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劉墉的日子可怎麽過呀?劉墉,他還會繼續堅持自己過去的做法嗎?
您想一想,這三個人,誰是好惹的呀!這三個人,一個每天都想著“我要處置劉墉”;一個每天都想著“我要提醒皇帝每天都要想著處置劉墉”;一個每天都替幹隆皇帝想著“我應該如何處置劉墉”。大丈夫報仇,十年不晚。我們三個人想收拾你一個人,還不容易!?劉墉,你等著吧!
我們還是先來看看劉墉查處國泰貪汙案後的遭遇吧。
1787年年初,劉墉因為漏泄他和幹隆帝關於當時另外兩個大臣評價的談話內容,不僅受到申飭,而且失去了本應獲授的大學士一職。
1787年8月,幹隆委託劉墉主持祭拜文廟,因他沒有行規定的一揖之禮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彈劾。
1788年夏天,劉墉兼理國子監,發生鄉試預選考試中學生向監考老師送禮的事,被禦史祝德麟彈劾。但是,當時禦史祝德麟本來彈劾的是具體的監考老師黃壽齡受賄,而且祝德麟在奏摺中還誇獎了劉墉一番。說“國子監考試唯劉墉、鄒炳泰二人清介素著,諸生不敢向其饋送營求”。此事件的最終結果卻是,幹隆皇帝借題發揮,劉墉受到了不應該有的處分。
1789年2月底至3月初,負責皇子教育的上書房諸師傅因為連天陰雨沒有入值,幹隆皇帝得知這個情況十分惱怒,時任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上書房總師傅的劉墉被責處得尤其嚴厲,降為侍郎銜,不再兼職南書房。幹隆皇帝還專門為此下了一道上諭,大意是說,因為劉墉是大學士劉統勛之子,念及劉統勛為朝廷效力多年,才對劉墉加恩擢用。而劉墉在府道任上還算勤勉,及至出任學政就不再認真辦事,在湖南巡撫任上的官聲也平常。入京為尚書,辦事情更是一味模稜兩可。我曲意優容,未加譴責,原以為他會感激聖恩,勤勉辦事,不想竟然發生上書房諸師傅曠工七日之久而劉墉置若罔聞之事。劉墉這樣事事不能盡職,於國則為不忠,於父則為不孝,其過失甚大,實在不能寬恕。應當說,皇帝的這一措辭是相當嚴厲的。
1793年,劉墉為當年會試主考官。因為安排失當,閱卷草率,違製和不合格的卷子很多。按規定,劉墉等至少要罰俸十餘年。幹隆皇帝雖然做了寬大處理,劉墉還是被“嚴行申飭”。
1796年(嘉慶元年),因為大學士一職空缺多時,破格增補戶部尚書董誥為大學士,而資歷更深的劉墉被排斥在外。不提拔就不提拔吧,皇帝還做賊心虛地發表了一篇上諭,在上諭中毫無來由地又一次批評劉墉“向來不肯實心任事”,並舉例說,皇帝曾向劉墉詢問新選知府戴世儀可否勝任,結果劉墉對以“尚可”;而戴本來十分庸劣,斷難勝任。可見劉墉平日裏對於銓選用人全未留心,隻是以模稜兩可之詞敷衍塞責,要他“捫心內省,益加愧勵”。
1797年,授劉墉體仁閣大學士,但仍舊指責他“向來不肯實心任事,行走頗懶”,並說“茲以無人,擢升此任”,可見其評價。
當然,最後兩條嘉慶初年的上諭,代表的仍然是幹隆帝的意見。
從劉墉這一期間的遭遇,我們可以看出,和珅在這裏利用了他官場遊戲規則中的這一條——大丈夫報仇,十年不晚!
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劉墉是一個非常善於總結經驗教訓、非常善於反省的人,他的家庭早就教會了他這些。他知道,這是幹隆皇帝在故意找碴收拾自己;他也知道,和珅在這中間,沒有起什麽好的作用。怎麽辦呢?隻能是一方麵努力安撫怒氣沖沖的幹隆皇帝,另一方麵極力地與和珅等貪汙集團周旋。
如何努力安撫怒氣沖沖的幹隆皇帝呢?
