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藝術的殿堂,還不是屁股所能發揮的最大功效。畢竟藝術史上,我們能見到的屁股仍遠不及臉多,不然"鄰居"也不會大驚小怪要買一百張來貼了。屁股最有力的一招是登上"寶座"。我們都知道,是好屁股放在哪兒都是好屁股,無論坐宮殿,坐監獄,或是坐在自由女神的火炬之下,都會本色不變。感受卻總歸不一樣。難道坐硬板凳的屁股,會和坐軟臥的屁股同樣愜意嗎?難道大雪天在西北黃土高坡的風寒中拉屎的屁股,會和星級賓館豪華套間的抽水馬桶上的屁股同樣快慰嗎?難道"把牢底坐穿"的屁股,會和坐部長交椅的屁股同樣理直氣壯嗎?屁股與屁股沒有什麽差別,但人與人的差別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屁股。
然而也有風險。明代的朝廷時興"廷杖",大臣犯了事,或一言不合冒犯了龍顏,一聲喝令,當眾扒下衣褲打屁股。不論職位多高,功勞多大,肚子裏有無才學,這時候一概沒用,隻看屁股上的肉厚也不厚。肉厚的打則由他去打,打完挺起身係好褲帶抖抖褲襠又是一條好漢,可以談笑凱歌還。頂不濟用點藥敷敷棒瘡,好好將息一向便了。肉不厚就有些麻煩,重則一命嗚乎;輕則落下個終生殘疾,"坐骨神經"什麽的,一輩子受用不完。
打打屁股,比動不動推出午門斬首,安全多了。缺點是人格上要受點汙辱。本來峨冠博帶的很威武,忽然當眾肥白出一個屁股來,送爪牙們劈劈啪啪一頓排,這算什麽事兒?人身上哪兒不好打,惟耳光與屁股打起來不同凡響,都帶折辱的意思。也就是象徵意義大於傷害意義。當然"象徵"也是一種對心理的傷害。如果僅僅懲罰肉體,可以打頭、打腋、打腰,打脊梁骨,乃至打打下身,都能事半功倍。隻是施刑者多為蛇蠍心腸如錦衣衛,動手往往過狠,拚出老命,將其安全係數降至最低點。"很多人在受刑時被立斃杖下,幸而得存者也在臀部留下了永久性的傷痕。"(黃仁宇《萬曆十五年》)這大概又可以引來作為"皇帝的本意是好的,壞就壞在下麵的執行人"的明證。
中國人從小就練打屁股,這幾乎是每個家庭的必修課。上至皇子皇孫,下至平民百姓,沒打過屁股的都叫缺乏教養。及至成人,自然也就不怎麽把當堂脫褲子太當回事。有點兒怨懟,有點兒憤懣,但也有點兒光榮。明代專門有人靠廷杖獲取"忠直之臣"的名號而流芳百世的。三國時周瑜玩一招苦肉計,結果使本不怎麽出色的黃蓋名垂史冊。打黃蓋用的"脊杖",即脫衣褲至露出尾脊而杖之,也就是打屁股。
《水滸》好漢武鬆流配孟州,管營相公要打他一百板屁股當下馬威。他昂首道:"都不要你眾人鬧動,要打便打,也不要兜拖。我若是躲閃一棒的,不是好漢,從先打過的都不算,從新再打起。我若叫一聲,也不是好男子!要打便打毒些,不要人情棒兒,打我不快活。"真是血肉橫飛,方顯出英雄本色。
《紅樓夢》裏,賈政打寶玉的屁股更精彩。尤其打過之後,女人們把寶玉圍起來疼愛的那一段情態,灌水的灌水,打扇的打扇,褪褲的褪褲,送藥的送藥:
寶玉……不覺心中大暢,將疼痛早丟在九霄雲外,心中自思:"我不過捱了幾下打,他們一個個就有這些憐惜悲感之態露出,令人可玩可觀,可憐可敬。"
綜觀中國的打屁股史,可以總結一點,都是地位高的打地位低的。長輩打晚輩,上級打下級,牢頭打犯人,官家打平民,皇帝打大臣,主人打奴僕等等。至於有的打出名氣,有的打出豪氣,有的打出千嬌百媚的情態來,那是始料未及的。而地位高的屁股,慢說是打,就是碰碰摸摸掐掐,也都不行。他是老虎,屁股摸不得。
地位越低,越重麵子而不重屁股;地位越高,則越重屁股而不重麵子。或許這樣說更合適:隻有這看重屁股,捨得拿它去白打成鋼的,才會越來越有麵子;隻有不重麵子,即不要臉的,其屁股才會越來越顯赫重要。
常言道:"打天下者坐天下。"不論用何種形式打得的天下,都是隻能用屁股去坐的。
誰是獸王?
