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所堅持的一條要求是,歐洲國家不應通過對匯率的操縱來把援助的資金截留在各自國內,他們應當通過貿易來使這些資金流轉起來。這意味著,法國和比利時(當時的比利時是一個工業強國,它還擁有比屬剛果的豐富資源)不可以歧視他國,尤其是德國。荷蘭經濟的半邊天一直由對德貿易來支撐,所以在美國人看來,德國經濟的復甦就成了當務之急。於是,歐洲支付同盟[306]成立,用以促進歐洲的貿易,就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促進世界貿易一樣。1950年,為了維持工業出口的增長,魯爾工業區開始囤積原材料,導致德國的新貨幣德國馬克麵臨貶值壓力。這時,歐洲支付同盟及時發揮作用,挽救了德國馬克。奇怪的是,盡管美國人擔心歐洲像美國那樣結成一個大市場,可首先提出歐洲貨幣一體化概念的仍然是美國人。馬歇爾計劃的一位負責人提出,這種貨幣應該稱為歐洲貨幣單元。隨後,韓戰爆發,馬歇爾計劃的援助開始轉投重整軍備之用。不過在今天,“二戰”後太平洋地區的很多金融組織都直接或間接地留存了下來。這些組織有成立於1947年旨在促進國際貿易的關貿總協定(gatt),有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有成立於1951年旨在促進煤炭和鋼鐵聯營的歐洲煤鋼共同體(ecsc)。特別是在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建立,該組織使各國之間的合作達到了頂峰。不久後,德意誌聯邦共和國也於1949年5月正式成立。
“二戰”後的西德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德國人汲取了魏瑪共和國的教訓。魏瑪共和國的憲法過於冗長,在比例代表製下沒完沒了地進行選舉,最後竟然選出來一個希特勒。現在,新的基本法(實際上就是憲法)非常簡短,而且切中肯綮,在中央和地方的關係上保持了良好的平衡,同時也維護了民眾的利益,比如保護家庭免受過度徵稅的危害。德國聯邦銀行力圖阻止德國人第三次經歷通貨膨脹,他們有效地使儲蓄和投資回歸了良性循環的軌道。1955年,德國的出口早早地超過了英國。在英國,儲蓄和投資的循環並沒有理順。此外,奧地利的經濟發展也非常不錯。戰後的德國具有一個非常大的優點,盡管成百上千萬的難民曾經經歷了不堪回首的恐怖經歷,無辜的家庭被迫提著破舊的皮箱離開家園,但他們極少抱怨。來自蘇台德地區的德語居民繼續過他們的生活,努力獲得改善。戰後的德國領導人康拉德·阿登納說,聯邦德國最終對民主德國形成了一種磁鐵效應,這沒有問題,但這種效應所持續的時間之長還是超出了他的預期。時過境遷後,德國人與波蘭人、捷克人自然就達成了和解。當然,德國人也在文化和心理上付出了代價,失去了民族自信心,這很可能是長期遭受猛烈轟炸的結果。我用下麵的話來附議艾倫·約翰·珀西瓦爾·泰勒[307]:人們不再唱《甦醒的德國》(deutd erwache)[308],但是德國人已經被它喚醒。
戰後的日本與德國非常相似。一開始,美國對日本的占領非常混亂,日本也像德國一樣遭受了兩年的貧窮。隨後,如同在聯邦德國發生的一樣,管理上的回歸和共產主義的勝利引發了一場反思。1949年,共產黨打贏了中國的國內戰爭,失敗的國民黨部隊在蔣介石的帶領下撤到了中國台灣。這時,美國人製訂了一個復興日本經濟的計劃,並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就像聯邦德國所發生的一樣。經濟學家皮耶羅·斯拉法[309]在一生當中隻做了兩個投資決策。他在1945年買入了日本的債券,然後在1960年賣出,換成黃金,結果成為一個非常富有的人。
在戰後的幾十年當中,社會主義國家的復甦則是非常不同的另一番景象。蘇聯的復甦一方麵得益於來自德國的勞工(莫斯科的很多大型建築都是由德國戰俘修建的)和賠償物資,一方麵也得益於蘇聯的大規模軍備和一直存在的秘密警察(後來演變為克格勃)[310]。但是在農業產出方麵,蘇聯直到1960年才超過沙皇統治時期。1949年,蘇聯宣布成功爆炸了原子彈,過了一年,韓戰爆發,冷戰有可能升級為熱戰。實際上,韓戰刺激了國際市場對原材料和德國機器的需求,它也使西方的軍事經濟組織(北約是主要代表)更為穩固,並發揮積極作用。進入20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德國和日本分別成為了國際上舉足輕重的國家。這一不同尋常的巨大變化遲早將對各個社會主義國家造成影響。日本,韓國,甚至包括中國台灣(在1960年,韓國隻能出口假髮),連同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國都走上了自己的發展軌道。中國的成功促進了蘇聯的經濟發展,但蘇聯不久後就解體了。這時,德國終於獲得了統一。盟軍取得勝利的46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297] 即魏瑪共和國政府。
