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裝誰像誰,誰裝誰誰就是誰。
這副戲聯就像繞口令似的,也不太合律,難怪幹隆嫌它粗淺。要求眾臣再想一想。此時,戲台上剛好在演《空城計》。諸葛亮端坐城樓撫琴飲酒,司馬懿率領大軍兵臨城下。劉墉見此情景,靈感忽至,撰寫了這樣一副對聯:
三五人可做千軍萬馬;
六七步如行四海九州。
幹隆皇帝很滿意,認為此聯平易樸實,雅俗共賞。幹隆皇帝很高興,命令劉墉立即筆墨伺候,將這副對聯寫好。現在這副對聯還在“江山一覽閣”的大戲台上。
此時的幹隆皇帝忽然想到了薊縣周圍的幾個縣名很有意思,就說:“我給你們出個上聯,你們對對吧。”這上聯是:
密雲不雨旱三河,雖玉田亦難豐潤。
劉墉一想,幹隆皇帝的上聯用了薊縣周圍的四個縣名,那我也用薊縣周圍的四個縣名對下聯吧。劉墉的下聯是:
懷柔有道皆遵化,知順義便是良鄉。
幹隆皇帝非常高興,劉墉對得十分工整。
像這類的事情,劉墉做得多了去啦!幹隆皇帝對劉墉的火氣也就逐漸地消失了。
但是,還有和珅呢!他還會隨時提醒幹隆皇帝的呀?怎麽辦呢?劉墉如何與和珅等貪汙集團周旋呢?
劉墉想到了下麵一點:對於貪官,就要投其所好!
有的觀眾說了,啊?您的意思是說,劉墉要向和珅認輸?要向和珅行賄?啊,是啊!不這麽著劉墉還能怎麽著?與和珅拚個魚死網破?那是劉墉嗎?三十多歲出道,當了三十多年官的劉墉會幹這種事?我怎麽看著您想像中的劉墉倒像是《水滸傳》裏麵的李逵呀。
這可不是劉墉的風格。
劉墉在國泰案件之後,立即主動與和珅講和。怎麽講和呢?劉墉想到了自己的字。
說起劉墉的字,劉墉還真是個大書法家。史傳其“書名滿天下,政治文章皆為所掩”,其書法特點之一是用墨濃重,故人稱“濃墨宰相”。他的書法貌豐骨勁,別具麵目,尤長小楷,與翁方綱、梁同書等人齊名。
和珅久聞劉墉書法之名,總是想要劉墉的字。正好國泰案發生的前些天,和珅向劉墉索取字畫,但是劉墉藉故推脫沒有給和珅寫。劉墉心想,我何不幹脆現在給他寫個條幅呢?說寫就寫。寫完了劉墉就主動給人家和珅送去了。
有的人在想,難道劉墉就這麽著就完啦?就認輸啦?就這麽讓和珅等人為所欲為了嗎?
沒有,不是這樣的。劉墉心想,這個時候,千萬不能著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我必須知道:大丈夫報仇,十年不晚。劉墉心想,我要等待時機、曲線救國,總能再找到機會收拾和珅這個貪官、這個天下貪官的總後台。他也在像別的正直的大臣一樣,在等待著新的皇帝即位。
第十一章 註定的大結局
非常重視家庭的和珅生前曾經努力地給家庭帶來財富,也帶來溫暖。但是,這種財富和溫暖的取得是要付出代價的。貪婪最終破壞了和珅一家人的幸福生活。貪婪的和珅不但給別人帶來了災難,也使自己的家庭麵臨絕望。
敗在了嘉慶手裏
從前麵幾章我們可以看出,和珅被殺的原因,一是貪財,二是激起了眾怒。當然,貪財隻是個引子,激起了眾怒才是更為重要的原因。
