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7月20日周五,阿卜杜拉和海珊——一個十六歲的哈羅公學學生,被命令穿上佩有勳章的軍裝——驅車前往耶路撒冷。出發前,國王告訴海珊:“我的孩子,有一天你將不得不擔負責任。”他還補充道:“當我不得不撒手時,我願意被無名小卒射中頭部。那可是最簡單的方式啦。”他們在納布盧斯停下,去會見穆夫提的堂兄弟穆薩·侯賽尼博士,此人曾在納粹的柏林為穆夫提服務。穆薩·侯賽尼向國王鞠躬並表達了他的忠誠。
就在中午之前,阿卜杜拉和他的孫子、格拉布帕夏、宮廷大臣納薩爾丁·納沙希比及虛情假意的穆薩·侯賽尼為周五的祈禱到達耶路撒冷。人群沉悶不悅並充滿疑慮;他神經緊張的阿拉伯軍團保鏢如此眾多,以至於海珊開玩笑說:“這是什麽?一支送葬隊伍嗎?”阿卜杜拉拜訪了他父親的陵墓,然後走向阿克薩清真寺。他命令警衛退後,但穆薩·侯賽尼離他很近。當阿卜杜拉進入門廊時,清真寺的領袖親吻了他的手。這時,一個年輕人突然從門後出現。這個年輕人舉起手槍,緊按槍筒,頂著國王的耳朵,開槍殺死了他。子彈從眼睛裏射出,阿卜杜拉倒下了,他的白色頭巾隨之滑落。每個人都趴在地上,“彎著身子像受了驚嚇的駝背老婦人”,海珊觀察到,“那個時候我也失去理智,猛地沖向刺客”。刺客轉向海珊,“我看到他的白牙和迷茫的雙眼。他拿著槍,而我眼睜睜看著他用槍指向我,然後我看到一股煙,聽到‘嘣’的一聲,接著感到子彈射到我的胸口——這就是死亡的感覺嗎?他的子彈射中了勳章。”多虧行前祖父命令他佩戴上的勳章,海珊挽回了一命。
警衛們亂槍射殺了刺客。納沙希比抱住死去的國王,鮮血從國王鼻子裏流出,他不斷親吻國王的手。軍團士兵開始橫衝直撞地穿街越巷,而格拉布努力去約束他們。海珊跪在國王旁邊,解下他的長袍;接著,他隨同屍體乘直升飛機降落到奧地利人招待所。在匆忙飛回安曼之前,海珊表現得沉著冷靜。
約旦的海珊:耶路撒冷最後的國王
穆夫提和埃及國王法魯克據說是暗殺的幕後策劃者。穆薩·侯賽尼遭到逮捕和折磨之後,與另外三人一起被執行死刑。暗殺隻是因阿拉伯人戰敗而起的一係列殺戮和政變中的一部分。1952年,穆罕默德·阿裏王朝的末代國王法魯克一世被穆罕默德·納吉布將軍和賈邁勒·阿卜杜拉·納賽爾上校領導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
阿卜杜拉的兒子塔拉勒繼承了約旦王位,他患有暴力傾向的精神分裂症,甚至差點殺死自己的妻子。1952年8月12日,年輕的海珊正在日內瓦一家飯店度假時,服務生用銀盤帶來一封信,這封信是寄給“海珊國王陛下”的。他的父親已經退位。海珊才僅僅十七歲,喜歡駕駛跑車、摩托車、飛機和直升機,還喜歡漂亮女人(他一生結過五次婚)。雖然他的祖父從未放棄大哈希姆王國的夢想,甘冒一切風險去贏得耶路撒冷,但海珊逐漸意識到,作為約旦國王,能倖存下來就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作為一個在桑德赫斯特受訓的軍官,溫文爾雅的海珊國王是親西方的,他的政權先後由英美資助,盡管如此,他仍必須在阿拉伯世界中謹慎地維持權力的平衡。有時他不得不忍受敵對的激進獨裁者如埃及的納賽爾和伊拉克的薩達姆·海珊令人窒息的擁抱。像他的祖父一樣,他可以與以色列人共事;很久以後,他甚至特別喜歡拉賓。
