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子,宋真宗高興壞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趕緊簽訂了合約,生怕遼國反悔。和談一成功,宋真宗馬上就離開了澶州這個是非之地,逃回了汴京那個溫柔鄉。殊不知這一次議和寒了多少中原抗遼誌士的心啊,通過議和遼國不勝而勝,宋朝不敗而敗……
在談論“澶淵之盟”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認為,宋真宗昏庸,寇準倒了八輩子血黴,跟了這樣一個沒有膽色的皇帝,甚至把這個條約看做是宋朝的奇恥大辱。
其實認為這是恥辱的原因,無外乎覺得遼國是外族。可是如果跳開民族這個概念的話,我們再來看看“澶淵之盟”對於宋朝本身的影響。
宋朝之所以能夠有如此發達的經濟,與它穩定的環境是脫不開關係的,如果一旦和遼國開戰,勢必要將大宋王朝的黎民百姓置於水深火熱之中,此其一;其二,在前麵我們已經說到了,就陝西一個區域之內的軍費就要2000萬貫,還是和平時期的,如果要是開戰的話,就要翻倍,光是這筆軍費的投入就已經超過了宋朝給遼國的歲幣。隻要你會算術,那就能知道究竟是給歲幣賺了,還是打仗賺了。
在“澶淵之盟”之中,宋朝和遼國還簽訂了關於商業貿易的一些條約。遼國地處北方,很多物資都是奇缺的,比如絲綢、糧食、鐵器、瓷器,這些恰恰又都是宋朝多產的東西。宋朝送給遼國30萬的歲幣,卻能夠從遼國賺回幾百萬的利潤,這種“明虧暗賺”的方法也讓宋朝越來越富裕。這筆買賣,宋朝做得漂亮!
第三章 靖康之恥
1.從北宋到南宋
歷史上,有一個北宋,有一個南宋,合稱為大宋。好好的一個朝代,被“無緣無故”地分做兩半,這其中必有緣由。而這個緣由,對於所有的宋朝人而言,都是一個難以言說的疼痛,都是一道無法抹去的恥辱,這就是“靖康之恥”。
似乎在宋朝,曾經出現過很多次的轉折,然而,任何一個轉折點,都沒有“靖康之恥”來得重要。關於這一次著名的歷史事件,參與者自然就是宋朝、遼國和金國,而最終大獲全勝的,絕對是金國;最悲慘的輸家,是被徹底毀滅的遼國;最尷尬的,非宋朝莫屬。
為什麽會這樣說呢?“靖康之恥”最初的源頭,就是宋徽宗這個皇帝突然意識到,遼國大勢已去,他就想著,不如趁著這個節骨眼兒,一舉殲滅遼國吧。他自然知道,宋朝的軍事實力到底是個怎樣的水平,和遼國根本就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好在此時出現了金國,宋朝、遼國和金國三者之間的軍事實力可以這樣表現出來:金國>遼國>宋朝。宋徽宗就想著,不如藉助金國的手,來解決掉遼國,這樣一來,以往和遼國的種種都會化做歷史的塵埃,不值一提了。
說到這裏,我們不得不來說說遼國和金國的背景。
遼國,也稱做大遼、契丹等等,早在唐朝,契丹僅僅隻是一個由少數人組成的遊牧部落。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契丹逐漸強大起來,藉助著草原上的便利之處,自從唐朝末年,他們就隨時準備入侵中原地區。當然,那時候他們的目的隻不過是為了掠奪。草原之上,物質上比中原地區相差很多,比如日常用品、鐵器銅器等等都沒有,隻能依靠掠奪這一種手段來獲得。
然而唐朝末期的藩鎮割據給了契丹一個壯大的機會,在公元927年的十一月,耶律德光在母後述律平的支持下即位,即遼太宗。在此之後,遼國一直是北宋最大的敵人,直到雙方簽訂了“澶淵之盟”之後,才進入了相對的緩和階段。
女真族原來是在遼國的統治之下,1114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統一了女真的各部落,率眾向遼國的契丹統治者宣戰。在取得了兩次大捷之後,完顏阿骨打稱帝建國,國號大金,史稱金太祖。
其實無論是遼國,還是金國,對於宋朝來說,都是一個威脅,隻不過一個是平緩的、和平的,另一個則是看似友好。宋徽宗在最關鍵的時刻,站錯了隊伍,選錯了合作對象,這也成為造成北宋滅亡的一個最大隱患。
2.海上之盟
金國的建立,對於宋朝和遼國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威脅。在馬植和童貫的忽悠之下,宋徽宗覺得,是時候要和遼國一決高下了,他選擇了聯絡金國。被宋徽宗派去聯絡的人就是馬植,他將談判大權交給了馬植,提出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收復“燕雲十六州”,他說:“據燕京並所管州城,原是漢地,若許復舊,將自來與契丹銀絹轉交,可往計議,雖無國信,諒不妄言。”
可以說在和金國的談判之初,宋朝就已經處於劣勢。對方還沒有提出要求,宋徽宗自己就說可以給人家銀子,這場談判又怎能有勝算呢?
馬植第一次和金國接觸的時候,就將宋徽宗的意思傳達給了金國皇帝,也就是完顏阿骨打。不過也保留了一點私心,他並沒有照本宣科,而是將西京和平州、營州都包括進去,就是要恢復長城以南一切漢地。
完顏阿骨打原本聽說宋朝派人來談,心裏還挺高興的,不過聽了這個條件,他就沉下臉來,說:“宋朝這點心思動得,未免有些癡心妄想吧。再者說了,這塊地方本來也就不屬於金國的統治範圍,金國無權決定它的去留!”
