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般定義的「獅子」,喜歡看說得多的,是公獅子。母獅外觀接近老虎,又不及虎的毛皮華麗,難以引起人的興趣與注目。一個動物園,隻有母獅而沒有一頭大腦袋的公獅,感覺就好象沒見到真正的獅子一樣。其實自然界,母獅遠比公獅要多。母獅除了孕育,還要肩負獵食任務。這些,公獅子都不愛管。它成天東遊西逛的,一個大腦袋,除了招搖過巿炫耀威嚴,並無實際的意義。即是說,打起架來,身大頭小的母獅和老虎體型,較之頭大身小的公獅體型,更合乎實戰需要。
不知哪兒產生的印象,像獅子老虎這一類肉食動物,是逮著甚麽吃甚麽的,隻要身上有肉。然而仔細研究它們的其習性,才知道也不一定。遇到對手太強,或啃起來太費勁,或看上去怪怪的,它就會考慮放棄,乃至躲避。人類看上去怪怪的,沒尾巴,擅長玩各種招數,所以通常它都躲避,隻有年老體衰捕不到食餓急了才放膽一搏,竟發現人不但肉吃起來細嫩可口,其本領也不如想像的那麽高強,遠不及大象犀牛的力大皮厚那麽難對付。遇著別的一類肉食猛獸,即使實力明顯高出一籌,也不至輕易以武力相犯。因為對方亦有尖牙利爪,弄不好自個兒身上也得掛彩,大家臉上都不好看。
虎與獅子興許碰擦愛的火花
如此一說,真要讓獅子跟老虎窄路相逢,恐怕並不會出現我們既擔心又很希望看到的廝殺場麵,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鬥個你死我活,血肉橫飛。不但不鬥,倒可能發生一些愛情的故事。先是虎視眈眈怒目以向,看能不能一口吃掉對方;然後小心翼翼相互試探,摸清對方到底有幾分誠意,是否處於飢餓狀態;繼而卿卿我我耳鬢廝磨,碰擦出愛的火花。雄獅愛上母虎,生出的是獅虎;公虎愛上雌獅,生出的是虎獅。個頭比雙親都大,就象驢子愛上了馬,生出更為高大健壯的騾子一樣。區別是,虎獅偶能生育,而騾子完全不能繁衍後代。可見獅子老虎種屬之近,簡直親如手足。既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無論相愛還是相鬥,都是人一手造成的。大自然中,有獅子的地方就沒老虎,有老虎的地方就沒獅子,古今皆然。而人偏偏要把它們從不同的地方捉來關在同一個地方,以至產生這許多的麻煩,是非,矛盾和糾葛。
中國不產獅子。中國的獅子,最早是東漢從西域傳進來的。《爾雅?注》﹕「漢順帝時,疏勒王來獻氂牛及師子。」疏勒國大約在今天的新疆喀什噶爾一帶,氣候幹燥,地貌廣闊,咋一看頗似非洲平原,是獅子過日子的好地方。來到中原,住進皇宮禁苑,吃喝不愁,本該對豐富中國的物種有所貢獻,不料未能如願。而且不知為甚麽,中亞一帶的獅子後來也漸漸絕跡了。亞洲獅如今隻有南亞的印度還剩下幾百頭,被圈在吉爾森林國家保護區裏,實行嚴密的保護。明代鄭和下西洋,從非洲運回來幾頭。清康熙年間,西洋某國來朝,送了一頭,教人拴在後苑悉心餵養,誰知很快就掙脫鎖鏈逃走了,至今無有消息。
關於獅子,中國史書上的記載實在不多。僅能找到的幾則,幾乎都要牽扯上宮廷,不免沾染許多皇家的貴氣與霸氣。加上獅子外貌威嚴,殊有異相,頭髮一披下來,如馬克思,吼一聲簷上瓦片兒紛紛往下掉。趕緊尊為獸王,把原本老虎頭上的王冠擄下來給它戴。為鞏固革命成果,更不惜編排出獅子吃老虎的神話,讓孩子們睡覺都不安寧。
老虎的吼不叫吼,叫嘯,所謂「虎嘯山林」,很有些在野的意思了。吼是怒於形而惡於聲;嘯則是漫吐長音抒發胸臆,可以聽出壯誌豪情與悲愴憤懣交織的底蘊──噫!想俺老虎,生就銅頭鐵臂火眼金睛,拖一條鋼鞭也似的尾巴,文武百獸無不望風披靡,自在中原大地快活溜溜地做山大王,與西域國來的那廝(獅)並不曾打過照麵,更不曾比試武藝,孰料世人一雙勢利眼著實可惡,竟以為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無端將俺那萬世的功名白白送與了它,怎不教老夫(虎)心裏,好生惱恨也~~!