劉墉心想,在幹隆皇帝麵前是沒有什麽道理可講的——不管自己事情做得是對還是錯。如果自己得罪了皇帝,不要向皇帝解釋些什麽,隻有今後小心伺候皇上而已。
如何小心伺候幹隆皇帝呢?隻能是充分地利用自己的其他聰明才智,諸如詩、詞、歌、賦、書法、文章等方麵,在這幾個方麵找補找補就可以了。
劉墉心裏麵想,我善於書法,又善於對對子,不如幹脆就從這方麵入手哄一哄皇上開心吧,也讓他早些擺脫國泰案之後的煩惱吧。
國泰案後的一天,幹隆皇帝率領幾個有文采的大臣去盤山散心。
這幾個文臣裏麵當然有劉墉啦。不是幹隆皇帝想帶他出來,而是劉墉太有文采了,隻能帶上他。不帶上他,連個陪自己寫字的人都沒有——紀曉嵐也不行,他文采雖好,可字寫得不好。
今天天津市薊縣的盤山因為很像江南的山而很受幹隆皇帝的喜愛。幹隆皇帝曾八遊盤山,並留下了“早知有盤山,何必下江南”之句。因此,幹隆皇帝每次遇到不開心的事的時候,就會想到盤山來散心。這一次,他又來了。而且,還帶來了劉墉。
這一次,幹隆皇帝還帶來了一個戲班,在盤山上麵的“江山一覽閣”的大戲台上唱戲。幹隆皇帝一邊聽戲,一邊思考。忽然心血來潮,要群臣為戲台擬聯。某大臣才思敏捷,立即獻上一聯:
聽律呂,點破世態炎涼;
見衣冠,描盡人間冷暖。
應該說,這副對聯生動傳神地概括了戲曲的藝術規律,對仗工整,寓意深刻。但幹隆覺得它過於文雅。片刻之後,另一大臣交出了第二副對聯:
您想一想,這三個人,誰是好惹的呀!這三個人,一個每天都想著“我要處置劉墉”;一個每天都想著“我要提醒皇帝每天都要想著處置劉墉”;一個每天都替幹隆皇帝想著“我應該如何處置劉墉”。大丈夫報仇,十年不晚。我們三個人想收拾你一個人,還不容易!?劉墉,你等著吧!
我們還是先來看看劉墉查處國泰貪汙案後的遭遇吧。
1787年年初,劉墉因為漏泄他和幹隆帝關於當時另外兩個大臣評價的談話內容,不僅受到申飭,而且失去了本應獲授的大學士一職。
1787年8月,幹隆委託劉墉主持祭拜文廟,因他沒有行規定的一揖之禮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彈劾。
1788年夏天,劉墉兼理國子監,發生鄉試預選考試中學生向監考老師送禮的事,被禦史祝德麟彈劾。但是,當時禦史祝德麟本來彈劾的是具體的監考老師黃壽齡受賄,而且祝德麟在奏摺中還誇獎了劉墉一番。說“國子監考試唯劉墉、鄒炳泰二人清介素著,諸生不敢向其饋送營求”。此事件的最終結果卻是,幹隆皇帝借題發揮,劉墉受到了不應該有的處分。
1789年2月底至3月初,負責皇子教育的上書房諸師傅因為連天陰雨沒有入值,幹隆皇帝得知這個情況十分惱怒,時任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上書房總師傅的劉墉被責處得尤其嚴厲,降為侍郎銜,不再兼職南書房。幹隆皇帝還專門為此下了一道上諭,大意是說,因為劉墉是大學士劉統勛之子,念及劉統勛為朝廷效力多年,才對劉墉加恩擢用。而劉墉在府道任上還算勤勉,及至出任學政就不再認真辦事,在湖南巡撫任上的官聲也平常。入京為尚書,辦事情更是一味模稜兩可。我曲意優容,未加譴責,原以為他會感激聖恩,勤勉辦事,不想竟然發生上書房諸師傅曠工七日之久而劉墉置若罔聞之事。劉墉這樣事事不能盡職,於國則為不忠,於父則為不孝,其過失甚大,實在不能寬恕。應當說,皇帝的這一措辭是相當嚴厲的。
