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的青雲直上靠的是自己的忠誠與智謀,用宋太宗的話來就是“臨事明敏”。在朝廷之上,寇準也常常會說一些逆耳忠言,太宗聽不進去,生氣地離開了龍座,轉要回內宮。寇準卻扯住太宗的衣角,勸他重新落座,聽他把話講完。事後,宋太宗十分讚賞寇準,高興地說:“我得到寇準,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樣。”寇準被欽譽為魏徵,可見他在宋太宗智囊團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其實宋真宗並不喜歡寇準,《宋史》中記載說:“帝久欲相準,患其剛直難獨任。”意思就是說,覺得這個人太過剛正不阿,而且脾氣也比較執拗,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霸氣外露”。眼下朝廷正是用人之際,他也顧不了這些,很快就認命寇準為宰相,而畢士安則與寇準一同為相。
大宋王朝這邊剛剛任命新的宰相,遼國那邊也有了新的舉動。遼聖宗和蕭太後率20萬大軍再次越過遼宋邊境大舉南下,可是遼軍進展並不是很順利。宋河北諸城都奉命全力守城,遼軍連攻數城,皆未能得手,隻能繞道攻打瀛州,也就是現在的河北河間。
盡管這次的進攻有了波折,可是那蕭太後沒有半點去意,並且親自擂戰鼓,指揮攻城。他們知道城池一般都是戰事的重要區域,易守難攻,想要攻克城池絕非易事,倒不如去轉戰他處。不知道這個女人是不是突然開了竅,在此之後遼軍採取了穿插迂迴的戰略,直趨東京,威逼宋廷。
這個變化讓宋朝措手不及,早在10多天之前,宋真宗就已經接到了“遼軍來犯、太後親征”的報告。宋真宗一看,氣得吹鬍子瞪眼睛的,還叫囂著:“區區一個遼國的太後禦駕親征有何稀奇,朕也要禦駕親征,和那遼狗一爭高下。”
暫且不管宋真宗說出這樣的話來,是出於真心,還是氣得口不擇言,但是他的這句話,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寇準放在心上了。
轉過天來上朝的時候,宋真宗非常嚴肅地詢問兩位宰相,也就是寇準和畢士安:“依兩位臣子看來,朕禦駕親征,勝算有多大?”
畢士安一聽,連忙上前行禮說道:“皇上,這恐怕不妥!您乃是一國之軀,戰場上刀劍無眼,萬一……”
“那遼國太後都能禦駕親征,難不成朕還不如一個女人?”
畢士安一看皇上是這樣一個態度,心裏就明白了,其實皇帝早就打好了主意,這根本就不是在詢問自己的意願,而是想讓自己說出皇上想聽的話。權衡再三,他開口說:“皇上,微臣知道,皇上有一顆仁愛之心,希望能夠借著自己真命天子的光芒,庇佑那些前線的士兵。可是前線危險、變數又多,就算是您要禦駕親征,也不用非得去最前線,到了澶州就好了。但是澶州小郡,禦駕和大軍不適宜長時間駐守當地,也以晚去為宜。”
宋真宗一聽,微微點了點頭說:“愛卿所言極是。”
就在這時候,寇準站了出來,說道:“微臣有話要說,既然皇帝您有禦駕親征的想法,那是大宋之福、百姓之福、士兵之福,想那前線的官兵們看到皇帝您的龍顏,那一定是精神百倍。既然都已經決定要禦駕親征了,不如就幹脆到前線去,鼓舞軍隊士氣!”
宋真宗一聽,也覺得言之有理,可是畢竟自己的性命重要啊,他還是偏向於畢士安的說法。就在他猶豫不決的時候,遼軍已經殺到了東京城外。這個消息傳來,不僅嚇到了宋真宗,同樣也嚇到了宋朝的諸多官員。
古往今來,若是被敵軍逼到了城外,皇帝往往都會有兩種做法:一種是丟卒保車,比如清朝末年的皇帝;另一種則是堅守到底,比如明朝末年的皇帝。麵對這樣的困境,宋真宗還沒有表態,朝廷中的幾位大臣就已經坐不住了。
當時的參知政事王欽若是江南人,建議真宗逃往昇州,也就是現在的南京;簽署樞密院事陳堯叟是四川人,建議真宗避難成都。好像宋朝所有時代的大臣都隻會建議皇帝臨陣脫逃,而不去真正考慮當時的實際情況。
宋真宗這才感覺自己是如此的孤立無援,身邊的人幾乎都在勸他逃走,讓他做宋朝第一個棄城逃跑的皇帝,可是又有誰能夠知道他的心思呢?就在這個時候,他想到了寇準,那個曾經堅決讓他禦駕親征的宰相,於是他找來寇準,非常認真地詢問他的意見。寇準看宋真宗也是玩真的了,於是說道:“將獻此二策之人斬首祭旗,然後北伐。倘若採用此二策,則人心崩潰,敵騎將大舉深入,天下豈能保有?”
