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漢服影響很深遠,近至東北亞的朝鮮,遠至日本、琉球等藩屬國,都曾經效仿過“漢服”,或許有人問了,為什麽明朝的衣服叫做“漢服”呢?我們中華民族一共由56 個民族組成,每個民族之間都是平等的,而漢族的衣服自然就叫做漢服了。這個稱謂不是在現如今才有的名稱,而是自從古代就是如此叫法,我們不僅要佩服統治者的胸襟,他並沒有因為自己是哪個民族而將這個民族看得金貴無比。漢服是中國漢族的傳統服裝,起於軒轅黃帝,而終止於清兵的大屠殺。
清兵大屠殺,發生在明末清初時期,他們的理由就是要讓所有的漢人都要留著清辮子這獨一無二的髮型。在明朝以前,無論男女都會束髮,明朝時期一般都是男子將頭髮盤起,未出閣的女子有“姑娘頭”,少婦有“少婦頭”,可是當時順治皇帝卻下令說,要讓所有的漢民都必須剪掉自己的頭髮,似乎這樣就能夠讓這些漢人臣服於滿族。
順治二年,江寧巡撫土國寶宣布:“剃髮、改裝是新朝第一嚴令,通行天下,法在必行者,不論紳士軍民人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南山可移,此令不可動!”
對於這句“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估計大家都不會陌生,這就好比是一道非常容易的選擇題,你想要頭髮,就別要命了,想留住性命,就剃頭吧,剃了頭就是我大清王朝的子民了。可是明朝的百姓就和這個王朝的皇帝、大臣們一樣,都是非常有氣節的,他們寧可選擇死,也堅決不剪髮。
不要以為一向以善良、心軟著稱的順治皇帝,隻是空喊幾句口號,順治六年,清朝軍隊攻打下了廣州,在那裏,他們用刀逼迫全城的百姓們必須接受割發的儀式,否則就要斬殺。一時之間,廣州城頓時成了人間地獄。
義大利籍耶穌會士衛匡國在《韃靼戰紀》中記述:“大屠殺從11 月 24 日一直進行到 12 月 5 日。他們不論男女老幼一律殘酷地殺死,他們不說別的,隻說:‘殺!殺死這些反叛的蠻子!’”
荷蘭使臣約翰紐霍夫在他的著作《在聯合省的東印度公司出師中國韃靼大汗皇帝朝廷》中記述:“韃靼全軍入城之後,全城頓時是一片悽慘景象,每個士兵開始破壞、搶掠可以到手的東西;婦女、兒童和老人哭聲震天;從11 月 26 日到 12 月 15 日,各處街道所聽到的,全是拷打、殺戮反叛蠻子的聲音;全城到處是哀號、屠殺、劫掠;凡有足夠財力者,都不惜代價以贖命,然後逃脫這些慘無人道的屠夫之手。”
這場殺戮,讓遠離世俗的出家人都無法遺忘,記載了這次大屠殺的具體規模。根據《廣州市宗教誌》上記載:“清順治七年,清軍攻廣州,‘死難70 萬人。’在東郊烏龍岡真修和尚僱人收拾屍骸,‘聚而殮之,埋其餘燼’合葬立碑”。
值得注意的是,廣州70 萬人遇害這個數據,應該是由當年負責收屍的和尚們記載下來的,可是說是直接記錄,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數字,至今還記錄在廣州大佛寺的資料中。
除了廣州之外,還有揚州、潮州、嘉定等地方都遭到了這樣的屠殺,原因就是這些地方的漢民不願意接受“割發”的待遇。
我們不禁要說,清兵這一場莫名其妙的屠殺,究竟有沒有必要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朝代的更替,清朝並非是第一個,想當年元朝對於南宋子民也同樣採取了比較血腥的方法,可是元朝並沒有說出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清朝則不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句話簡直就像是一種入教儀式。或許在他們眼中看來,重點不是在於是否真的割發,而在於能否征服這些明朝的子民。
但是,這種赤裸裸的威脅,絕對是錯誤至極的方法,當人們進入到一種絕望的處境的時候,反而能夠激發出內心中最大的仇恨,對於明朝的子民來說,清兵就是他們的仇人。或許明朝末年時期,這些子民根本就無法過著富足安穩的生活,他們或許也會擔心自己口袋裏的銀子夠支付多少天的口糧,可是每個人內心中,對於自己國家的歸屬感,在危急時刻就會被無限放大,關於這一點,或許每個中國人都有切身的感觸。
在這個不明智的時機,清廷做了一個不明智的舉動,這幾乎也成為了整個大清王朝數量較多的詬病之一。
7.明朝之後再無華夏
宋朝滅亡的時候,人們就說“崖山之後再無中國”,而到了明朝滅亡的時候,人們又說“明朝之後再無華夏”,我們不得否認,在明朝之後,華夏文明幾乎失去了它本來的光彩,甚至在清朝的統治之下,被迫倒退了。
在明朝時期,明代文學以小說達到的藝術成就最高,產生了大量的以歷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為題材的長篇章回小說和短篇的話本、擬話本。長篇小說中的《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堪稱一代巨著。出現於明中葉的《金瓶梅》,也是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明代短篇小說的創作也很興盛。一些文人加工改寫了宋元話本,還創作擬話本。“三言”、“二拍”就是這種話本和擬話本的代表作。
然而大清王朝對於文學方麵的禁錮也是非常著名的,那就是在康幹時期大興文字獄。文字獄歷朝皆有,清王朝時期的文字獄是空前絕後的,而且隨著統治的穩固而加深,越是統治穩定的時期,文字獄就越是登峰造極,至幹隆時期,已經到達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因此而扭曲變形。按照魯迅的說法,“文苑中實在沒有不被蹂躪的處所了”。順治帝興文字獄7 次,康熙帝興文字獄 12 次,雍正帝興文字獄 17 次,幹隆帝興文字獄 130 多次。
清兵大屠殺,發生在明末清初時期,他們的理由就是要讓所有的漢人都要留著清辮子這獨一無二的髮型。在明朝以前,無論男女都會束髮,明朝時期一般都是男子將頭髮盤起,未出閣的女子有“姑娘頭”,少婦有“少婦頭”,可是當時順治皇帝卻下令說,要讓所有的漢民都必須剪掉自己的頭髮,似乎這樣就能夠讓這些漢人臣服於滿族。
順治二年,江寧巡撫土國寶宣布:“剃髮、改裝是新朝第一嚴令,通行天下,法在必行者,不論紳士軍民人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南山可移,此令不可動!”