老虎喜山,獅子愛川,性相近而習相遠。這使它倆過不到一塊兒去,也沒法互爭王位。人們說「孤獨的獅子」,實際上獅子很合群,一點都不懂得孤獨。倒是老虎慣於獨往獨來,一山容不得二虎。獅子善於大兵團作戰,對獵物實行戰略包圍,以數獅從一側佯攻,將之趕入預定的埋伏圈,予以聚殲。老虎人手不夠,隻好打遊擊戰,狙擊和偷襲,悄悄逼近隨機發現的目標,突然躍出,予敵以致命一擊。
獅子是戰略家老虎是戰術家
地理環境的差異,決定了獅子老虎不同的戰鬥風格和作戰策略。廣袤的平原上,適合發揮群體的力量,鎖定目標,以逸待勞。叢林中,獵物容易閃避、躲藏和逃逸,對個體的搏擊技能要求更高。這樣說一點不過分﹕獅子是戰略家,老虎是戰術家。戰略家吃飽了就睡,養精蓄銳,世稱「睡獅」;戰術家則刻苦練功,會遊泳和各式摸爬滾打的技巧,有不恥下問向貓學藝的傳說。硬逼著獅子老虎決一死戰,那麽打群架老虎肯定鬥不過獅子,個對個獅子休想贏得了老虎。在亞洲的崇山峻嶺,善於利用地形造勢的老虎居上風;換了非洲的一馬平川,擅長組織圍攻的獅子占優勢。俗話說﹕「虎落平川被犬欺。」何況見了獅子?
不知哪兒產生的印象,像獅子老虎這一類肉食動物,是逮著甚麽吃甚麽的,隻要身上有肉。然而仔細研究它們的其習性,才知道也不一定。遇到對手太強,或啃起來太費勁,或看上去怪怪的,它就會考慮放棄,乃至躲避。人類看上去怪怪的,沒尾巴,擅長玩各種招數,所以通常它都躲避,隻有年老體衰捕不到食餓急了才放膽一搏,竟發現人不但肉吃起來細嫩可口,其本領也不如想像的那麽高強,遠不及大象犀牛的力大皮厚那麽難對付。遇著別的一類肉食猛獸,即使實力明顯高出一籌,也不至輕易以武力相犯。因為對方亦有尖牙利爪,弄不好自個兒身上也得掛彩,大家臉上都不好看。
虎與獅子興許碰擦愛的火花
如此一說,真要讓獅子跟老虎窄路相逢,恐怕並不會出現我們既擔心又很希望看到的廝殺場麵,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鬥個你死我活,血肉橫飛。不但不鬥,倒可能發生一些愛情的故事。先是虎視眈眈怒目以向,看能不能一口吃掉對方;然後小心翼翼相互試探,摸清對方到底有幾分誠意,是否處於飢餓狀態;繼而卿卿我我耳鬢廝磨,碰擦出愛的火花。雄獅愛上母虎,生出的是獅虎;公虎愛上雌獅,生出的是虎獅。個頭比雙親都大,就象驢子愛上了馬,生出更為高大健壯的騾子一樣。區別是,虎獅偶能生育,而騾子完全不能繁衍後代。可見獅子老虎種屬之近,簡直親如手足。既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無論相愛還是相鬥,都是人一手造成的。大自然中,有獅子的地方就沒老虎,有老虎的地方就沒獅子,古今皆然。而人偏偏要把它們從不同的地方捉來關在同一個地方,以至產生這許多的麻煩,是非,矛盾和糾葛。
