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道理,隨外交使團來到中國的獅子近官,土生土長出沒山野的老虎親民。事實恰恰相反。官府衙門,多借虎勢以彰顯官威,「虎威將軍」、「虎賁中郎將」甚麽的。「老爺堂上一麵鼓,鼓上畫老虎,今年做知縣,明年做知府。」老爺的堂上到處都畫得有虎,豈止是一麵鼓。皂役們手持「肅靜」、「迴避」的牌牌(皆畫有虎頭),狐假虎威,拖著長音吆喝﹕「帶某某,上──堂──!」上堂便上堂,拖那麽長的音幹嘛?因為要模仿虎嘯,充分嚇唬咱老百姓,讓小民畏官如虎,甚至比怕老虎還要怕官。孔子說﹕「苛政猛於虎。」老實說到了這步田地,日子真沒法過了。
為了製衡老虎的官文化,民間隻好求助一個想像中更厲害、可以「吃老虎」的動物,那就是獅子。從前大戶人家的門口,必定守著兩個冰冷的石獅子。一來以獅子的巨臉烘托門麵之大,二來足以對付官府的虎威。固然,大戶人家也有做官的,但回到家裏,就得遵守族規和家法,不敢造次。賈政在朝裏做官,辦公室掛的都是老虎畫像,耀武揚威;回榮國府一見門口那兩個石獅子,氣焰便收斂了一半,說話行事都要看賈母的臉色,連自己兒子也不能隨隨便便往死裏打。宋人陳造使酒好劍,經常與蘇軾談兵論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卻隻怕老婆柳氏。陳家宴客,請來歌舞班子助興,其中有麵目姣好的女子。柳氏見老公目不轉睛看得入骨三分,頓時怒打心頭起,惡向膽邊生,一聲斷喝,順手操一根拐杖「啪」地就擲了過去。客人見狀四散。事後蘇軾作詩戲謔﹕「龍丘居子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陳造是官宦子弟,父陳希亮做過太常少卿,頗有官威,「自王公貴人皆嚴憚之」。如是虎子,竟被「獅吼」嚇得六神無主。
老虎占官衙,獅子把門戶
老虎占據了官衙,獅子把守著門戶,兩種世上最大、最兇猛的貓科動物在中國較量,看不到血淋淋的撕殺肉搏,卻一直心照不宣地明爭暗鬥。民眾的感情明顯地偏向於獅子。獅子,原作「師子」,顯見其崇敬的成分。老虎,俗稱為「大蟲」,覺得它既可憎,可羨,又可怕。《水滸》寫武鬆打虎一節﹕「原來但凡世上雲生從龍,風生從虎。那一陣風過處,隻聽得亂樹背後撲地一聲響,跳出一隻吊睛白額大蟲來。武鬆見了,叫聲﹕『阿呀!』從青石上翻將下來」。武鬆先在景陽崗打虎,後在獅子樓殺西門慶,成了人人景仰的英雄好漢。打虎是滅老虎的威風,殺西門慶是仗獅子的豪氣。虎是實的,獅是虛的,虛實之間,褒貶互見。
獅子樓,準確地名叫「獅子橋下酒樓」。推測那橋頭,或者橋柱上雕有石獅。應是陽穀縣城第一繁華鬧熱的處所。獅子不像老虎習水性,中國古代的橋樑,偏偏多雕獅子而非老虎以為鎮水的裝飾。直接引發中日戰爭的蘆溝橋,橋上即有四百八十五隻獅子,喜怒哀樂,千姿百態。中國的民間藝術中,老虎永遠隻有一副表情,就是眼睛瞪大大的,時刻準備吃人。其它的動物也神情單調,如鳳的孤清冷傲,龍的張牙咧嘴。唯有獅子的臉,特別豐富和生動,除了應有的威猛外,還有的嫵媚,有的嬌憨,有的嘻笑,有的古板,有的憐愛,有的沉思,有的爽朗,諸如此類,個個都通近人性。
獅子的兇狠殘暴,本來一點也不比老虎遜色,到中國全變了樣,儼然成了親善的使者,主持公道正義的化身。大家也都識趣,隻說「食虎豹」這一等沒影兒的事,故意不提它是怎樣肆虐無辜,把平原上成群的牛、羊、鹿、馬、犀啃得屍骨累累,血跡斑斑。眼不見為淨,反正跟咱沒關係。歷史上就那麽幾頭來自西方的獅子,水土不服都歿了,真正的獅子啥模樣以及啥德性誰也說不準,正好由著我們想像,重造一隻具有中國特色的獅子。人們嘲笑「畫虎不成反類犬」,但絕沒人去嘲笑把獅子畫得像狗──獅毛狗。那正是人們需要的理想獅子,既有虎的狠勁,又有狗的忠勇,最好還能像貓一樣蹭在你懷裏撒撒嬌。喜慶佳節中國人習慣舞獅,以營造祥和、昇平乃至歡騰的氣氛。與其說是舞獅,倒不如說就是舞這麽一種大獅毛狗。誰若太認真,真弄一頭獅子來湊熱鬧,相信所有在場的人都會變作斑馬、羚羊和長頸鹿,扔下彩帶、繡球、鑼鼓,逃一個魂飛魄散。