對於這句“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估計大家都不會陌生,這就好比是一道非常容易的選擇題,你想要頭髮,就別要命了,想留住性命,就剃頭吧,剃了頭就是我大清王朝的子民了。可是明朝的百姓就和這個王朝的皇帝、大臣們一樣,都是非常有氣節的,他們寧可選擇死,也堅決不剪髮。
不要以為一向以善良、心軟著稱的順治皇帝,隻是空喊幾句口號,順治六年,清朝軍隊攻打下了廣州,在那裏,他們用刀逼迫全城的百姓們必須接受割發的儀式,否則就要斬殺。一時之間,廣州城頓時成了人間地獄。
義大利籍耶穌會士衛匡國在《韃靼戰紀》中記述:“大屠殺從11 月 24 日一直進行到 12 月 5 日。他們不論男女老幼一律殘酷地殺死,他們不說別的,隻說:‘殺!殺死這些反叛的蠻子!’”
荷蘭使臣約翰紐霍夫在他的著作《在聯合省的東印度公司出師中國韃靼大汗皇帝朝廷》中記述:“韃靼全軍入城之後,全城頓時是一片悽慘景象,每個士兵開始破壞、搶掠可以到手的東西;婦女、兒童和老人哭聲震天;從11 月 26 日到 12 月 15 日,各處街道所聽到的,全是拷打、殺戮反叛蠻子的聲音;全城到處是哀號、屠殺、劫掠;凡有足夠財力者,都不惜代價以贖命,然後逃脫這些慘無人道的屠夫之手。”
這場殺戮,讓遠離世俗的出家人都無法遺忘,記載了這次大屠殺的具體規模。根據《廣州市宗教誌》上記載:“清順治七年,清軍攻廣州,‘死難70 萬人。’在東郊烏龍岡真修和尚僱人收拾屍骸,‘聚而殮之,埋其餘燼’合葬立碑”。
值得注意的是,廣州70 萬人遇害這個數據,應該是由當年負責收屍的和尚們記載下來的,可是說是直接記錄,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數字,至今還記錄在廣州大佛寺的資料中。
除了廣州之外,還有揚州、潮州、嘉定等地方都遭到了這樣的屠殺,原因就是這些地方的漢民不願意接受“割發”的待遇。
我們不禁要說,清兵這一場莫名其妙的屠殺,究竟有沒有必要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朝代的更替,清朝並非是第一個,想當年元朝對於南宋子民也同樣採取了比較血腥的方法,可是元朝並沒有說出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清朝則不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句話簡直就像是一種入教儀式。或許在他們眼中看來,重點不是在於是否真的割發,而在於能否征服這些明朝的子民。
但是,這種赤裸裸的威脅,絕對是錯誤至極的方法,當人們進入到一種絕望的處境的時候,反而能夠激發出內心中最大的仇恨,對於明朝的子民來說,清兵就是他們的仇人。或許明朝末年時期,這些子民根本就無法過著富足安穩的生活,他們或許也會擔心自己口袋裏的銀子夠支付多少天的口糧,可是每個人內心中,對於自己國家的歸屬感,在危急時刻就會被無限放大,關於這一點,或許每個中國人都有切身的感觸。
在這個不明智的時機,清廷做了一個不明智的舉動,這幾乎也成為了整個大清王朝數量較多的詬病之一。
7.明朝之後再無華夏
宋朝滅亡的時候,人們就說“崖山之後再無中國”,而到了明朝滅亡的時候,人們又說“明朝之後再無華夏”,我們不得否認,在明朝之後,華夏文明幾乎失去了它本來的光彩,甚至在清朝的統治之下,被迫倒退了。
在明朝時期,明代文學以小說達到的藝術成就最高,產生了大量的以歷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為題材的長篇章回小說和短篇的話本、擬話本。長篇小說中的《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堪稱一代巨著。出現於明中葉的《金瓶梅》,也是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明代短篇小說的創作也很興盛。一些文人加工改寫了宋元話本,還創作擬話本。“三言”、“二拍”就是這種話本和擬話本的代表作。
然而大清王朝對於文學方麵的禁錮也是非常著名的,那就是在康幹時期大興文字獄。文字獄歷朝皆有,清王朝時期的文字獄是空前絕後的,而且隨著統治的穩固而加深,越是統治穩定的時期,文字獄就越是登峰造極,至幹隆時期,已經到達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因此而扭曲變形。按照魯迅的說法,“文苑中實在沒有不被蹂躪的處所了”。順治帝興文字獄7 次,康熙帝興文字獄 12 次,雍正帝興文字獄 17 次,幹隆帝興文字獄 130 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