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首先承認,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不同,不僅表現於外在的顯而易見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在思維方式上,這就導致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發展過程的差異。但是,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中西文化都是朝著更加文明的方向發展著。我們就中西方哲學的發展源頭來做一下比較,以此讓我們更清楚自己的優勢和劣勢,能夠在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對先人的思想作出更為合理的理解和認識。


    第一點,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方麵導致研究的對象不同。


    中國先秦時期和古希臘時期都是奴隸製時代,但是社會環境差異很大。從地域上來說,中國是一個大國,重視農業發展,自給自足的家庭農業經濟占絕大多數,幾乎是全部。而手工業商業幾乎被官府壟斷,商業發展極為緩慢。因此,收成的好壞就要看天氣,地理等等。因此,先秦時候,中國的科學相對發達,並且都是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的,如天文學、地學、曆法、農學、醫學等,都注重實用性,而純理論的科學如數學特別是幾何學,相對其他學科而言,發展緩慢。先秦時代的中國是一個大陸國家,地域寬廣,交通不便,而周圍其他民族比中華民族落後很多,因而,中國與外界其他國家民族的交流很少,對於自然界的研究也就更少,但並不是沒有。而古希臘的情況大相逕庭。古希臘是一個海岸國家,陸地土地貧瘠,耕地麵積稀少,農業發展落後。但它海岸線曲折多灣,島嶼星羅棋布,海上交通便利,為發展工商業提供了有利條件。工商業的發展和人口的沿海密集分布擴大了人與自然的接觸範圍,加上工商業比農業需要更多知識和技巧,這就有力地推動了人們對自然科學的研究,因此,古希臘的自然科學特別是數學、幾何學等發展較快。


    第二點,先秦時代正處於人類社會由野蠻向文明狀態的過渡過程中,戰亂頻繁,不管是統治階級還是被統治階級都處於不穩定的社會動盪之中,因此,諸子百家的理論使命是創造出平靜、安定的人文環境與社會環境,以順應春秋戰國時代人們的普遍心理。古希臘人把認識宇宙萬物共同的本原問題(即萬物同一或世界的統一性問題)、把尋找“始基”看成是最智慧的事情。“哲學”在古希臘是“愛智慧”的意思。研究哲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真理。古希臘哲學家們都在不約而同地尋找萬物的“始基”,尋求對世界本原的認識,即本體論——關於世界的本原或本體的學說。本原的原義是“開始”,也叫“始基”。


    第三點,研究內容上都有不同的出發點和側重點。


    先秦諸子百家對於世界本源問題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從史料記載看,這比古希臘亞裏士多德要早200年。關於諸子百家對於世界本原的認知,大多傾向於天與人的關係,總共有三種觀點:一,“天本論”。這是春秋戰國時期占主導地位的觀點,孔子、孟子都曾肯定意誌之天、性理之天對世界、人世以及人的道德屬性的決定作用。二,“道本論”。這是道家的基本觀點,為老子首先發明。三,“氣本論”。這是一條貫穿中國哲學史始終的主線,可溯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無分儒家與道家,但最著名的代表是儒家。而早期古希臘哲學中,認為世界的本原是一些物質性的元素,如水、氣、火等,他們最早用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的生成,是西方最早的唯物主義哲學家。與此同時,在義大利南部出現了具有另一種思想傾向的哲學學派,他們認為萬物的本質不是物質性的元素,而是一些抽象的原則,畢達哥拉斯派認為是“數”,以巴門尼德為代表的愛利亞學派認為是“存在”,並認為“存在”是不變的,不生不滅的,運動變化的隻是事物的現象。他們提出的非物質性的抽象原則,對以後唯心主義哲學的產生影響很大。


    由此看來,諸子百家與古希臘哲學在古代本體論哲學範疇具有直接性、抽象性和模糊性的特徵。反映了古代人的思維方式:直觀、比喻和猜測,說明認識從感性的直觀開始。上述思維方式決定了那個時代的人們認識方法的直觀性和認識程度的表麵性。


    第四點,先秦諸子百家哲學思想與古希臘哲學的基本特徵。


    一,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和西方哲人分門別類、比較重視個別事物分析、比較重視微觀研究的思維方式不同,我國古代哲學家很早就開始整體地思考天人關係,把自然社會、宇宙人生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都看做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諧平衡的有序運動,把實現“天人合一”當做整合天人關係的最高理想境界。二,哲學始終沒有像歐洲中世紀那樣變成神學的婢女。在長期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原始宗教、多神教一直在民間存在;道教自東漢創立,佛教、基督教自西漢、明末先後傳入中國,都成為了中國宗教的主導力量。但是,神學與反神學、宗教與反宗教、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的鬥爭與融合,一日也未停止過。作為中國文化的基礎與主幹,儒家哲學雖經秦禍災難性打擊,以及魏晉隋唐道教、佛教兩次高潮的衝擊,但都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根底以及思想體係的開放性、包容性,最終創立宋明理學,實現援道入儒,援佛入儒,儒道佛三教合流。宗教神學,無論是本土的,還是外來的,始終都沒有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三,以倫理為本位的人道主義。西方的人道主義以個性自由為本位,中國的人道主義以社會倫理為本位。以倫理為本位是儒家哲學最顯著的特徵,也是中國哲學最顯著的特徵。黑格爾曾經認為中國隻有倫理學,沒有思辨哲學。這是歐洲中心主義的偏見。如果說西方哲學發展所走的是本體論、認識論的路線,中國哲學發展所走的則是倫理學的路徑。正是通過對倫理學的研究,儒家哲學促進中國思辨哲學達到它的巔峰,同時形成極具中國特色的以倫理為本位的人道主義精神。四,知行統一的認識論。雖然中國傳統哲學的知行觀具有濃厚的倫理學色彩,但古代哲學家所理解的知和行與現代認識論所講的認識和實踐,還是具有本質的區別。但是,絕大多數古代哲學家都主張知行統一,都是可知論者,很少有西方那樣的不可知論者。即使莊子,也不是絕對的不可知論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假如這不是先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驍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驍黎並收藏假如這不是先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