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當初選擇南京作為國都,即便是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後,南京依舊是處於後備狀態的建設,絲毫沒有鬆懈下來,無論是繁華程度還是堅固程度,都和北京不相上下。如果崇禎皇帝選擇逃跑——盡管這是一件非常丟臉的事情,可是歷史上並非沒有。比如宋朝,“靖康之恥”之後,康王趙構帶領親信大臣們向南逃跑,並且迅速建立了南宋政權。如果崇禎皇帝也在這個時候逃跑,依靠著南方富足的經濟條件,很難說是否也能夠重整河山待後生。


    可是崇禎皇帝非常堅定地否決了,此時的崇禎皇帝一點都不像一個皇帝,絲毫沒有政治遠見,更像是一個窮酸落魄的書生,隻會抱著所謂的尊嚴。


    大臣們一看崇禎皇帝拒絕了,也明白他一定是因為祖訓的緣故,於是就選擇退而求其次——皇上,你不跑,那就讓太子跑吧!


    其實這句話一說已經很明白了,就算是死,你也得給大明王朝留個種啊!但是崇禎皇帝依舊拒絕。


    現如今的我們非常不理解崇禎皇帝當時的心思,甚至歷史同樣也不理解。


    公元1644 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城,崇禎皇帝吊死在山上,明朝宗室及遺留大臣多輾轉向南走,他們的目的地就是南京。有時候,歷史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想當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的政權,在幾百年之後,他的後裔們又回到了這片土地上,進行最後垂死掙紮。


    我們來看看當時的地理分布圖: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國“大順”,之後向北京進兵,三月十九日攻克北京,崇禎皇帝自盡,明朝宗室及遺留大臣多輾轉向南走。此時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大體據有淮河以北原明朝故地,張獻忠於八月成立的“大西”政權則據四川一帶,清朝政權則據有山海關外的現今東北地區,且控製蒙古諸部落,而明朝的殘餘勢力(簡稱南明)則據有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就如同三國鼎立時期一樣,且看最後分曉。


    盡管南明已經沒有了大明王朝的領土,但是仍舊算是一個小國,既然是國,那就不能沒有君主,可是擺在這些南明大臣們麵前的,卻是一個難題,一個大大的難題——立誰為王?


    崇禎皇帝的三個兒子都沒有逃出北京城,按照祖製,隻能擁立藩王,此時屬於明神宗直係子孫的一共有四個人——福王、惠王、瑞王和桂王,然而後麵三位藩王並不在南京,而是處於比較偏遠的西南地區,剩下的人選隻有福王朱由菘和旁係的侄子路王朱常芳。


    閹黨阮大鋮與鳳陽總督馬士英密謀此事,阮大鋮建議立福王朱由崧。其實福王絕對不是一個做皇帝的好人選,他這個人比較昏庸,而且耳根子軟,可在阮大鋮、馬士英心中,隻有這樣的人選才是最好控製的。盡管在明朝,宦官擁有很大的權力,但是隻有他們兩個人是不夠的,這可怎麽辦呢?他們兩個找來了一些頗具實力的幫手,總兵黃得功、劉良佐、高傑、劉澤清等人,在南明之中,算是比較有話語權的大臣,由他們出麵,來擁立福王。


    就在他們以為福王能夠掌握大權的時候,兵部侍郎史可法站出來,他鏗鏘有力地提出了自己的反對理由,說福王有七不可——貪、淫、酗酒、不孝、虞下、不讀書、幹預有司。這句話的殺傷力太大了,簡直就是把福王形容成一個隻會誤國誤民的昏君。


    不過史可法的這句評價一點錯都沒有,隻是他說了卻沒有起到預期的作用,由於福王朱由崧被馬士英等人早早迎入南京,史可法與高弘圖無奈,也隻得加入了奉迎的行列。南明控製的區域,東自黃河下遊以南,西迄武昌長江以南,其物力、財賦、人力也比清廷所控製地區雄厚。當時南明設江北四鎮,共擁兵三十萬。武昌的寧甫侯左良玉,擁兵二十萬。


    福王繼位後,組成了東林黨和閹黨混合的內閣,閹黨因為擁戴有功,掌握朝廷權力,竭力排擠、打擊東林黨人,史可法受排擠,離開南京,督師揚州,高弘圖被迫辭職。阮大鋮入朝後,任兵部尚書,借“順案”之名,恢復了特務機構東廠,處死了東林黨和復社人士。史可法曾上書要求給士兵加餉,然而馬士英卻將奏摺扣下,將史可法的士兵的薪水全扣了下來。當時眾將慫恿史可法反南京,以“清君側”為名,將馬士英殺掉,但史可法以大局著想,沒有同意。朱由崧在政治上毫無作為,生活上荒淫透頂。


    皇帝如此,大臣們也不遜色。將領們一樣隻知道吃喝玩樂,對目前的現狀毫無了解。江北四鎮中,二劉之兵皆“虛誇不中用”,唯高傑的士兵戰鬥力強。高傑兇悍桀驁,卻毅然拒絕清肅王“大者王,小者侯,世世茅土”的誘降,疏請以己重兵駐歸德,冒大雪,沿黃河築牆,專力防禦清兵,並聯絡河南睢州總兵許定國“以奠中原”。不料許定國暗通清兵,設計於酒後謀害了高傑,渡河降清,並引清兵至儀封。就在清兵迅速南下、形勢危急之際,擁有數十萬重兵、鎮守武昌的左良玉,發兵南下,要“清君側”、“除馬阮”。馬士英卻公然提出:“寧可君臣皆死於大清,不可死於左良玉之手”。當時有人抗言:“淮揚最急,應亟防禦。”馬士英命令“有議守淮者斬”,朝議之後,竟詔史可法盡撤江防之兵以防左。史可法扼守揚州,以身殉國。他的頑強抵抗招致清兵的“揚州十日”大屠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假如這不是明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曉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曉黎並收藏假如這不是明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