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勒丁派分裂成兩派:一派擁護猶太復國主義,另一派則是諸如米歇雷姆的塔爾多特·哈倫(taldot harem)那樣的反猶太復國主義者。他們相信隻有上帝可以恢復聖殿。這些內省的、死板和固守儀式的派別又分為哈西德派和立陶宛派,都說意第緒語。來源於七個主要拉比家族的哈西德派又分化成許多派別,這些拉比能行奇道,又稱為“admor”(這是“我們的先生、老師和拉比”的首字母縮寫)。不同派別之間的服飾和神秘差異導致了以色列統治下的耶路撒冷的複雜性。[2]


    以色列人在西耶路撒冷建立了一座現代化的首都,[3]這是一個世俗與宗教的混合體。“以色列是社會主義的和世俗的,”喬治·魏登菲爾德回憶道,“上流社會在特拉維夫,但耶路撒冷以老城的拉比、晚餐後討論藝術和政治的裏哈維亞德國知識分子以及高級公務員和將軍們(比如摩西·達揚)這些以色列精英為中心。”哈勒丁派則過著他們自己的獨特生活,許多像魏登菲爾德這樣的世俗猶太人外出到耶路撒冷最小的餐館芬克家就餐,食用不依照猶太教規烹煮的燉牛肉和香腸。在這個獨特的混雜著修復的古蹟和現代廢墟的萬花筒城市裏,阿莫司·奧茲感到不安。“可有一個人曾在耶路撒冷感到賓至如歸嗎?對此我表示懷疑,即使他居住在這兒長達一個世紀。”他在小說《我的米海爾》中問道,“如果你轉一下頭,你可以在所有這些建築中看到一塊岩石場、橄欖樹、一片荒地、成群的牲畜圍著新建的總理辦公樓在吃草。”奧茲離開耶路撒冷,但薩裏·努賽貝留下了。


    1961年5月23日,本-古裏安召見他的年輕助手伊紮克·雅克夫(yitzhak yaacovy)來到他的辦公室。總理抬頭看著雅克夫:“你知道誰是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嗎?”


    雅克夫回答:“不知道。”


    本-古裏安告訴雅克夫:“他就是組織大屠殺,殺死你的家人並把你送往奧斯維辛的那個人。”他知道,雅克夫是匈牙利正統派的後代,曾於1944年被黨衛隊一級隊長艾希曼送入死亡集中營。在那兒他被挑選出來,像苦役一樣活著;而其他一些人則馬上被黨衛軍醫生約瑟夫·門格勒親手用毒氣毒死。他倖存下來,大概是因為他的金色頭髮和藍色眼睛。後來他移民到以色列,在獨立戰爭中負傷並定居耶路撒冷,之後來到總理辦公室工作。


    本-古裏安繼續說道:“今天你將陪同我坐車前往國會,並作為我的座上賓聽我宣布我們已將艾希曼帶回耶路撒冷接受審判。”


    以色列的秘密情報機構摩薩德(mossad)已從阿根廷艾希曼的藏身之處將其秘密綁架,5月,耶路撒冷市區一家法院開始對艾希曼進行審判。他被絞死在拉姆拉監獄。


    在邊境另一邊,海珊國王稱這座城市為他的“第二個首都”,但他的政權太不穩定,所以他不敢冒險將首都從安曼遷到這裏。這座聖城實際上已被降為一個“中心帶有鐵絲網的地方城市”。盡管如此,哈希姆人的耶路撒冷重新煥發了某些古老的魅力。國王的兄弟穆罕默德王子治理著西岸,他剛剛迎娶了漂亮的十六歲巴勒斯坦人菲婭·拉希德。菲婭王妃記得:“我們一年有六個月在耶路撒冷度過,住在達賈尼家怡人的小別墅裏,但我的丈夫得花大部分時間和基督徒談判,試圖實現東正教徒、天主教徒和亞美尼亞教徒之間的和平。”


    國王海珊任命安瓦爾·努賽貝擔任聖地的總督和監管者。努賽貝家族比以往許多世紀更加聲名顯赫:安瓦爾有時還擔任約旦國防部長,他的兄弟哈齊姆擔任外交部長。所有大家族都失去了他們的金錢和橄欖園,但許多人繼續居住在他們位於謝赫賈拉的別墅裏。安瓦爾·努賽貝此時住在美僑區對麵一棟“帶有波斯地毯、鍍金的學位證書、餐後飲用的水晶玻璃杯和數打網球獎盃”的老式別墅裏。努賽貝不得不抱持著“一種寬容的普世教會合一的心態”,每周五都在阿克薩清真寺祈禱,並在每次復活節上帶領全家參加“身著長袍的高級教士手持金十字架繞聖墓三次”的活動。他的兒子薩裏回憶說:“我的兄弟和我最喜歡這個(復活節慶祝儀式),因為基督徒的女孩是城裏最漂亮的。”但聖殿山一片寂靜。“幾乎沒有穆斯林訪客去往聖地。”耶路撒冷著名學者奧列格·格拉巴注意到,這些年他開始探索這座城市。


    薩裏·努賽貝調查研究了老城,他發現老城“充斥著戴著金懷表自以為是的店主、兜售貨物的老婦人、四處遊蕩的托缽僧”和迴響著“人們抽水煙泡泡聲”的咖啡館。美國副領事尤金·伯德觀察到,約旦人的耶路撒冷真是個袖珍世界:“我之前從未見過如此小的大城市。隻有一百五十人符合在這個城市居住的限製條件,得以居住在此。”一些大家族支持發展旅遊業:侯賽尼家族經營了一家“東方之家”旅館。白髮蒼蒼的柏莎·斯帕福德將她的美僑區改建成了一家奢侈的旅店,這個戴胸針的貴婦人自身也變成了這座城市的一道風景。她認識從傑馬勒帕夏到阿拉伯的勞倫斯的每一個人;她甚至兩次上了英國電視節目《這就是你的人生》。凱蒂·安東尼烏斯返回老城並建立了一所孤兒院,而在她家裏,她開了一所以當地八卦專欄命名的“高檔的餐廳兼沙龍”。她是“艾略特《雞尾酒會》裏的人物”,美國副領事寫道,“是個長舌婦而且虛假做作”。總是“身著最時尚的服裝,戴著一串珍珠項鍊,黑髮剪得相當短”,帶有“鮮明的白色條紋”,副領事的兒子、作家凱·伯德認為她“是個女強人但又有些輕佻”。但她沒有丟掉政治上的怒氣,評論道:“猶太國建立之前,我認識許多耶路撒冷的猶太人。現在任何試圖和猶太人交易的阿拉伯朋友都會被我抽耳光。我們輸了第一回合;我們不能輸掉這場戰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耶路撒冷三千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西蒙·蒙蒂菲奧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西蒙·蒙蒂菲奧裏並收藏耶路撒冷三千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