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讀六大名著說官:解析古代政治智慧與權力運籌 作者:史仲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要說人才眾多,袁紹集團可說不輸於任何一個對手。武將中不但有顏良、文醜,而且有張這樣的勇將,甚至連趙子龍以前都在他的軍中。但他雖有猛將而不能用,結果,顏良、文醜雖勇冠三軍,難逃被陣斬的命運;張在袁營中沒甚作為,投降了曹操,就成為曹營中著名的五良將之一;而趙雲一旦離開袁紹,馬上大放光彩。袁營中的謀士同樣如此,謀士多,好主意更多,然而,幾乎沒有一個有好下場的。人才之亡,便是事業之亡,袁紹落得那樣的下場,亦在情理之中。
曹操、劉備、孫權,則個個為知才愛才之士,但三個人的作風和風格又有所不同。孫權是知人善任,曹操是惟才是舉,劉備是愛才如命。
知人善任—孫權
曹、劉、孫三人相比,孫權的本事最是不濟。文韜武略,自然不是曹操的對手,就是和劉備相比,也相對遜色。詩他是不會作,文章也不見其名,當然更沒有給《孫子兵法》作注這樣的雅事了,連劉玄德遺囑那樣打動人心有深意的話,他也說不出來。本人雖然也親臨過戰場,然而,卻沒有什麽值得誇耀的勝績。倒是有時打了敗仗,被人家追得狼狽不堪,若非部將相助,性命都有危險。
然而,江東事業卻未曾動搖,雖有危機,總能化險為夷。與劉備爭荊州,勝利的是他,與曹軍對壘赤壁,勝利的也是他。與劉備大戰虢亭,勝利的還是他。其實這幾次大戰,他都沒有到前線去,這不是說因為他生得古怪—碧目紫髯,於是福大命大造化大,上帝對他格外青睞,而是他知人善任,用人恰到好處。這一點,不但袁紹、孫策、呂布等人比不過他,就是曹操、劉備似乎也比不過他。倒是他的哥哥小霸王孫策對他的這一長處,深有了解。孫策將亡,將大事託付他的時候,對他說:”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創業之艱難,善自圖之!“他母親哭著說:”恐汝弟年幼,不能任大事,當復如何?“孫策對他母親說:”弟才勝兒十倍,足當大任。倘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周瑜、張昭在孫策時代,雖有貢獻,不甚突出。但在孫權時代,都成為一時的風雲人物,內事張昭得力,外事周瑜建功,都與孫權善待人才有必然關係。
孫權不但愛護人才,而且善用人才,而且不用則已,一用就連用四位傑出的人物,從而使江東數十年間,可以無憂矣。這四位傑出的人物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周、魯、呂、陸在不同時代,個個可謂江中之龍,山中之虎。而且出身不同,性格不同,經歷不同,與孫家的關係也不同。但個個都被賦予重任,使他們得以各展其才。
對此,《容齋隨筆》的作者洪邁曾發表議論道孫吳奄有江左,元衡中州,固本於策、權之雄略,然一時英傑,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人者,真所謂,與國為存亡之臣也……四人相繼,居西邊三四十年,為威名將,曹操、劉備、關雲長皆為所挫,雖更相汲引,而孫權委心聽之,吳之所以為吳,非偶然也。
雖然如此,內部也不全然平靜。周瑜固然是孫策時的舊將,深得孫策信任,但在東吳,還有資格更老的人。比如程普、黃蓋、韓當,都是孫堅時代的舊勛。到孫權掌握權柄的時候,他們已經是三世老臣了。赤壁大戰,孫權以周瑜為大都督,以程普為副都督,程普就不服氣,以致周瑜升帳議事的時候,他本人也不出席,而是叫兒子代替自己。後來他兒子把見到的情況向他作了報告,說”周瑜調兵,動止有法“,於是程普大驚:”吾累欺周郎懦弱,不足為將;今能如此,是將才也!我如何不服?“”遂親詣行營謝罪“,而”瑜亦遜謝“。
所謂周郎懦弱,似和他的儒雅風格有關,大約也和他身體不好有關,否則不致於那麽年輕就謝世於吳。《三國演義》上描寫諸葛亮三氣周瑜,不過是文學上的肆意發揮罷了。
周瑜年輕,在老一代將領中威信不足,但他確是極有才幹的將才。赤壁大戰的勝績主要歸功於他。照《三國演義》的意思,赤壁大戰的主角該是諸葛亮。你看,”借箭“的是他,”借風“的還是他。”借箭“還不足以表示孔明的智慧遠在周公瑾之上,”借風“簡直就是救了周瑜的命,也救了東吳的命。 然而,歷史上真正草船借箭的不是孔明,而借風之說,也是被誇大了的,甚至被神化了的。赤壁大戰,主角是周瑜,配角是魯肅、程普、黃蓋、孔明等。這一點,讀一讀《三國誌》是會明白的,細想《三國演義》也會明白。赤壁大戰,曹操敗得很不光彩,但也不像小說上說的那樣的慘敗。如果真的83萬人馬剩下20餘騎,那麽孫、劉為什麽不窮追不捨。一個火燒連營就使蜀漢損失了元氣,而赤壁戰後,魏國依然強大,該打敗馬超還打敗馬超,該大戰濡須還大戰濡須,而威震逍遙津的曹軍主帥,不過是曹操手下的大將張遼罷了。
知人善任—孫權