此時的宋真宗也覺得一旦軍事重鎮大名府失守,整個河朔地區都將不保,於是就想派一位重臣去鎮守。寇準趁機推薦了王欽若,在真宗召見的時候,寇準沒等其他人開口就搶先說道:“現在不是臣子辭難之時,參政(王欽若)當體此意!”王欽若實在無法再推辭了,隻能前往赴任判大名府兼都部署之職。
告急的邊報繼續不斷傳到京城,寇準故意先壓下一些,等到一定數量了就一次性地交給真宗。這給真宗的感覺就是告急文書非常的多,馬上徵詢宰執們的意見。寇準當時就表示隻能禦駕親征,這次畢士安也不再反對,而是投了重要的贊成票。
1004年十二月,宋真宗禦駕親征,還沒到澶州,北宋禦營裏又開始流傳南幸金陵的謠言,聽得宋真宗是憂心忡忡,甚至開始覺得自己禦駕親征是倒黴的開始。
其實宋真宗並不喜歡寇準,《宋史》中記載說:“帝久欲相準,患其剛直難獨任。”意思就是說,覺得這個人太過剛正不阿,而且脾氣也比較執拗,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霸氣外露”。眼下朝廷正是用人之際,他也顧不了這些,很快就認命寇準為宰相,而畢士安則與寇準一同為相。
大宋王朝這邊剛剛任命新的宰相,遼國那邊也有了新的舉動。遼聖宗和蕭太後率20萬大軍再次越過遼宋邊境大舉南下,可是遼軍進展並不是很順利。宋河北諸城都奉命全力守城,遼軍連攻數城,皆未能得手,隻能繞道攻打瀛州,也就是現在的河北河間。
盡管這次的進攻有了波折,可是那蕭太後沒有半點去意,並且親自擂戰鼓,指揮攻城。他們知道城池一般都是戰事的重要區域,易守難攻,想要攻克城池絕非易事,倒不如去轉戰他處。不知道這個女人是不是突然開了竅,在此之後遼軍採取了穿插迂迴的戰略,直趨東京,威逼宋廷。
這個變化讓宋朝措手不及,早在10多天之前,宋真宗就已經接到了“遼軍來犯、太後親征”的報告。宋真宗一看,氣得吹鬍子瞪眼睛的,還叫囂著:“區區一個遼國的太後禦駕親征有何稀奇,朕也要禦駕親征,和那遼狗一爭高下。”
暫且不管宋真宗說出這樣的話來,是出於真心,還是氣得口不擇言,但是他的這句話,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寇準放在心上了。
轉過天來上朝的時候,宋真宗非常嚴肅地詢問兩位宰相,也就是寇準和畢士安:“依兩位臣子看來,朕禦駕親征,勝算有多大?”
畢士安一聽,連忙上前行禮說道:“皇上,這恐怕不妥!您乃是一國之軀,戰場上刀劍無眼,萬一……”
“那遼國太後都能禦駕親征,難不成朕還不如一個女人?”
畢士安一看皇上是這樣一個態度,心裏就明白了,其實皇帝早就打好了主意,這根本就不是在詢問自己的意願,而是想讓自己說出皇上想聽的話。權衡再三,他開口說:“皇上,微臣知道,皇上有一顆仁愛之心,希望能夠借著自己真命天子的光芒,庇佑那些前線的士兵。可是前線危險、變數又多,就算是您要禦駕親征,也不用非得去最前線,到了澶州就好了。但是澶州小郡,禦駕和大軍不適宜長時間駐守當地,也以晚去為宜。”
宋真宗一聽,微微點了點頭說:“愛卿所言極是。”
就在這時候,寇準站了出來,說道:“微臣有話要說,既然皇帝您有禦駕親征的想法,那是大宋之福、百姓之福、士兵之福,想那前線的官兵們看到皇帝您的龍顏,那一定是精神百倍。既然都已經決定要禦駕親征了,不如就幹脆到前線去,鼓舞軍隊士氣!”
宋真宗一聽,也覺得言之有理,可是畢竟自己的性命重要啊,他還是偏向於畢士安的說法。就在他猶豫不決的時候,遼軍已經殺到了東京城外。這個消息傳來,不僅嚇到了宋真宗,同樣也嚇到了宋朝的諸多官員。
古往今來,若是被敵軍逼到了城外,皇帝往往都會有兩種做法:一種是丟卒保車,比如清朝末年的皇帝;另一種則是堅守到底,比如明朝末年的皇帝。麵對這樣的困境,宋真宗還沒有表態,朝廷中的幾位大臣就已經坐不住了。
當時的參知政事王欽若是江南人,建議真宗逃往昇州,也就是現在的南京;簽署樞密院事陳堯叟是四川人,建議真宗避難成都。好像宋朝所有時代的大臣都隻會建議皇帝臨陣脫逃,而不去真正考慮當時的實際情況。
宋真宗這才感覺自己是如此的孤立無援,身邊的人幾乎都在勸他逃走,讓他做宋朝第一個棄城逃跑的皇帝,可是又有誰能夠知道他的心思呢?就在這個時候,他想到了寇準,那個曾經堅決讓他禦駕親征的宰相,於是他找來寇準,非常認真地詢問他的意見。寇準看宋真宗也是玩真的了,於是說道:“將獻此二策之人斬首祭旗,然後北伐。倘若採用此二策,則人心崩潰,敵騎將大舉深入,天下豈能保有?”
此時的宋真宗也覺得一旦軍事重鎮大名府失守,整個河朔地區都將不保,於是就想派一位重臣去鎮守。寇準趁機推薦了王欽若,在真宗召見的時候,寇準沒等其他人開口就搶先說道:“現在不是臣子辭難之時,參政(王欽若)當體此意!”王欽若實在無法再推辭了,隻能前往赴任判大名府兼都部署之職。
告急的邊報繼續不斷傳到京城,寇準故意先壓下一些,等到一定數量了就一次性地交給真宗。這給真宗的感覺就是告急文書非常的多,馬上徵詢宰執們的意見。寇準當時就表示隻能禦駕親征,這次畢士安也不再反對,而是投了重要的贊成票。
1004年十二月,宋真宗禦駕親征,還沒到澶州,北宋禦營裏又開始流傳南幸金陵的謠言,聽得宋真宗是憂心忡忡,甚至開始覺得自己禦駕親征是倒黴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