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前期的戰略很重要,當時清兵剛進入北京,政權不穩,而且準備也不足,南明有足夠的實力收復北京。但是南明麵臨清兵這樣的強敵無動於衷,認知上出現方向性錯誤。一直以李自成為敵人,認為吳三桂攜清兵入關是救了明朝的江山,以清兵為友,打如意算盤,想和清兵共同討賊,圖謀劃江而治的天真戰略。後來清兵兵臨城下,清兵早已穩定北方,隻要不出現戰略的重大錯誤,南明的滅亡已經是無可避免,更何況南明一直應對失策,回天乏術。此消彼長之下,南明之亡毫無懸念了。為什麽南明前期會出現戰略上的重大失誤呢?當時亡明者,李自成也。明朝的國都是李自成攻克下來,皇帝也是被李自成逼死的,明朝的天敵是李自成,而沒有把清兵當成敵人。這種錯誤的估計,也將南明徹底斷送。
當初,崇禎皇帝一個莫名其妙的否決,不僅僅葬送了大明王朝,甚至也葬送了大明王朝最後的希望,如果當初崇禎皇帝沒有一味的堅持,哪怕是送出了一個兒子,那南明的命運就很難說了。可見,崇禎皇帝的偏執,最終害了大明王朝。
6.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
明朝滅亡了,可是明朝留下了很多東西,值得我們來思考,這是中國封建社會之中,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朝代,也可以說,明朝,是漢族文化傳承的集大成者,這種傳承不僅僅影響了明朝的政治、經濟、軍事,甚至包括明朝的文化、藝術、服飾等多種方麵。
首先我們要來說說漢族傳統思想統治下的政治,自從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成為歷朝歷代皇帝治國的一大方針政策,在這種方針政策之中,君主奉行的是“與士大夫共同治理國家”,在清朝之前,幾乎歷朝歷代都是如此,他們重文輕武,或許程度有所不同,但是國家的立國之本在於那些文官,唐朝如此、宋朝如此、明朝亦如此。
在前幾個朝代之中,士大夫集團的地位非常高,盡管在封建社會之中,存在著所謂的“君臣之禮”,在上朝的時候,大臣們要行跪拜之禮,在與皇帝講話的時候,要自稱臣子,皇帝往往都會稱這些大臣們為“愛卿”。通過這些稱呼,我們也不難發現,在明朝以前的各個朝代之中,皇帝和臣子之間的關係,雖然是上下級的關係,但是卻仍然是相互尊重的,至少從稱呼上來說,是這樣的。可是在明朝之後的清朝,一旦皇帝發火了,那些大臣們都顫巍巍地跪在地上,一口一個“奴才”,哪裏還有半點為官做宰的架勢?
元朝和清朝有一些相同點,都屬於外族統治,自然就難免有外族統治的弊端,根本就無法掌握中華民族數千年傳統文化,更不要說傳承了,可以說,很多傳統文化在他們手中,被迫倒退。元朝毀掉的是宋朝打下來的發達科技,明朝接過元朝擔子,在幾百年的統治時期之內,統治者不遺餘力地希望能夠將數千年的文化集合到一起,由他們以一個集大成者的姿態出現,在前文中,我們提到過科技方麵,其實不僅是在這一個領域之中,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可以說在明朝,就已經走到了盡頭。
不僅在政治文化中,明朝注重儒家思想,就連禮節方麵,也同樣嚴格遵守儒家禮儀製度,到了清朝之後,這種禮儀製度,隻限於表麵功夫。我們都知道,清朝剛剛建立的時候,朝廷內部滿臣當道,他們從心裏看不起漢官,更看不起儒家思想,認為那隻是動動筆桿子、耍耍嘴皮子,根本就不能行軍打仗、保家衛國。毫不誇張地說,清朝剛剛建立之初的數十年之內,朝廷內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滿漢之爭,雙方你來我往,誰都不肯妥協,試問,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傳統文化究竟還剩幾許?
如果想要看看這個國家的一個整體風貌,主要看什麽?自然是要看他們的衣著服飾,一個朝代,同樣如此。喜歡看古裝電視劇的朋友就不難發現,在清朝之前的服飾,在一定程度上很是接近的,當然你不能說要和夏商周那樣悠久的歷史朝代相比,漢唐宋明,這四個朝代的服飾非常接近,原因很簡單,唐朝抄襲漢朝的衣服、宋朝抄襲唐朝的,明朝則是將自己的服飾建立在唐朝服飾的基礎之上。不過,在抄襲的基礎之上,他們還是做了稍許的改動,要不然中國人估計得在幾千年的時間裏,穿一樣的衣服了。
在服飾方麵,明朝主要參照的還是唐朝,不過它將唐朝的進賢冠改成了梁冠,同時還增加了其他一些款式,比如忠靜冠、保和冠等等。當然,在封建社會之中,穿什麽衣服,不是你有沒有錢說了算,而是按照階級製度才能夠穿的。
我們先來說說明朝的官服,用襆頭和圓領袍,但這時的襆頭外塗黑漆,腳短而闊,名烏紗帽,無官職的平民不得服用。公服除依品級規定服色外,還在胸、背綴補子。文官補子中飾鳥,武官飾獸。為褒獎官員的功勳,另特賜蟒袍、飛魚服、鬥牛服等服飾。蟒是四爪之龍,飛魚為魚尾有鰭之蟒,鬥牛則在蟒頭上加彎曲的牛角。官至極品則用玉帶。所以“蟒袍玉帶”就成為這時大官僚之最顯赫的裝束。