周瑜是赤壁大戰的主帥,還可以以曹操的書信為證。曹操這樣評價敗給東吳之事,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但也不能把赤壁之戰說得小而又小。說得大了,無法解釋曹軍潰敗而劉、孫聯軍為什麽不乘勝而進;說得小了,又不能解釋緣何自經此後,短時期內,曹操不再有力量滅亡孫、劉。
曹操、劉備、孫權,則個個為知才愛才之士,但三個人的作風和風格又有所不同。孫權是知人善任,曹操是惟才是舉,劉備是愛才如命。
知人善任—孫權
曹、劉、孫三人相比,孫權的本事最是不濟。文韜武略,自然不是曹操的對手,就是和劉備相比,也相對遜色。詩他是不會作,文章也不見其名,當然更沒有給《孫子兵法》作注這樣的雅事了,連劉玄德遺囑那樣打動人心有深意的話,他也說不出來。本人雖然也親臨過戰場,然而,卻沒有什麽值得誇耀的勝績。倒是有時打了敗仗,被人家追得狼狽不堪,若非部將相助,性命都有危險。
然而,江東事業卻未曾動搖,雖有危機,總能化險為夷。與劉備爭荊州,勝利的是他,與曹軍對壘赤壁,勝利的也是他。與劉備大戰虢亭,勝利的還是他。其實這幾次大戰,他都沒有到前線去,這不是說因為他生得古怪—碧目紫髯,於是福大命大造化大,上帝對他格外青睞,而是他知人善任,用人恰到好處。這一點,不但袁紹、孫策、呂布等人比不過他,就是曹操、劉備似乎也比不過他。倒是他的哥哥小霸王孫策對他的這一長處,深有了解。孫策將亡,將大事託付他的時候,對他說:”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創業之艱難,善自圖之!“他母親哭著說:”恐汝弟年幼,不能任大事,當復如何?“孫策對他母親說:”弟才勝兒十倍,足當大任。倘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周瑜、張昭在孫策時代,雖有貢獻,不甚突出。但在孫權時代,都成為一時的風雲人物,內事張昭得力,外事周瑜建功,都與孫權善待人才有必然關係。
孫權不但愛護人才,而且善用人才,而且不用則已,一用就連用四位傑出的人物,從而使江東數十年間,可以無憂矣。這四位傑出的人物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周、魯、呂、陸在不同時代,個個可謂江中之龍,山中之虎。而且出身不同,性格不同,經歷不同,與孫家的關係也不同。但個個都被賦予重任,使他們得以各展其才。
對此,《容齋隨筆》的作者洪邁曾發表議論道孫吳奄有江左,元衡中州,固本於策、權之雄略,然一時英傑,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人者,真所謂,與國為存亡之臣也……四人相繼,居西邊三四十年,為威名將,曹操、劉備、關雲長皆為所挫,雖更相汲引,而孫權委心聽之,吳之所以為吳,非偶然也。
雖然如此,內部也不全然平靜。周瑜固然是孫策時的舊將,深得孫策信任,但在東吳,還有資格更老的人。比如程普、黃蓋、韓當,都是孫堅時代的舊勛。到孫權掌握權柄的時候,他們已經是三世老臣了。赤壁大戰,孫權以周瑜為大都督,以程普為副都督,程普就不服氣,以致周瑜升帳議事的時候,他本人也不出席,而是叫兒子代替自己。後來他兒子把見到的情況向他作了報告,說”周瑜調兵,動止有法“,於是程普大驚:”吾累欺周郎懦弱,不足為將;今能如此,是將才也!我如何不服?“”遂親詣行營謝罪“,而”瑜亦遜謝“。
所謂周郎懦弱,似和他的儒雅風格有關,大約也和他身體不好有關,否則不致於那麽年輕就謝世於吳。《三國演義》上描寫諸葛亮三氣周瑜,不過是文學上的肆意發揮罷了。
周瑜年輕,在老一代將領中威信不足,但他確是極有才幹的將才。赤壁大戰的勝績主要歸功於他。照《三國演義》的意思,赤壁大戰的主角該是諸葛亮。你看,”借箭“的是他,”借風“的還是他。”借箭“還不足以表示孔明的智慧遠在周公瑾之上,”借風“簡直就是救了周瑜的命,也救了東吳的命。 然而,歷史上真正草船借箭的不是孔明,而借風之說,也是被誇大了的,甚至被神化了的。赤壁大戰,主角是周瑜,配角是魯肅、程普、黃蓋、孔明等。這一點,讀一讀《三國誌》是會明白的,細想《三國演義》也會明白。赤壁大戰,曹操敗得很不光彩,但也不像小說上說的那樣的慘敗。如果真的83萬人馬剩下20餘騎,那麽孫、劉為什麽不窮追不捨。一個火燒連營就使蜀漢損失了元氣,而赤壁戰後,魏國依然強大,該打敗馬超還打敗馬超,該大戰濡須還大戰濡須,而威震逍遙津的曹軍主帥,不過是曹操手下的大將張遼罷了。
知人善任—孫權
周瑜是赤壁大戰的主帥,還可以以曹操的書信為證。曹操這樣評價敗給東吳之事,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但也不能把赤壁之戰說得小而又小。說得大了,無法解釋曹軍潰敗而劉、孫聯軍為什麽不乘勝而進;說得小了,又不能解釋緣何自經此後,短時期內,曹操不再有力量滅亡孫、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