1951年,八十多歲的邱吉爾重新擔任首相,他向一位官員咕噥道:“你們應該讓猶太人擁有耶路撒冷——正是他們使之聞名於世。”但是這座城市仍然分裂成東西兩區,“一係列令人不快的路障、圍牆和鐵絲網”,上麵的“告示用希伯來語、英語和阿拉伯語寫著‘停!’‘危險!’‘前方邊境!’”。夜晚,爆炸聲伴隨著機槍聲,唯一的入口是曼德爾鮑姆門,它和柏林的查理檢查站一樣有名。然而,它既不是一扇門也不是曼德爾鮑姆家的房子。很久以前離開耶路撒冷的希姆哈和埃絲特·曼德爾鮑姆是出生在白俄羅斯的襪子生產商,他們堅固的家園成了哈加納的一個據點,1948年這個據點被阿拉伯軍團炸毀,之後廢墟上建起了曼德爾鮑姆檢查站。
在布滿地雷和鐵絲網的工事兩側,是住得很近的兩家:猶太少年阿莫司·奧茲家和巴勒斯坦兒童薩裏·努賽貝(安瓦爾的兒子)家。後來,既是優秀作家又是狂熱主義反對者的奧茲和努賽貝成了朋友。“伊斯蘭,”努賽貝寫道,“對像我們這樣的家族而言,與猶太教對於幾百英尺之外無人區另一邊的阿莫司·奧茲來說沒什麽區別。”男孩們看到大量新湧入的移民再一次改變了耶路撒冷。阿拉伯人,特別是伊拉克人,已經報復了自己國家的猶太社區:此時有六十萬猶太人移民到以色列。但正是那些以“哈勒丁派”(意為“令人敬畏的人”)出名的極端正統派倖存者改變了耶路撒冷的麵貌,帶來了17世紀的中歐服飾和文化以及一種伴有神秘和歡樂祈禱的信仰。“天剛一黑,”薩裏·努賽貝回憶道,“我就窺探不到無人區另一邊的街道,”而在米歇雷姆那兒“我看到許多穿黑袍的人,有時那些大鬍子的人回頭看我。”他們是誰?他想知道。
就在中午之前,阿卜杜拉和他的孫子、格拉布帕夏、宮廷大臣納薩爾丁·納沙希比及虛情假意的穆薩·侯賽尼為周五的祈禱到達耶路撒冷。人群沉悶不悅並充滿疑慮;他神經緊張的阿拉伯軍團保鏢如此眾多,以至於海珊開玩笑說:“這是什麽?一支送葬隊伍嗎?”阿卜杜拉拜訪了他父親的陵墓,然後走向阿克薩清真寺。他命令警衛退後,但穆薩·侯賽尼離他很近。當阿卜杜拉進入門廊時,清真寺的領袖親吻了他的手。這時,一個年輕人突然從門後出現。這個年輕人舉起手槍,緊按槍筒,頂著國王的耳朵,開槍殺死了他。子彈從眼睛裏射出,阿卜杜拉倒下了,他的白色頭巾隨之滑落。每個人都趴在地上,“彎著身子像受了驚嚇的駝背老婦人”,海珊觀察到,“那個時候我也失去理智,猛地沖向刺客”。刺客轉向海珊,“我看到他的白牙和迷茫的雙眼。他拿著槍,而我眼睜睜看著他用槍指向我,然後我看到一股煙,聽到‘嘣’的一聲,接著感到子彈射到我的胸口——這就是死亡的感覺嗎?他的子彈射中了勳章。”多虧行前祖父命令他佩戴上的勳章,海珊挽回了一命。
警衛們亂槍射殺了刺客。納沙希比抱住死去的國王,鮮血從國王鼻子裏流出,他不斷親吻國王的手。軍團士兵開始橫衝直撞地穿街越巷,而格拉布努力去約束他們。海珊跪在國王旁邊,解下他的長袍;接著,他隨同屍體乘直升飛機降落到奧地利人招待所。在匆忙飛回安曼之前,海珊表現得沉著冷靜。
