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讀六大名著說官:解析古代政治智慧與權力運籌 作者:史仲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曹操的戰略定位解析
曹操的戰略,用一句話表示,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辦法說來簡單,但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彼時的割據者,對於皇帝,常常是惟恐避之不及,避之不遠。所謂天高皇帝遠,沒了障礙眼界寬。
別人嫌皇帝,曹操不嫌。不但不嫌,還要領兵救駕,而且從救駕之日起,便把自己與皇帝牢牢綁在一起,雖然不是盡忠心,但一定要用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因為有了這名義,所以往往未曾交手,就已經先勝了一籌。”挾天子以令諸侯“,又說明曹操的誌向。”以令諸侯“,就是要統一天下。曹操並非不想做皇帝,但他首先想的是統一天下,沒有天下,哪有皇帝,這是他的理念。所以他不像孫堅那樣,見到玉璽便忘乎所以,更不像袁術那樣,以為有個皇帝的名號就可以號令天下。
曹操想當皇帝,但不急於那麽幹。以至於孫權勸他當皇帝,他也不買帳,還說,這小子要把我放在火爐上烤。
由此觀之,三國時代,要說雄才大略,曹孟德堪稱第一人。
孫權的戰略定位解析
三國之中,勢力最弱、創業最難的乃是劉備,最沒有作為的則是東吳,但這是相對於曹、劉而言的。 孫權也有自己的戰略,用一句話表示,就是先安東吳、後安天下,或者說先求自安、後安天下。自安就是保住江東,不被別人蠶食或者鯨吞。有能力鯨吞東吳的,是曹操;可以蠶食東吳的,是劉備。所以孫吳的戰略就建立在與曹、劉的三角關係上。
鯨吞與蠶食比,當然鯨吞更為可怕,所以孫權的注意力常常在北麵。但蠶食也不能容忍,所以與劉備的矛盾也是連綿不斷,這尤其表現在荊州的歸屬上。結果形成這樣的局麵,孫權若不與劉備聯合,那麽,隨時可能有滅頂之災—被鯨吞的危險。但既與劉備聯合,對劉備又不能放心。實在孫權的天下,一半靠人力,一半靠著長江天險。所謂曹操占天時,劉備占人和,孫權占地利。但沒有荊州,就沒有真正的地利,所以,在孫權這一麵,荊州是一定不能讓劉備長期占領的;而在劉備那一麵,卻又有些顧了西川就顧不了荊州的意思。
曹操是一定要統一天下的,這是曹操的宏圖大略,也是魏國所代表的天下大趨勢。劉備則一心恢復漢室,但他力量不夠,聯合孫權則可能成其大業,孤軍作戰,則全然沒有希望。惟有孫吳,既沒有曹操那樣的能量和戰略,又沒有劉備那樣的誌向與安排。所以寄情於劉備一方的讀者,讀《三國演義》,讀來讀去,就說這孫權是一根攪屎棍子,正是這根棍子,把劉備與諸葛亮的戰略搞得七零八亂。而且在某種意義上講,不是曹魏打敗了蜀漢,而是孫權打敗了蜀漢。畢竟襲取荊州的是他,火燒連營的是他,使蜀漢元氣大傷終於無法恢復的也是他。
站在孫權的角度看,先安東吳、後安天下,無疑也是他惟一可以選擇的道路。以東吳的實力、影響、形勢和與曹、劉的對比而言,不走這條路又能怎麽樣呢?
孫權不是一味保守的人,他的先安東吳,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 如果是消極的,怎麽會去全力奪取荊州呢?又怎麽能極力與曹操對抗甚至主動發起過與曹操的大戰呢?