為了製衡老虎的官文化,民間隻好求助一個想像中更厲害、可以「吃老虎」的動物,那就是獅子。老虎占據了官衙,獅子把守著門戶,兩種世上最大、最兇猛的貓科動物在中國較量
小時候,老愛琢磨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比方,獅子和老虎,哪個打得贏?
很多人都說,獅子打得贏,獅子是百獸之王。也有很少的人說,老虎打得贏,老虎是百獸之長,額頭上大咧咧地印著一個「王」字商標,誰都拿它沒轍。鄰居小孩翻出一盒動物棋,棋子是這麽排的﹕大象吃獅子,獅子吃老虎,老虎吃豹子,豹子吃狼,狼吃狐狸,狐狸吃貓,貓吃老鼠,老鼠吃大象,等等。但老鼠如何吃掉大象?據說是從長鼻子哧溜鑽進大象肚子裏,慢慢吃。聽就知道違反科學,不足為憑。
惦記著誰比誰厲害,每次到動物園,我第一便要跑去看獅子老虎,一看老半天。不是看打架──人從不把它們關同一個籠子,為的就是怕打架──是比較誰的個頭大,總以為大個比小個占優勢。結果是,有時候覺得,獅子比老虎個大,有時又覺得,老虎比獅子個大。後來漸漸明白,它們的體型不一樣。獅子的頭臉誇張,身段反顯得單薄;老虎的體魄雄渾,頭麵卻稍嫌精巧。至於二者的脾氣,則大抵差不多,各一副懷才不遇的神情,呆呆地看人,偶爾發出一兩聲獅吼虎嘯,平時大都懶洋洋地趴地上打盹,要不是胸腹一起一伏地呼吸,還以為早已經死了。
然而也有風險。明代的朝廷時興"廷杖",大臣犯了事,或一言不合冒犯了龍顏,一聲喝令,當眾扒下衣褲打屁股。不論職位多高,功勞多大,肚子裏有無才學,這時候一概沒用,隻看屁股上的肉厚也不厚。肉厚的打則由他去打,打完挺起身係好褲帶抖抖褲襠又是一條好漢,可以談笑凱歌還。頂不濟用點藥敷敷棒瘡,好好將息一向便了。肉不厚就有些麻煩,重則一命嗚乎;輕則落下個終生殘疾,"坐骨神經"什麽的,一輩子受用不完。
打打屁股,比動不動推出午門斬首,安全多了。缺點是人格上要受點汙辱。本來峨冠博帶的很威武,忽然當眾肥白出一個屁股來,送爪牙們劈劈啪啪一頓排,這算什麽事兒?人身上哪兒不好打,惟耳光與屁股打起來不同凡響,都帶折辱的意思。也就是象徵意義大於傷害意義。當然"象徵"也是一種對心理的傷害。如果僅僅懲罰肉體,可以打頭、打腋、打腰,打脊梁骨,乃至打打下身,都能事半功倍。隻是施刑者多為蛇蠍心腸如錦衣衛,動手往往過狠,拚出老命,將其安全係數降至最低點。"很多人在受刑時被立斃杖下,幸而得存者也在臀部留下了永久性的傷痕。"(黃仁宇《萬曆十五年》)這大概又可以引來作為"皇帝的本意是好的,壞就壞在下麵的執行人"的明證。
中國人從小就練打屁股,這幾乎是每個家庭的必修課。上至皇子皇孫,下至平民百姓,沒打過屁股的都叫缺乏教養。及至成人,自然也就不怎麽把當堂脫褲子太當回事。有點兒怨懟,有點兒憤懣,但也有點兒光榮。明代專門有人靠廷杖獲取"忠直之臣"的名號而流芳百世的。三國時周瑜玩一招苦肉計,結果使本不怎麽出色的黃蓋名垂史冊。打黃蓋用的"脊杖",即脫衣褲至露出尾脊而杖之,也就是打屁股。
