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宋真宗開始動搖,寇準連忙說:“事到如今,隻可進尺,不可退寸。若回輦數步,則全軍盡潰,敵趁其後,則金陵亦不可到矣。”殿前都指揮使高瓊也勸諫說:“禦營將士多為北人,如若南幸,一旦有變,恐怕要出大亂子。”宋真宗這才明白,開弓沒有回頭箭,他必須要禦駕親征,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澶州,因古時有名叫澶淵的湖泊而得名,州治南北跨越黃河,南城大而北城小。當時遼軍屯駐在北城下,因此南城比北城安全,可是宋軍主力基本都部署在北城。大部分大臣都認為皇帝隻需要在北城做做親征姿態就可以了,宋真宗自然也是這樣認為的。寇準卻在這個時候站出來重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皇上你必須禦駕親征,必須去前線!


    可是宋真宗怕死,就算他是真龍天子,也和尋常人一樣,隻有一條命。看著皇帝這樣曖昧的態度,殿前都指揮使高瓊甚至說:“如果陛下不過河,河北百姓如喪父母!”


    宋真宗聽完之後愣住了,或許他沒有想到到底去不去前線和那些百姓有什麽關係,又或者他認為自己是不是到前線,對戰事並沒有那麽重要的影響。聽到高瓊這樣說,自然有大臣會站出來擺一些所謂的“君臣之禮”。簽署樞密院事馮拯就站出來,說高瓊說話不知分寸,絲毫不顧忌“君臣之禮”!


    高瓊冷笑一聲道:“你以文章升任二府,如今敵騎當前,你還指責我說話無理,你何不賦詩一首勇退敵騎呢?”


    這句話無疑是給當時在場的所有文官一個下馬威,也是對宋朝文官武官地位不平等的一個控訴。


    說完就命令衛士們護衛真宗前往澶州北城,真宗這才來到黃河北岸,接見並慰勞將士。當將士們在城下見到黃羅傘蓋時,萬歲之聲響徹雲霄,宋軍士氣為之一振。巡視完畢,真宗將北城的軍事交給寇準全權處理,自己回到了南城的行宮裏。寇準在北城號令嚴明,將士畏服。真宗還派人偷偷去探視寇準的動靜,當知道寇準和下屬還在喝酒行樂時,真宗釋然地說:“寇準如此,吾復何憂。”


    其實真宗不知道,這是寇準故意做給他看的,就是為了能讓皇帝安心。寇準在澶淵之役中處變不驚、力挽狂瀾的表現,百年後史家就評論說:“當時若無寇準,天下南北之分久矣。”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寇準的努力,“建炎南渡”可能就會提早100多年!


    宋朝和遼國就這樣在一條黃河的南北進行了對峙,由於宋真宗禦駕親征,軍兵們士氣大振,這讓遼國感到了一些壓力,似乎宋朝的士兵有些不一樣了。當然,遼國的打擊還不僅如此,遼軍先鋒大將蕭撻凜親自在兩軍陣前觀察地形,結果被宋軍在城上的床子弩一箭射死。蕭撻凜是遼軍中智勇雙全的著名主將之一,他的死對遼軍的打擊是非常巨大的。蕭太後在他的靈車前痛哭哀悼,並為其輟朝五日。


    按理說,經受了這樣沉重打擊的遼國,應該沒有什麽籌碼和宋朝進行議和。可是這個宋真宗本來就沒想著要攻打遼國,他的想法非常簡單,就是趕緊把遼國軍隊打發出自己的土地。所以當他聽到遼國太後派原北宋的降將王繼忠到宋營商談議和之事的時候,也不想想自己現在占據優勢,直接就答應了。


    遼方提出了要求歸還周世宗奪取的瓦橋關以南的領土,此時的宋真宗也明白了,自己是占據優勢,於是也挺直了腰板,明確表示:“可以襲用漢代以玉帛給單於的故事,若是要求土地,則必決戰到底。”


    寇準一聽,連忙站出來對皇上說,既然遼國如此過分,不如就趁著這次的優勢,直接殲滅遼國主力部隊,這樣一來我們不僅能夠奪回“燕雲十六州”,還能夠確保百年無事。可是宋真宗哪有這樣的魄力,就連禦駕親征都是被寇準連哄帶騙的,讓他出兵,簡直是難上之難。看到宋真宗已經無心戀戰,寇準隻好退而求其次,他單獨召見了奉命去議和的大臣曹利用,說:“皇上讓你去議和,可有密旨?”


    曹利用回答說:“皇上說了,如果雙方都能達成和平,可以出資百萬。”


    寇準聽後非常嚴厲地說:“雖有聖意,可如果超過30萬,回來我要你腦袋!”


    寇準畢竟是當朝宰相,他的話還是很有作用的。經過了雙方你來我往的討價還價之後,終於簽訂了一係列的合約:


    (1)宋朝每年給遼國銀10萬兩,絹20萬匹;


    (2)宋真宗尊遼蕭太後為叔母,遼聖宗稱真宗為兄,宋遼為兄弟之國;


    (3)雙方各守邊界,不得侵犯;


    (4)雙方不得收留對方的叛變人員;


    (5)雙方不得構築針對對方的軍事設施;


    ……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據說當曹利用簽訂條約回朝麵聖的時候,宋真宗一聽是曹利用回來了,連忙召見。可是見到曹利用之後,又麵露難色,他很擔心遼國獅子大開口,要個幾百萬、幾千萬。他問道:“對方要多少?”


    曹利用笑了笑,伸出了3個手指。


    宋真宗嘆了一口氣說:“300萬,有點多了,不過要是能夠解決問題,300萬就300萬吧。”


    曹利用連忙說:“不是300萬,是30萬。”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假如這不是宋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驍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驍黎並收藏假如這不是宋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