但先安東吳後安天下,卻又是一條堅定不移的方略。這方略要不左不右相對穩定才行。左了,置江東利害於不顧,就有可能成為西北的馬超;右了,隻圖一時安樂而無所作為,又有可能成為荊州的劉表。孫權不是馬超,也不是劉表,而是與曹、劉鼎足而立的一方之主,實在與他的這個戰略有莫大關係。
劉備的戰略定位解析
戰略定位,表現得最突出、最鮮明、最生死攸關的則是蜀漢一方。
劉備自是人中之傑,又有皇叔的身份,但他在得到諸葛亮的幫助之前,雖然有關羽、張飛、趙雲、簡雍、孫幹這樣的文武臂膀,卻是屢戰屢敗,不但屢戰屢敗,而是敗得很慘,好幾次弄得孤身一人逃亡,連夫人、兒子都顧不上了。
不但敗得很慘,而且敗得很”辱“。以劉備的性情,他是最瞧不起呂布的,但因為與袁術作戰,勢單力孤,戰不能勝,敗不能降,處在二難境界,好不悽慘; 多虧呂布用轅門射戟的方法,幫了他一次大忙。劉備看不起呂布,他本人雖不曾多說,但看張飛的表現,就知道這呂布在劉氏集團眼中,不過是個”三姓家奴“,純純粹粹一個小人。可憐可嘆的是,到了緊急關頭,竟然要這小人相助,其中的苦處,大約隻有劉備本人才有最深的體會。
劉備看不起呂布,也不見得看得起袁紹、劉表。但因為連戰連敗,屢敗屢戰,沒有辦法,隻能投了袁紹,又投劉表。投袁紹,如同卵在石上,整日裏小心翼翼,還怕惹出事情。這一時期的劉皇叔,可說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動輒得咎,處處碰壁。造成這種境況的原因固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一個明確有效可操可用的戰略定位。而這個戰略定位,終於在他見到諸葛亮時,由孔明先生用最清晰最有力最簡潔的語言表達了出來。這就是名垂千古的《隆中對》。
《隆中對》並非演義者杜撰,也見之於史籍,陳壽《三國誌》和毛批本《三國演義》,文字相差無幾。《三國演義》中寫道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傑並起。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 是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今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即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此亮所以為將軍謀者也。惟將軍圖之。“這一篇《隆中對》,真是妙不可言。劉備聽罷,喜不自勝。《三國演義》與《三國誌》對劉備此時的反應,各有描述。《三國演義》上說玄德聞言,避席拱手謝曰:”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但荊州劉表、益州劉璋,皆漢室宗親,備安忍奪之?“陳壽的《三國誌》,沒有這許多話,隻寫孔明”隆中對“畢,先主曰:”善!“雖僅一字,卻一字千鈞。《隆中對》確實說到劉備內心深處,不但搔到癢處,簡直就是醍醐灌頂。這一字之答也與劉備的身份十分相符。
曹操的戰略,用一句話表示,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辦法說來簡單,但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彼時的割據者,對於皇帝,常常是惟恐避之不及,避之不遠。所謂天高皇帝遠,沒了障礙眼界寬。
別人嫌皇帝,曹操不嫌。不但不嫌,還要領兵救駕,而且從救駕之日起,便把自己與皇帝牢牢綁在一起,雖然不是盡忠心,但一定要用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因為有了這名義,所以往往未曾交手,就已經先勝了一籌。”挾天子以令諸侯“,又說明曹操的誌向。”以令諸侯“,就是要統一天下。曹操並非不想做皇帝,但他首先想的是統一天下,沒有天下,哪有皇帝,這是他的理念。所以他不像孫堅那樣,見到玉璽便忘乎所以,更不像袁術那樣,以為有個皇帝的名號就可以號令天下。
曹操想當皇帝,但不急於那麽幹。以至於孫權勸他當皇帝,他也不買帳,還說,這小子要把我放在火爐上烤。
由此觀之,三國時代,要說雄才大略,曹孟德堪稱第一人。
孫權的戰略定位解析
三國之中,勢力最弱、創業最難的乃是劉備,最沒有作為的則是東吳,但這是相對於曹、劉而言的。 孫權也有自己的戰略,用一句話表示,就是先安東吳、後安天下,或者說先求自安、後安天下。自安就是保住江東,不被別人蠶食或者鯨吞。有能力鯨吞東吳的,是曹操;可以蠶食東吳的,是劉備。所以孫吳的戰略就建立在與曹、劉的三角關係上。
鯨吞與蠶食比,當然鯨吞更為可怕,所以孫權的注意力常常在北麵。但蠶食也不能容忍,所以與劉備的矛盾也是連綿不斷,這尤其表現在荊州的歸屬上。結果形成這樣的局麵,孫權若不與劉備聯合,那麽,隨時可能有滅頂之災—被鯨吞的危險。但既與劉備聯合,對劉備又不能放心。實在孫權的天下,一半靠人力,一半靠著長江天險。所謂曹操占天時,劉備占人和,孫權占地利。但沒有荊州,就沒有真正的地利,所以,在孫權這一麵,荊州是一定不能讓劉備長期占領的;而在劉備那一麵,卻又有些顧了西川就顧不了荊州的意思。
曹操是一定要統一天下的,這是曹操的宏圖大略,也是魏國所代表的天下大趨勢。劉備則一心恢復漢室,但他力量不夠,聯合孫權則可能成其大業,孤軍作戰,則全然沒有希望。惟有孫吳,既沒有曹操那樣的能量和戰略,又沒有劉備那樣的誌向與安排。所以寄情於劉備一方的讀者,讀《三國演義》,讀來讀去,就說這孫權是一根攪屎棍子,正是這根棍子,把劉備與諸葛亮的戰略搞得七零八亂。而且在某種意義上講,不是曹魏打敗了蜀漢,而是孫權打敗了蜀漢。畢竟襲取荊州的是他,火燒連營的是他,使蜀漢元氣大傷終於無法恢復的也是他。
站在孫權的角度看,先安東吳、後安天下,無疑也是他惟一可以選擇的道路。以東吳的實力、影響、形勢和與曹、劉的對比而言,不走這條路又能怎麽樣呢?