《水滸》好漢武鬆流配孟州,管營相公要打他一百板屁股當下馬威。他昂首道:"都不要你眾人鬧動,要打便打,也不要兜拖。我若是躲閃一棒的,不是好漢,從先打過的都不算,從新再打起。我若叫一聲,也不是好男子!要打便打毒些,不要人情棒兒,打我不快活。"真是血肉橫飛,方顯出英雄本色。
《紅樓夢》裏,賈政打寶玉的屁股更精彩。尤其打過之後,女人們把寶玉圍起來疼愛的那一段情態,灌水的灌水,打扇的打扇,褪褲的褪褲,送藥的送藥:
寶玉……不覺心中大暢,將疼痛早丟在九霄雲外,心中自思:"我不過捱了幾下打,他們一個個就有這些憐惜悲感之態露出,令人可玩可觀,可憐可敬。"
綜觀中國的打屁股史,可以總結一點,都是地位高的打地位低的。長輩打晚輩,上級打下級,牢頭打犯人,官家打平民,皇帝打大臣,主人打奴僕等等。至於有的打出名氣,有的打出豪氣,有的打出千嬌百媚的情態來,那是始料未及的。而地位高的屁股,慢說是打,就是碰碰摸摸掐掐,也都不行。他是老虎,屁股摸不得。
地位越低,越重麵子而不重屁股;地位越高,則越重屁股而不重麵子。或許這樣說更合適:隻有這看重屁股,捨得拿它去白打成鋼的,才會越來越有麵子;隻有不重麵子,即不要臉的,其屁股才會越來越顯赫重要。
常言道:"打天下者坐天下。"不論用何種形式打得的天下,都是隻能用屁股去坐的。
誰是獸王?
為了製衡老虎的官文化,民間隻好求助一個想像中更厲害、可以「吃老虎」的動物,那就是獅子。老虎占據了官衙,獅子把守著門戶,兩種世上最大、最兇猛的貓科動物在中國較量
小時候,老愛琢磨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比方,獅子和老虎,哪個打得贏?
很多人都說,獅子打得贏,獅子是百獸之王。也有很少的人說,老虎打得贏,老虎是百獸之長,額頭上大咧咧地印著一個「王」字商標,誰都拿它沒轍。鄰居小孩翻出一盒動物棋,棋子是這麽排的﹕大象吃獅子,獅子吃老虎,老虎吃豹子,豹子吃狼,狼吃狐狸,狐狸吃貓,貓吃老鼠,老鼠吃大象,等等。但老鼠如何吃掉大象?據說是從長鼻子哧溜鑽進大象肚子裏,慢慢吃。聽就知道違反科學,不足為憑。
惦記著誰比誰厲害,每次到動物園,我第一便要跑去看獅子老虎,一看老半天。不是看打架──人從不把它們關同一個籠子,為的就是怕打架──是比較誰的個頭大,總以為大個比小個占優勢。結果是,有時候覺得,獅子比老虎個大,有時又覺得,老虎比獅子個大。後來漸漸明白,它們的體型不一樣。獅子的頭臉誇張,身段反顯得單薄;老虎的體魄雄渾,頭麵卻稍嫌精巧。至於二者的脾氣,則大抵差不多,各一副懷才不遇的神情,呆呆地看人,偶爾發出一兩聲獅吼虎嘯,平時大都懶洋洋地趴地上打盹,要不是胸腹一起一伏地呼吸,還以為早已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