其實,在幹隆皇帝在位時期,就有很多人彈劾和珅的貪婪,也有許多人企圖彈劾和珅的貪婪。如果他們的彈劾成功的話,和珅頂多也就落一個像紀曉嵐一樣流放在外的下場,不至於最終被殺。但是,和珅太有本事了,他能將所有這些對手的努力一一化解掉。他的辦法簡直是太多了。
對於能力、地位、功績都比他強的對手,和珅會不斷地在皇帝麵前誇讚他們,並且保舉他們在京師以外的地方承擔一些艱巨的任務,讓他們沒有精力與他對抗。
就說阿桂吧。他比和珅大好幾十歲,是滿洲人中少有的幾個進士之一,可見其學問之淵博;又曾跟隨幹隆皇帝南征北戰,立過汗馬功勞,曾任工部尚書(相當於今天的工業部部長)之職。他很不滿意和珅的貪婪,一心想把和珅彈劾下去。可是和珅呢,卻經常在皇帝麵前說阿桂的好話。在阿桂平定了甘肅的少數民族起義後,立刻被和珅保舉在甘肅查清“捐監”案;接著又被調往黃河,治理黃河決口,賑災修堤等事情;不久,又趕赴浙江查處陳輝祖貪汙案。
從此,阿桂幾乎整年不辭勞苦地在各地奔波,雖然他早就知道和珅是朝廷的一大禍害,想為國為民除害,卻終不能如願。年逾八十的阿桂隻能在病中對家人說:“我年八十,可死;位將相,恩遇無比,可死;子孫皆佐部務,無所不足,可死;忍死以待者,實欲待皇上親政,犬馬之意得一上達。”
對於能力、地位比他弱的對手,和珅採取的對策是搶在對手前麵發動進攻,如前麵我們談到的幾個禦史對於他的彈劾。我們可以看到,和珅這著兒棋真是太損了。他真是一點兒後路都不給人家留啊!真是“豺狼當道”,陷忠良於不義啊!這就激起眾怒了。激起眾怒應該是和珅被殺的第二個、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上述和珅的所作所為,使所有反對他的人都認識到了他的厲害;同時,他們也認識到,隻能團結在未來皇帝的周圍,等待將來處置和珅。可誰是未來的皇帝呀,大臣們誰也不知道,他們就隻能瞎猜了。結果,幹隆皇帝的二十幾個兒子周圍就都有了反對和珅的人。問題在於,諸位皇子又是如何看待和珅的呢?
裝誰像誰,誰裝誰誰就是誰。
這副戲聯就像繞口令似的,也不太合律,難怪幹隆嫌它粗淺。要求眾臣再想一想。此時,戲台上剛好在演《空城計》。諸葛亮端坐城樓撫琴飲酒,司馬懿率領大軍兵臨城下。劉墉見此情景,靈感忽至,撰寫了這樣一副對聯:
三五人可做千軍萬馬;
六七步如行四海九州。
幹隆皇帝很滿意,認為此聯平易樸實,雅俗共賞。幹隆皇帝很高興,命令劉墉立即筆墨伺候,將這副對聯寫好。現在這副對聯還在“江山一覽閣”的大戲台上。
此時的幹隆皇帝忽然想到了薊縣周圍的幾個縣名很有意思,就說:“我給你們出個上聯,你們對對吧。”這上聯是:
密雲不雨旱三河,雖玉田亦難豐潤。
劉墉一想,幹隆皇帝的上聯用了薊縣周圍的四個縣名,那我也用薊縣周圍的四個縣名對下聯吧。劉墉的下聯是:
懷柔有道皆遵化,知順義便是良鄉。
幹隆皇帝非常高興,劉墉對得十分工整。
像這類的事情,劉墉做得多了去啦!幹隆皇帝對劉墉的火氣也就逐漸地消失了。
但是,還有和珅呢!他還會隨時提醒幹隆皇帝的呀?怎麽辦呢?劉墉如何與和珅等貪汙集團周旋呢?
劉墉想到了下麵一點:對於貪官,就要投其所好!