1793年,劉墉為當年會試主考官。因為安排失當,閱卷草率,違製和不合格的卷子很多。按規定,劉墉等至少要罰俸十餘年。幹隆皇帝雖然做了寬大處理,劉墉還是被“嚴行申飭”。
1796年(嘉慶元年),因為大學士一職空缺多時,破格增補戶部尚書董誥為大學士,而資歷更深的劉墉被排斥在外。不提拔就不提拔吧,皇帝還做賊心虛地發表了一篇上諭,在上諭中毫無來由地又一次批評劉墉“向來不肯實心任事”,並舉例說,皇帝曾向劉墉詢問新選知府戴世儀可否勝任,結果劉墉對以“尚可”;而戴本來十分庸劣,斷難勝任。可見劉墉平日裏對於銓選用人全未留心,隻是以模稜兩可之詞敷衍塞責,要他“捫心內省,益加愧勵”。
1797年,授劉墉體仁閣大學士,但仍舊指責他“向來不肯實心任事,行走頗懶”,並說“茲以無人,擢升此任”,可見其評價。
當然,最後兩條嘉慶初年的上諭,代表的仍然是幹隆帝的意見。
從劉墉這一期間的遭遇,我們可以看出,和珅在這裏利用了他官場遊戲規則中的這一條——大丈夫報仇,十年不晚!
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劉墉是一個非常善於總結經驗教訓、非常善於反省的人,他的家庭早就教會了他這些。他知道,這是幹隆皇帝在故意找碴收拾自己;他也知道,和珅在這中間,沒有起什麽好的作用。怎麽辦呢?隻能是一方麵努力安撫怒氣沖沖的幹隆皇帝,另一方麵極力地與和珅等貪汙集團周旋。
如何努力安撫怒氣沖沖的幹隆皇帝呢?
劉墉心想,在幹隆皇帝麵前是沒有什麽道理可講的——不管自己事情做得是對還是錯。如果自己得罪了皇帝,不要向皇帝解釋些什麽,隻有今後小心伺候皇上而已。
如何小心伺候幹隆皇帝呢?隻能是充分地利用自己的其他聰明才智,諸如詩、詞、歌、賦、書法、文章等方麵,在這幾個方麵找補找補就可以了。
劉墉心裏麵想,我善於書法,又善於對對子,不如幹脆就從這方麵入手哄一哄皇上開心吧,也讓他早些擺脫國泰案之後的煩惱吧。
國泰案後的一天,幹隆皇帝率領幾個有文采的大臣去盤山散心。
這幾個文臣裏麵當然有劉墉啦。不是幹隆皇帝想帶他出來,而是劉墉太有文采了,隻能帶上他。不帶上他,連個陪自己寫字的人都沒有——紀曉嵐也不行,他文采雖好,可字寫得不好。
今天天津市薊縣的盤山因為很像江南的山而很受幹隆皇帝的喜愛。幹隆皇帝曾八遊盤山,並留下了“早知有盤山,何必下江南”之句。因此,幹隆皇帝每次遇到不開心的事的時候,就會想到盤山來散心。這一次,他又來了。而且,還帶來了劉墉。
這一次,幹隆皇帝還帶來了一個戲班,在盤山上麵的“江山一覽閣”的大戲台上唱戲。幹隆皇帝一邊聽戲,一邊思考。忽然心血來潮,要群臣為戲台擬聯。某大臣才思敏捷,立即獻上一聯:
聽律呂,點破世態炎涼;
見衣冠,描盡人間冷暖。
應該說,這副對聯生動傳神地概括了戲曲的藝術規律,對仗工整,寓意深刻。但幹隆覺得它過於文雅。片刻之後,另一大臣交出了第二副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