孫權不是一味保守的人,他的先安東吳,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 如果是消極的,怎麽會去全力奪取荊州呢?又怎麽能極力與曹操對抗甚至主動發起過與曹操的大戰呢?
但先安東吳後安天下,卻又是一條堅定不移的方略。這方略要不左不右相對穩定才行。左了,置江東利害於不顧,就有可能成為西北的馬超;右了,隻圖一時安樂而無所作為,又有可能成為荊州的劉表。孫權不是馬超,也不是劉表,而是與曹、劉鼎足而立的一方之主,實在與他的這個戰略有莫大關係。
劉備的戰略定位解析
戰略定位,表現得最突出、最鮮明、最生死攸關的則是蜀漢一方。
劉備自是人中之傑,又有皇叔的身份,但他在得到諸葛亮的幫助之前,雖然有關羽、張飛、趙雲、簡雍、孫幹這樣的文武臂膀,卻是屢戰屢敗,不但屢戰屢敗,而是敗得很慘,好幾次弄得孤身一人逃亡,連夫人、兒子都顧不上了。
不但敗得很慘,而且敗得很”辱“。以劉備的性情,他是最瞧不起呂布的,但因為與袁術作戰,勢單力孤,戰不能勝,敗不能降,處在二難境界,好不悽慘; 多虧呂布用轅門射戟的方法,幫了他一次大忙。劉備看不起呂布,他本人雖不曾多說,但看張飛的表現,就知道這呂布在劉氏集團眼中,不過是個”三姓家奴“,純純粹粹一個小人。可憐可嘆的是,到了緊急關頭,竟然要這小人相助,其中的苦處,大約隻有劉備本人才有最深的體會。
劉備看不起呂布,也不見得看得起袁紹、劉表。但因為連戰連敗,屢敗屢戰,沒有辦法,隻能投了袁紹,又投劉表。投袁紹,如同卵在石上,整日裏小心翼翼,還怕惹出事情。這一時期的劉皇叔,可說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動輒得咎,處處碰壁。造成這種境況的原因固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一個明確有效可操可用的戰略定位。而這個戰略定位,終於在他見到諸葛亮時,由孔明先生用最清晰最有力最簡潔的語言表達了出來。這就是名垂千古的《隆中對》。
《隆中對》並非演義者杜撰,也見之於史籍,陳壽《三國誌》和毛批本《三國演義》,文字相差無幾。《三國演義》中寫道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傑並起。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 是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今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即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此亮所以為將軍謀者也。惟將軍圖之。“這一篇《隆中對》,真是妙不可言。劉備聽罷,喜不自勝。《三國演義》與《三國誌》對劉備此時的反應,各有描述。《三國演義》上說玄德聞言,避席拱手謝曰:”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但荊州劉表、益州劉璋,皆漢室宗親,備安忍奪之?“陳壽的《三國誌》,沒有這許多話,隻寫孔明”隆中對“畢,先主曰:”善!“雖僅一字,卻一字千鈞。《隆中對》確實說到劉備內心深處,不但搔到癢處,簡直就是醍醐灌頂。這一字之答也與劉備的身份十分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