在談論“澶淵之盟”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認為,宋真宗昏庸,寇準倒了八輩子血黴,跟了這樣一個沒有膽色的皇帝,甚至把這個條約看做是宋朝的奇恥大辱。
其實認為這是恥辱的原因,無外乎覺得遼國是外族。可是如果跳開民族這個概念的話,我們再來看看“澶淵之盟”對於宋朝本身的影響。
宋朝之所以能夠有如此發達的經濟,與它穩定的環境是脫不開關係的,如果一旦和遼國開戰,勢必要將大宋王朝的黎民百姓置於水深火熱之中,此其一;其二,在前麵我們已經說到了,就陝西一個區域之內的軍費就要2000萬貫,還是和平時期的,如果要是開戰的話,就要翻倍,光是這筆軍費的投入就已經超過了宋朝給遼國的歲幣。隻要你會算術,那就能知道究竟是給歲幣賺了,還是打仗賺了。
在“澶淵之盟”之中,宋朝和遼國還簽訂了關於商業貿易的一些條約。遼國地處北方,很多物資都是奇缺的,比如絲綢、糧食、鐵器、瓷器,這些恰恰又都是宋朝多產的東西。宋朝送給遼國30萬的歲幣,卻能夠從遼國賺回幾百萬的利潤,這種“明虧暗賺”的方法也讓宋朝越來越富裕。這筆買賣,宋朝做得漂亮!
第三章 靖康之恥
1.從北宋到南宋
歷史上,有一個北宋,有一個南宋,合稱為大宋。好好的一個朝代,被“無緣無故”地分做兩半,這其中必有緣由。而這個緣由,對於所有的宋朝人而言,都是一個難以言說的疼痛,都是一道無法抹去的恥辱,這就是“靖康之恥”。
似乎在宋朝,曾經出現過很多次的轉折,然而,任何一個轉折點,都沒有“靖康之恥”來得重要。關於這一次著名的歷史事件,參與者自然就是宋朝、遼國和金國,而最終大獲全勝的,絕對是金國;最悲慘的輸家,是被徹底毀滅的遼國;最尷尬的,非宋朝莫屬。
為什麽會這樣說呢?“靖康之恥”最初的源頭,就是宋徽宗這個皇帝突然意識到,遼國大勢已去,他就想著,不如趁著這個節骨眼兒,一舉殲滅遼國吧。他自然知道,宋朝的軍事實力到底是個怎樣的水平,和遼國根本就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好在此時出現了金國,宋朝、遼國和金國三者之間的軍事實力可以這樣表現出來:金國>遼國>宋朝。宋徽宗就想著,不如藉助金國的手,來解決掉遼國,這樣一來,以往和遼國的種種都會化做歷史的塵埃,不值一提了。
說到這裏,我們不得不來說說遼國和金國的背景。
遼國,也稱做大遼、契丹等等,早在唐朝,契丹僅僅隻是一個由少數人組成的遊牧部落。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契丹逐漸強大起來,藉助著草原上的便利之處,自從唐朝末年,他們就隨時準備入侵中原地區。當然,那時候他們的目的隻不過是為了掠奪。草原之上,物質上比中原地區相差很多,比如日常用品、鐵器銅器等等都沒有,隻能依靠掠奪這一種手段來獲得。
然而唐朝末期的藩鎮割據給了契丹一個壯大的機會,在公元927年的十一月,耶律德光在母後述律平的支持下即位,即遼太宗。在此之後,遼國一直是北宋最大的敵人,直到雙方簽訂了“澶淵之盟”之後,才進入了相對的緩和階段。
女真族原來是在遼國的統治之下,1114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統一了女真的各部落,率眾向遼國的契丹統治者宣戰。在取得了兩次大捷之後,完顏阿骨打稱帝建國,國號大金,史稱金太祖。
其實無論是遼國,還是金國,對於宋朝來說,都是一個威脅,隻不過一個是平緩的、和平的,另一個則是看似友好。宋徽宗在最關鍵的時刻,站錯了隊伍,選錯了合作對象,這也成為造成北宋滅亡的一個最大隱患。
2.海上之盟
金國的建立,對於宋朝和遼國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威脅。在馬植和童貫的忽悠之下,宋徽宗覺得,是時候要和遼國一決高下了,他選擇了聯絡金國。被宋徽宗派去聯絡的人就是馬植,他將談判大權交給了馬植,提出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收復“燕雲十六州”,他說:“據燕京並所管州城,原是漢地,若許復舊,將自來與契丹銀絹轉交,可往計議,雖無國信,諒不妄言。”
可以說在和金國的談判之初,宋朝就已經處於劣勢。對方還沒有提出要求,宋徽宗自己就說可以給人家銀子,這場談判又怎能有勝算呢?
馬植第一次和金國接觸的時候,就將宋徽宗的意思傳達給了金國皇帝,也就是完顏阿骨打。不過也保留了一點私心,他並沒有照本宣科,而是將西京和平州、營州都包括進去,就是要恢復長城以南一切漢地。
完顏阿骨打原本聽說宋朝派人來談,心裏還挺高興的,不過聽了這個條件,他就沉下臉來,說:“宋朝這點心思動得,未免有些癡心妄想吧。再者說了,這塊地方本來也就不屬於金國的統治範圍,金國無權決定它的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