明式服裝有一個特色,就是喜歡在衣服上佩戴一些小飾品,而且還很醒目,材質上一般都是金銀、珠寶、玉器等材料製成的小物件兒,垂掛在胸前的叫“墜領”;係在前襟的叫“七事”;走起路來有響聲的叫“禁步”,這些佩飾統稱叫“雜佩”。別看這些都是小物件兒,可是卻讓明朝服飾變得風情起來,尤其是女子,走起路來,身上的首飾叮叮噹噹地響起來,這份美麗就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欣賞,還有聽覺上的享受。
當初,崇禎皇帝一個莫名其妙的否決,不僅僅葬送了大明王朝,甚至也葬送了大明王朝最後的希望,如果當初崇禎皇帝沒有一味的堅持,哪怕是送出了一個兒子,那南明的命運就很難說了。可見,崇禎皇帝的偏執,最終害了大明王朝。
6.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
明朝滅亡了,可是明朝留下了很多東西,值得我們來思考,這是中國封建社會之中,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朝代,也可以說,明朝,是漢族文化傳承的集大成者,這種傳承不僅僅影響了明朝的政治、經濟、軍事,甚至包括明朝的文化、藝術、服飾等多種方麵。
首先我們要來說說漢族傳統思想統治下的政治,自從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成為歷朝歷代皇帝治國的一大方針政策,在這種方針政策之中,君主奉行的是“與士大夫共同治理國家”,在清朝之前,幾乎歷朝歷代都是如此,他們重文輕武,或許程度有所不同,但是國家的立國之本在於那些文官,唐朝如此、宋朝如此、明朝亦如此。
在前幾個朝代之中,士大夫集團的地位非常高,盡管在封建社會之中,存在著所謂的“君臣之禮”,在上朝的時候,大臣們要行跪拜之禮,在與皇帝講話的時候,要自稱臣子,皇帝往往都會稱這些大臣們為“愛卿”。通過這些稱呼,我們也不難發現,在明朝以前的各個朝代之中,皇帝和臣子之間的關係,雖然是上下級的關係,但是卻仍然是相互尊重的,至少從稱呼上來說,是這樣的。可是在明朝之後的清朝,一旦皇帝發火了,那些大臣們都顫巍巍地跪在地上,一口一個“奴才”,哪裏還有半點為官做宰的架勢?
元朝和清朝有一些相同點,都屬於外族統治,自然就難免有外族統治的弊端,根本就無法掌握中華民族數千年傳統文化,更不要說傳承了,可以說,很多傳統文化在他們手中,被迫倒退。元朝毀掉的是宋朝打下來的發達科技,明朝接過元朝擔子,在幾百年的統治時期之內,統治者不遺餘力地希望能夠將數千年的文化集合到一起,由他們以一個集大成者的姿態出現,在前文中,我們提到過科技方麵,其實不僅是在這一個領域之中,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可以說在明朝,就已經走到了盡頭。
不僅在政治文化中,明朝注重儒家思想,就連禮節方麵,也同樣嚴格遵守儒家禮儀製度,到了清朝之後,這種禮儀製度,隻限於表麵功夫。我們都知道,清朝剛剛建立的時候,朝廷內部滿臣當道,他們從心裏看不起漢官,更看不起儒家思想,認為那隻是動動筆桿子、耍耍嘴皮子,根本就不能行軍打仗、保家衛國。毫不誇張地說,清朝剛剛建立之初的數十年之內,朝廷內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滿漢之爭,雙方你來我往,誰都不肯妥協,試問,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傳統文化究竟還剩幾許?
如果想要看看這個國家的一個整體風貌,主要看什麽?自然是要看他們的衣著服飾,一個朝代,同樣如此。喜歡看古裝電視劇的朋友就不難發現,在清朝之前的服飾,在一定程度上很是接近的,當然你不能說要和夏商周那樣悠久的歷史朝代相比,漢唐宋明,這四個朝代的服飾非常接近,原因很簡單,唐朝抄襲漢朝的衣服、宋朝抄襲唐朝的,明朝則是將自己的服飾建立在唐朝服飾的基礎之上。不過,在抄襲的基礎之上,他們還是做了稍許的改動,要不然中國人估計得在幾千年的時間裏,穿一樣的衣服了。
在服飾方麵,明朝主要參照的還是唐朝,不過它將唐朝的進賢冠改成了梁冠,同時還增加了其他一些款式,比如忠靜冠、保和冠等等。當然,在封建社會之中,穿什麽衣服,不是你有沒有錢說了算,而是按照階級製度才能夠穿的。
我們先來說說明朝的官服,用襆頭和圓領袍,但這時的襆頭外塗黑漆,腳短而闊,名烏紗帽,無官職的平民不得服用。公服除依品級規定服色外,還在胸、背綴補子。文官補子中飾鳥,武官飾獸。為褒獎官員的功勳,另特賜蟒袍、飛魚服、鬥牛服等服飾。蟒是四爪之龍,飛魚為魚尾有鰭之蟒,鬥牛則在蟒頭上加彎曲的牛角。官至極品則用玉帶。所以“蟒袍玉帶”就成為這時大官僚之最顯赫的裝束。
明式服裝有一個特色,就是喜歡在衣服上佩戴一些小飾品,而且還很醒目,材質上一般都是金銀、珠寶、玉器等材料製成的小物件兒,垂掛在胸前的叫“墜領”;係在前襟的叫“七事”;走起路來有響聲的叫“禁步”,這些佩飾統稱叫“雜佩”。別看這些都是小物件兒,可是卻讓明朝服飾變得風情起來,尤其是女子,走起路來,身上的首飾叮叮噹噹地響起來,這份美麗就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欣賞,還有聽覺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