元首。這次,恭親王親自主持了在總理衙門舉行的歡迎宴會。


    格蘭特是從暹羅(泰國)進入中國的,到京之前,已經訪問了廣東、上海、天津等地,各地官員們對這位美國“民主”(“民之主”也)給予了熱情接待,令格蘭特對大清官場的“鳥巢”社交文化略微有底。


    當服務人員開始端上各種美味佳肴後,美國人發現,這一“奢華的娛樂”要比廣東、上海和天津的接待簡單了許多。當然,“鳥巢”依然是不可少的。美國人注意到,恭親王幾乎隻是略喝幾口“鳥巢”,而幾乎不碰魚翅等其他菜餚。


    這次,因為有恭親王在場,與會中國官員們便暢所欲言,與美國人交流改革開放的經驗心得。但是,恭親王隻是勸酒、夾菜,幾乎沒做任何表態。美國人事後分析,恭親王因為身份限製,很多事情可做不可說。


    不僅西華德與格蘭特,從迄今所能發現的西方記錄看,多數西方來訪者都是從中國政府那奢華的宴會中認識了“鳥巢”,景仰既久,卻依然敬而遠之。一位有幸參與過此種公款宴請的法國人,認為“鳥巢”之受寵,並非因其多可口,而隻是因其昂貴,主人以此炫耀的,隻是自己的好客與財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絕版恭親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澳]雪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澳]雪珥並收藏絕版恭親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