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無限江山,一晌貪歡——詞帝李煜的悲情人生 作者:木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同樣是一葉扁舟、一片汪洋、一名漁夫,幾經歷史遷延,漁夫之意已不在魚。漁夫不再有謀生之苦,在過慣了舒服日子的李煜筆下,打漁人更是悠閑自在。
因詞人的多情,“浪花”和“桃李”也成了有情之物。“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這是景語,也是情語。江南的薰風攪擾著平靜的海麵,海浪翻卷出水做的花簇,輕輕撞擊著漁人的小船,濺起星星點點的水霧,落在船上漁人的脖頸裏,清涼得令人神清氣爽。
漁人駕著小船順風順水而下。兩岸邊,桃花夭夭,李花點點,都隨著船的行進飛快後退。不需遺憾,因為前方仍有桃李列隊相迎。不論是船下的大海,還是兩岸的花海,皆浩浩蕩蕩,不見盡頭。
風景已令人沉醉,漁者生活的愜意更令人嚮往,讓人恨不得放下一切俗事,將自己放逐水波之上,隻需濁酒一壺,釣竿一根,從此後,春風秋月、凡塵鬧市,都付笑談中。連漁人自己都感嘆:俗世裏,像我這樣快活的人,能有幾個!
李煜筆下這種超脫塵世外的快樂,很多人都可與他共鳴。比如宋人朱敦儒,他長期隱居,不肯應詔出仕,先後寫過六首《漁父》詞,歌詠其隱居期間的閑適生活,僅其中“搖首出紅塵”一句,即可見超脫塵世的豁達與瀟灑。便是東籬採菊、眺望南山的陶淵明,所做之事雖不同於漁夫,但情趣誌向卻殊途同歸——他們追求的,不過“自由”二字。李煜在另一首《漁父》詞中,以“萬頃波中得自由”一句,直言對自由的嚮往。
一葉扁舟泛五湖,如李煜一樣把自由寄托在萬頃碧波的人古來有之,然而,真正能如願以償的,卻沒有幾人。昔日範蠡辭官泛五湖,是為了避免“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下場;柳宗元“獨釣寒江雪”是因為仕途不遇;趙孟頫“盟鷗鷺,傲王侯,管甚鱸魚不上鉤”,不經意流露的,是憤世嫉俗的情緒。
文人多受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思想的影響,鮮有人天生嚮往紅塵之外。他們立誌漁隱,大多半緣心性半緣現實。
譬如範仲淹,便是其中一例。他在嶽陽樓上,麵對著“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洞庭湖,想像著春風和煦的夜晚“漁歌互答”的情景,頗有出世風姿。風景如此超凡脫俗,置身其中的人卻還是發出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感嘆,並稱之乃“古仁人之心”——那些極力歌詠漁隱生活的人,是否都像範公,表麵上“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內心卻隻把萬頃水麵,當作自己鬱鬱靈魂的放逐之地。
李煜當然不是真想做“漁夫”,他甚至不像那些身在江中心憂百姓的“古仁人”,滿心家國之念。他寫這兩首詞,意在高調錶示歸隱之心。
然而,歸隱本不是應該大聲宣揚的事情,但李煜被現實逼迫得無可奈何,不得不如此。據史書記載,李煜“為人仁孝,善屬文,工書畫,而豐額駢齒,一目重瞳子”。重瞳,即一隻眼睛裏有兩個瞳孔。在李煜之前,目有“重瞳”者隻有倉頡、舜、重耳、項羽四人,或成帝王或為聖人,最不濟的項羽也是一方霸主,可與劉邦爭雄。本為吉相,卻會給他招致無窮禍患,因為李煜有一位“為人猜忌嚴刻”的兄長弘冀。
相較其他兄弟,弘冀剛毅勇猛,雖是儲君,但並不討父親李璟的喜愛。李煜本是李璟第六子,但因四位兄長早逝,待他成年時,已是實際上的次子。皇位爭奪歷來慘烈。重瞳麵容,加上次子身份,弘冀自然而然地把李煜視為登基路上的障礙。此前,為了掃清障礙,弘冀已經毒死了叔叔景隧。
對這一切,李煜心知肚明。他本於皇權並未太多期待,但卻莫名地置身於權力爭鬥中不能脫身。他盡量避免參與政事,還一再高調錶明心跡——“鍾山隱士”“鍾峰隱者”“蓮峰居士”“鍾峰白蓮居士”,都是李煜為自己取的名號。這兩首《漁父》詞,意在表明同樣的心跡。
對《漁父》述誌之說,王國維先生提出質疑。他認為詞作“筆意凡近”,可能並非出自李煜之手。但《全唐詩·南唐諸人詩》《近代名畫補遺》《宣和畫譜》等典籍都有記載,稱是李煜把這兩首詞題在了宮廷畫師衛賢繪製的《春江釣叟圖》上。
王國維“凡近”之評,當是針對遣詞,尤其“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中四個“一”字,民歌痕跡濃重。語言雖然凡近,貴在造意不凡,把一腔灑脫的隱士情懷抒發得淋漓盡致。
“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是不同於“粉妝玉砌”的另一種美,在詩詞意境上,前者往往更難實現。清代紀曉嵐曾有一首《釣魚》,也像李煜的詞一樣,有一種素顏朝天的美。
一篙一櫓一孤舟,一個漁翁一釣鉤。
一拍一呼又一笑,一人獨占一江秋。
一人獨占一江秋,好個漁人,好種境界!若拋卻創作背景再讀李煜之作,其筆下漁人,大有一人一棹一舟,獨占一江春色的灑脫!但是,李煜終究未能享受這份閑情逸緻,他江上垂釣,求的不是魚。
因詞人的多情,“浪花”和“桃李”也成了有情之物。“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這是景語,也是情語。江南的薰風攪擾著平靜的海麵,海浪翻卷出水做的花簇,輕輕撞擊著漁人的小船,濺起星星點點的水霧,落在船上漁人的脖頸裏,清涼得令人神清氣爽。
漁人駕著小船順風順水而下。兩岸邊,桃花夭夭,李花點點,都隨著船的行進飛快後退。不需遺憾,因為前方仍有桃李列隊相迎。不論是船下的大海,還是兩岸的花海,皆浩浩蕩蕩,不見盡頭。
風景已令人沉醉,漁者生活的愜意更令人嚮往,讓人恨不得放下一切俗事,將自己放逐水波之上,隻需濁酒一壺,釣竿一根,從此後,春風秋月、凡塵鬧市,都付笑談中。連漁人自己都感嘆:俗世裏,像我這樣快活的人,能有幾個!