獅子舞始於盛唐,流傳至今不衰,近些年更在海外一些華人眾多的城巿大放異彩。看電視報導美國紐約唐人街今年過春節,還多了一點有趣風景﹕記者採訪一隻舞完一陣剛準備歇憩的「獅子」,不防從那蓬勃的大頭裏,鑽出一個黑人哥們兒來。
他說他「十分喜愛中國文化」。
為了製衡老虎的官文化,民間隻好求助一個想像中更厲害、可以「吃老虎」的動物,那就是獅子。從前大戶人家的門口,必定守著兩個冰冷的石獅子。一來以獅子的巨臉烘托門麵之大,二來足以對付官府的虎威。固然,大戶人家也有做官的,但回到家裏,就得遵守族規和家法,不敢造次。賈政在朝裏做官,辦公室掛的都是老虎畫像,耀武揚威;回榮國府一見門口那兩個石獅子,氣焰便收斂了一半,說話行事都要看賈母的臉色,連自己兒子也不能隨隨便便往死裏打。宋人陳造使酒好劍,經常與蘇軾談兵論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卻隻怕老婆柳氏。陳家宴客,請來歌舞班子助興,其中有麵目姣好的女子。柳氏見老公目不轉睛看得入骨三分,頓時怒打心頭起,惡向膽邊生,一聲斷喝,順手操一根拐杖「啪」地就擲了過去。客人見狀四散。事後蘇軾作詩戲謔﹕「龍丘居子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陳造是官宦子弟,父陳希亮做過太常少卿,頗有官威,「自王公貴人皆嚴憚之」。如是虎子,竟被「獅吼」嚇得六神無主。
老虎占官衙,獅子把門戶
老虎占據了官衙,獅子把守著門戶,兩種世上最大、最兇猛的貓科動物在中國較量,看不到血淋淋的撕殺肉搏,卻一直心照不宣地明爭暗鬥。民眾的感情明顯地偏向於獅子。獅子,原作「師子」,顯見其崇敬的成分。老虎,俗稱為「大蟲」,覺得它既可憎,可羨,又可怕。《水滸》寫武鬆打虎一節﹕「原來但凡世上雲生從龍,風生從虎。那一陣風過處,隻聽得亂樹背後撲地一聲響,跳出一隻吊睛白額大蟲來。武鬆見了,叫聲﹕『阿呀!』從青石上翻將下來」。武鬆先在景陽崗打虎,後在獅子樓殺西門慶,成了人人景仰的英雄好漢。打虎是滅老虎的威風,殺西門慶是仗獅子的豪氣。虎是實的,獅是虛的,虛實之間,褒貶互見。
獅子樓,準確地名叫「獅子橋下酒樓」。推測那橋頭,或者橋柱上雕有石獅。應是陽穀縣城第一繁華鬧熱的處所。獅子不像老虎習水性,中國古代的橋樑,偏偏多雕獅子而非老虎以為鎮水的裝飾。直接引發中日戰爭的蘆溝橋,橋上即有四百八十五隻獅子,喜怒哀樂,千姿百態。中國的民間藝術中,老虎永遠隻有一副表情,就是眼睛瞪大大的,時刻準備吃人。其它的動物也神情單調,如鳳的孤清冷傲,龍的張牙咧嘴。唯有獅子的臉,特別豐富和生動,除了應有的威猛外,還有的嫵媚,有的嬌憨,有的嘻笑,有的古板,有的憐愛,有的沉思,有的爽朗,諸如此類,個個都通近人性。
獅子的兇狠殘暴,本來一點也不比老虎遜色,到中國全變了樣,儼然成了親善的使者,主持公道正義的化身。大家也都識趣,隻說「食虎豹」這一等沒影兒的事,故意不提它是怎樣肆虐無辜,把平原上成群的牛、羊、鹿、馬、犀啃得屍骨累累,血跡斑斑。眼不見為淨,反正跟咱沒關係。歷史上就那麽幾頭來自西方的獅子,水土不服都歿了,真正的獅子啥模樣以及啥德性誰也說不準,正好由著我們想像,重造一隻具有中國特色的獅子。人們嘲笑「畫虎不成反類犬」,但絕沒人去嘲笑把獅子畫得像狗──獅毛狗。那正是人們需要的理想獅子,既有虎的狠勁,又有狗的忠勇,最好還能像貓一樣蹭在你懷裏撒撒嬌。喜慶佳節中國人習慣舞獅,以營造祥和、昇平乃至歡騰的氣氛。與其說是舞獅,倒不如說就是舞這麽一種大獅毛狗。誰若太認真,真弄一頭獅子來湊熱鬧,相信所有在場的人都會變作斑馬、羚羊和長頸鹿,扔下彩帶、繡球、鑼鼓,逃一個魂飛魄散。
獅子舞始於盛唐,流傳至今不衰,近些年更在海外一些華人眾多的城巿大放異彩。看電視報導美國紐約唐人街今年過春節,還多了一點有趣風景﹕記者採訪一隻舞完一陣剛準備歇憩的「獅子」,不防從那蓬勃的大頭裏,鑽出一個黑人哥們兒來。
他說他「十分喜愛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