約旦的海珊:耶路撒冷最後的國王
穆夫提和埃及國王法魯克據說是暗殺的幕後策劃者。穆薩·侯賽尼遭到逮捕和折磨之後,與另外三人一起被執行死刑。暗殺隻是因阿拉伯人戰敗而起的一係列殺戮和政變中的一部分。1952年,穆罕默德·阿裏王朝的末代國王法魯克一世被穆罕默德·納吉布將軍和賈邁勒·阿卜杜拉·納賽爾上校領導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
阿卜杜拉的兒子塔拉勒繼承了約旦王位,他患有暴力傾向的精神分裂症,甚至差點殺死自己的妻子。1952年8月12日,年輕的海珊正在日內瓦一家飯店度假時,服務生用銀盤帶來一封信,這封信是寄給“海珊國王陛下”的。他的父親已經退位。海珊才僅僅十七歲,喜歡駕駛跑車、摩托車、飛機和直升機,還喜歡漂亮女人(他一生結過五次婚)。雖然他的祖父從未放棄大哈希姆王國的夢想,甘冒一切風險去贏得耶路撒冷,但海珊逐漸意識到,作為約旦國王,能倖存下來就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作為一個在桑德赫斯特受訓的軍官,溫文爾雅的海珊國王是親西方的,他的政權先後由英美資助,盡管如此,他仍必須在阿拉伯世界中謹慎地維持權力的平衡。有時他不得不忍受敵對的激進獨裁者如埃及的納賽爾和伊拉克的薩達姆·海珊令人窒息的擁抱。像他的祖父一樣,他可以與以色列人共事;很久以後,他甚至特別喜歡拉賓。
1951年,八十多歲的邱吉爾重新擔任首相,他向一位官員咕噥道:“你們應該讓猶太人擁有耶路撒冷——正是他們使之聞名於世。”但是這座城市仍然分裂成東西兩區,“一係列令人不快的路障、圍牆和鐵絲網”,上麵的“告示用希伯來語、英語和阿拉伯語寫著‘停!’‘危險!’‘前方邊境!’”。夜晚,爆炸聲伴隨著機槍聲,唯一的入口是曼德爾鮑姆門,它和柏林的查理檢查站一樣有名。然而,它既不是一扇門也不是曼德爾鮑姆家的房子。很久以前離開耶路撒冷的希姆哈和埃絲特·曼德爾鮑姆是出生在白俄羅斯的襪子生產商,他們堅固的家園成了哈加納的一個據點,1948年這個據點被阿拉伯軍團炸毀,之後廢墟上建起了曼德爾鮑姆檢查站。
在布滿地雷和鐵絲網的工事兩側,是住得很近的兩家:猶太少年阿莫司·奧茲家和巴勒斯坦兒童薩裏·努賽貝(安瓦爾的兒子)家。後來,既是優秀作家又是狂熱主義反對者的奧茲和努賽貝成了朋友。“伊斯蘭,”努賽貝寫道,“對像我們這樣的家族而言,與猶太教對於幾百英尺之外無人區另一邊的阿莫司·奧茲來說沒什麽區別。”男孩們看到大量新湧入的移民再一次改變了耶路撒冷。阿拉伯人,特別是伊拉克人,已經報復了自己國家的猶太社區:此時有六十萬猶太人移民到以色列。但正是那些以“哈勒丁派”(意為“令人敬畏的人”)出名的極端正統派倖存者改變了耶路撒冷的麵貌,帶來了17世紀的中歐服飾和文化以及一種伴有神秘和歡樂祈禱的信仰。“天剛一黑,”薩裏·努賽貝回憶道,“我就窺探不到無人區另一邊的街道,”而在米歇雷姆那兒“我看到許多穿黑袍的人,有時那些大鬍子的人回頭看我。”他們是誰?他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