[298] 喬治–亨利·蘇圖(georges-henri soutou,1943— ),歷史學家,1943年出生於瑞士日內瓦。
[299] 比利時港口城市,位於比利時北部。
[300] 康拉德·阿登納(konrad adenauer,1876—1967),聯邦德國總理(1949—1963)。
[301] 詹姆斯·伯恩斯(james byrnes,1879—1972),美國國務卿(1945—1947)。
[302] 德國西南部城市。
[303] 克萊門特·艾德禮(clement attlee,1883—1967),英國首相(1945—1951)。
“二戰”後的西德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德國人汲取了魏瑪共和國的教訓。魏瑪共和國的憲法過於冗長,在比例代表製下沒完沒了地進行選舉,最後竟然選出來一個希特勒。現在,新的基本法(實際上就是憲法)非常簡短,而且切中肯綮,在中央和地方的關係上保持了良好的平衡,同時也維護了民眾的利益,比如保護家庭免受過度徵稅的危害。德國聯邦銀行力圖阻止德國人第三次經歷通貨膨脹,他們有效地使儲蓄和投資回歸了良性循環的軌道。1955年,德國的出口早早地超過了英國。在英國,儲蓄和投資的循環並沒有理順。此外,奧地利的經濟發展也非常不錯。戰後的德國具有一個非常大的優點,盡管成百上千萬的難民曾經經歷了不堪回首的恐怖經歷,無辜的家庭被迫提著破舊的皮箱離開家園,但他們極少抱怨。來自蘇台德地區的德語居民繼續過他們的生活,努力獲得改善。戰後的德國領導人康拉德·阿登納說,聯邦德國最終對民主德國形成了一種磁鐵效應,這沒有問題,但這種效應所持續的時間之長還是超出了他的預期。時過境遷後,德國人與波蘭人、捷克人自然就達成了和解。當然,德國人也在文化和心理上付出了代價,失去了民族自信心,這很可能是長期遭受猛烈轟炸的結果。我用下麵的話來附議艾倫·約翰·珀西瓦爾·泰勒[307]:人們不再唱《甦醒的德國》(deutd erwache)[308],但是德國人已經被它喚醒。
戰後的日本與德國非常相似。一開始,美國對日本的占領非常混亂,日本也像德國一樣遭受了兩年的貧窮。隨後,如同在聯邦德國發生的一樣,管理上的回歸和共產主義的勝利引發了一場反思。1949年,共產黨打贏了中國的國內戰爭,失敗的國民黨部隊在蔣介石的帶領下撤到了中國台灣。這時,美國人製訂了一個復興日本經濟的計劃,並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就像聯邦德國所發生的一樣。經濟學家皮耶羅·斯拉法[309]在一生當中隻做了兩個投資決策。他在1945年買入了日本的債券,然後在1960年賣出,換成黃金,結果成為一個非常富有的人。
在戰後的幾十年當中,社會主義國家的復甦則是非常不同的另一番景象。蘇聯的復甦一方麵得益於來自德國的勞工(莫斯科的很多大型建築都是由德國戰俘修建的)和賠償物資,一方麵也得益於蘇聯的大規模軍備和一直存在的秘密警察(後來演變為克格勃)[310]。但是在農業產出方麵,蘇聯直到1960年才超過沙皇統治時期。1949年,蘇聯宣布成功爆炸了原子彈,過了一年,韓戰爆發,冷戰有可能升級為熱戰。實際上,韓戰刺激了國際市場對原材料和德國機器的需求,它也使西方的軍事經濟組織(北約是主要代表)更為穩固,並發揮積極作用。進入20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德國和日本分別成為了國際上舉足輕重的國家。這一不同尋常的巨大變化遲早將對各個社會主義國家造成影響。日本,韓國,甚至包括中國台灣(在1960年,韓國隻能出口假髮),連同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國都走上了自己的發展軌道。中國的成功促進了蘇聯的經濟發展,但蘇聯不久後就解體了。這時,德國終於獲得了統一。盟軍取得勝利的46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297] 即魏瑪共和國政府。
[298] 喬治–亨利·蘇圖(georges-henri soutou,1943— ),歷史學家,1943年出生於瑞士日內瓦。
[299] 比利時港口城市,位於比利時北部。
[300] 康拉德·阿登納(konrad adenauer,1876—1967),聯邦德國總理(1949—1963)。
[301] 詹姆斯·伯恩斯(james byrnes,1879—1972),美國國務卿(1945—1947)。
[302] 德國西南部城市。
[303] 克萊門特·艾德禮(clement attlee,1883—1967),英國首相(1945—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