有的觀眾說了,啊?您的意思是說,劉墉要向和珅認輸?要向和珅行賄?啊,是啊!不這麽著劉墉還能怎麽著?與和珅拚個魚死網破?那是劉墉嗎?三十多歲出道,當了三十多年官的劉墉會幹這種事?我怎麽看著您想像中的劉墉倒像是《水滸傳》裏麵的李逵呀。
這可不是劉墉的風格。
劉墉在國泰案件之後,立即主動與和珅講和。怎麽講和呢?劉墉想到了自己的字。
說起劉墉的字,劉墉還真是個大書法家。史傳其“書名滿天下,政治文章皆為所掩”,其書法特點之一是用墨濃重,故人稱“濃墨宰相”。他的書法貌豐骨勁,別具麵目,尤長小楷,與翁方綱、梁同書等人齊名。
和珅久聞劉墉書法之名,總是想要劉墉的字。正好國泰案發生的前些天,和珅向劉墉索取字畫,但是劉墉藉故推脫沒有給和珅寫。劉墉心想,我何不幹脆現在給他寫個條幅呢?說寫就寫。寫完了劉墉就主動給人家和珅送去了。
有的人在想,難道劉墉就這麽著就完啦?就認輸啦?就這麽讓和珅等人為所欲為了嗎?
沒有,不是這樣的。劉墉心想,這個時候,千萬不能著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我必須知道:大丈夫報仇,十年不晚。劉墉心想,我要等待時機、曲線救國,總能再找到機會收拾和珅這個貪官、這個天下貪官的總後台。他也在像別的正直的大臣一樣,在等待著新的皇帝即位。
第十一章 註定的大結局
非常重視家庭的和珅生前曾經努力地給家庭帶來財富,也帶來溫暖。但是,這種財富和溫暖的取得是要付出代價的。貪婪最終破壞了和珅一家人的幸福生活。貪婪的和珅不但給別人帶來了災難,也使自己的家庭麵臨絕望。
敗在了嘉慶手裏
從前麵幾章我們可以看出,和珅被殺的原因,一是貪財,二是激起了眾怒。當然,貪財隻是個引子,激起了眾怒才是更為重要的原因。
其實,在幹隆皇帝在位時期,就有很多人彈劾和珅的貪婪,也有許多人企圖彈劾和珅的貪婪。如果他們的彈劾成功的話,和珅頂多也就落一個像紀曉嵐一樣流放在外的下場,不至於最終被殺。但是,和珅太有本事了,他能將所有這些對手的努力一一化解掉。他的辦法簡直是太多了。
對於能力、地位、功績都比他強的對手,和珅會不斷地在皇帝麵前誇讚他們,並且保舉他們在京師以外的地方承擔一些艱巨的任務,讓他們沒有精力與他對抗。
就說阿桂吧。他比和珅大好幾十歲,是滿洲人中少有的幾個進士之一,可見其學問之淵博;又曾跟隨幹隆皇帝南征北戰,立過汗馬功勞,曾任工部尚書(相當於今天的工業部部長)之職。他很不滿意和珅的貪婪,一心想把和珅彈劾下去。可是和珅呢,卻經常在皇帝麵前說阿桂的好話。在阿桂平定了甘肅的少數民族起義後,立刻被和珅保舉在甘肅查清“捐監”案;接著又被調往黃河,治理黃河決口,賑災修堤等事情;不久,又趕赴浙江查處陳輝祖貪汙案。
從此,阿桂幾乎整年不辭勞苦地在各地奔波,雖然他早就知道和珅是朝廷的一大禍害,想為國為民除害,卻終不能如願。年逾八十的阿桂隻能在病中對家人說:“我年八十,可死;位將相,恩遇無比,可死;子孫皆佐部務,無所不足,可死;忍死以待者,實欲待皇上親政,犬馬之意得一上達。”
對於能力、地位比他弱的對手,和珅採取的對策是搶在對手前麵發動進攻,如前麵我們談到的幾個禦史對於他的彈劾。我們可以看到,和珅這著兒棋真是太損了。他真是一點兒後路都不給人家留啊!真是“豺狼當道”,陷忠良於不義啊!這就激起眾怒了。激起眾怒應該是和珅被殺的第二個、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上述和珅的所作所為,使所有反對他的人都認識到了他的厲害;同時,他們也認識到,隻能團結在未來皇帝的周圍,等待將來處置和珅。可誰是未來的皇帝呀,大臣們誰也不知道,他們就隻能瞎猜了。結果,幹隆皇帝的二十幾個兒子周圍就都有了反對和珅的人。問題在於,諸位皇子又是如何看待和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