李煜筆下這種超脫塵世外的快樂,很多人都可與他共鳴。比如宋人朱敦儒,他長期隱居,不肯應詔出仕,先後寫過六首《漁父》詞,歌詠其隱居期間的閑適生活,僅其中“搖首出紅塵”一句,即可見超脫塵世的豁達與瀟灑。便是東籬採菊、眺望南山的陶淵明,所做之事雖不同於漁夫,但情趣誌向卻殊途同歸——他們追求的,不過“自由”二字。李煜在另一首《漁父》詞中,以“萬頃波中得自由”一句,直言對自由的嚮往。
一葉扁舟泛五湖,如李煜一樣把自由寄托在萬頃碧波的人古來有之,然而,真正能如願以償的,卻沒有幾人。昔日範蠡辭官泛五湖,是為了避免“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下場;柳宗元“獨釣寒江雪”是因為仕途不遇;趙孟頫“盟鷗鷺,傲王侯,管甚鱸魚不上鉤”,不經意流露的,是憤世嫉俗的情緒。
文人多受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思想的影響,鮮有人天生嚮往紅塵之外。他們立誌漁隱,大多半緣心性半緣現實。
譬如範仲淹,便是其中一例。他在嶽陽樓上,麵對著“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洞庭湖,想像著春風和煦的夜晚“漁歌互答”的情景,頗有出世風姿。風景如此超凡脫俗,置身其中的人卻還是發出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感嘆,並稱之乃“古仁人之心”——那些極力歌詠漁隱生活的人,是否都像範公,表麵上“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內心卻隻把萬頃水麵,當作自己鬱鬱靈魂的放逐之地。
李煜當然不是真想做“漁夫”,他甚至不像那些身在江中心憂百姓的“古仁人”,滿心家國之念。他寫這兩首詞,意在高調錶示歸隱之心。
然而,歸隱本不是應該大聲宣揚的事情,但李煜被現實逼迫得無可奈何,不得不如此。據史書記載,李煜“為人仁孝,善屬文,工書畫,而豐額駢齒,一目重瞳子”。重瞳,即一隻眼睛裏有兩個瞳孔。在李煜之前,目有“重瞳”者隻有倉頡、舜、重耳、項羽四人,或成帝王或為聖人,最不濟的項羽也是一方霸主,可與劉邦爭雄。本為吉相,卻會給他招致無窮禍患,因為李煜有一位“為人猜忌嚴刻”的兄長弘冀。
相較其他兄弟,弘冀剛毅勇猛,雖是儲君,但並不討父親李璟的喜愛。李煜本是李璟第六子,但因四位兄長早逝,待他成年時,已是實際上的次子。皇位爭奪歷來慘烈。重瞳麵容,加上次子身份,弘冀自然而然地把李煜視為登基路上的障礙。此前,為了掃清障礙,弘冀已經毒死了叔叔景隧。
對這一切,李煜心知肚明。他本於皇權並未太多期待,但卻莫名地置身於權力爭鬥中不能脫身。他盡量避免參與政事,還一再高調錶明心跡——“鍾山隱士”“鍾峰隱者”“蓮峰居士”“鍾峰白蓮居士”,都是李煜為自己取的名號。這兩首《漁父》詞,意在表明同樣的心跡。
對《漁父》述誌之說,王國維先生提出質疑。他認為詞作“筆意凡近”,可能並非出自李煜之手。但《全唐詩·南唐諸人詩》《近代名畫補遺》《宣和畫譜》等典籍都有記載,稱是李煜把這兩首詞題在了宮廷畫師衛賢繪製的《春江釣叟圖》上。
王國維“凡近”之評,當是針對遣詞,尤其“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中四個“一”字,民歌痕跡濃重。語言雖然凡近,貴在造意不凡,把一腔灑脫的隱士情懷抒發得淋漓盡致。
“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是不同於“粉妝玉砌”的另一種美,在詩詞意境上,前者往往更難實現。清代紀曉嵐曾有一首《釣魚》,也像李煜的詞一樣,有一種素顏朝天的美。
一篙一櫓一孤舟,一個漁翁一釣鉤。
一拍一呼又一笑,一人獨占一江秋。
一人獨占一江秋,好個漁人,好種境界!若拋卻創作背景再讀李煜之作,其筆下漁人,大有一人一棹一舟,獨占一江春色的灑脫!但是,李煜終究未能享受這份閑情逸緻,他江上垂釣,求的不是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