中國不產獅子。中國的獅子,最早是東漢從西域傳進來的。《爾雅?注》﹕「漢順帝時,疏勒王來獻氂牛及師子。」疏勒國大約在今天的新疆喀什噶爾一帶,氣候幹燥,地貌廣闊,咋一看頗似非洲平原,是獅子過日子的好地方。來到中原,住進皇宮禁苑,吃喝不愁,本該對豐富中國的物種有所貢獻,不料未能如願。而且不知為甚麽,中亞一帶的獅子後來也漸漸絕跡了。亞洲獅如今隻有南亞的印度還剩下幾百頭,被圈在吉爾森林國家保護區裏,實行嚴密的保護。明代鄭和下西洋,從非洲運回來幾頭。清康熙年間,西洋某國來朝,送了一頭,教人拴在後苑悉心餵養,誰知很快就掙脫鎖鏈逃走了,至今無有消息。
關於獅子,中國史書上的記載實在不多。僅能找到的幾則,幾乎都要牽扯上宮廷,不免沾染許多皇家的貴氣與霸氣。加上獅子外貌威嚴,殊有異相,頭髮一披下來,如馬克思,吼一聲簷上瓦片兒紛紛往下掉。趕緊尊為獸王,把原本老虎頭上的王冠擄下來給它戴。為鞏固革命成果,更不惜編排出獅子吃老虎的神話,讓孩子們睡覺都不安寧。
老虎的吼不叫吼,叫嘯,所謂「虎嘯山林」,很有些在野的意思了。吼是怒於形而惡於聲;嘯則是漫吐長音抒發胸臆,可以聽出壯誌豪情與悲愴憤懣交織的底蘊──噫!想俺老虎,生就銅頭鐵臂火眼金睛,拖一條鋼鞭也似的尾巴,文武百獸無不望風披靡,自在中原大地快活溜溜地做山大王,與西域國來的那廝(獅)並不曾打過照麵,更不曾比試武藝,孰料世人一雙勢利眼著實可惡,竟以為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無端將俺那萬世的功名白白送與了它,怎不教老夫(虎)心裏,好生惱恨也~~!
老虎喜山,獅子愛川,性相近而習相遠。這使它倆過不到一塊兒去,也沒法互爭王位。人們說「孤獨的獅子」,實際上獅子很合群,一點都不懂得孤獨。倒是老虎慣於獨往獨來,一山容不得二虎。獅子善於大兵團作戰,對獵物實行戰略包圍,以數獅從一側佯攻,將之趕入預定的埋伏圈,予以聚殲。老虎人手不夠,隻好打遊擊戰,狙擊和偷襲,悄悄逼近隨機發現的目標,突然躍出,予敵以致命一擊。
獅子是戰略家老虎是戰術家
地理環境的差異,決定了獅子老虎不同的戰鬥風格和作戰策略。廣袤的平原上,適合發揮群體的力量,鎖定目標,以逸待勞。叢林中,獵物容易閃避、躲藏和逃逸,對個體的搏擊技能要求更高。這樣說一點不過分﹕獅子是戰略家,老虎是戰術家。戰略家吃飽了就睡,養精蓄銳,世稱「睡獅」;戰術家則刻苦練功,會遊泳和各式摸爬滾打的技巧,有不恥下問向貓學藝的傳說。硬逼著獅子老虎決一死戰,那麽打群架老虎肯定鬥不過獅子,個對個獅子休想贏得了老虎。在亞洲的崇山峻嶺,善於利用地形造勢的老虎居上風;換了非洲的一馬平川,擅長組織圍攻的獅子占優勢。俗話說﹕「虎落平川被犬欺。」何況見了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