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彼得一世朝代到18 世紀中期,是巴羅克風格的鼎盛時期,其代表作是夏宮、冬宮和皇村行宮。1709 年開始興建的夏宮地處離彼得堡約30 公裏的芬蘭灣畔。從宮殿到海邊的林蔭道兩側,設置了由142 尊巴羅克風格的鍍金塑像組成的階梯狀噴泉群,蔚為壯觀,包含著慶祝俄國成為一個海洋國家的意思。夏宮直至彼得一世死後數年的1728 年方才竣工,1746—1755 年間又由義大利建築師小拉斯特列裏負責改建。皇宮的正麵飾以豪華的壁柱和巴羅克風格的雕塑。小拉斯特列裏是生於巴黎的義大利人,16 歲時隨其父卡羅·拉斯特列裏來到俄國。老拉斯特列裏是個雕塑家,他的傑作有北方戰爭凱旋柱、彼得戈夫的夏宮噴泉塑像和彼得大帝騎馬像等。
1711年,彼得一世開始建造冬宮。這座宮殿在不長的時間裏多次改建,現在的樣子是葉麗薩維塔女皇朝代由小拉斯特列裏設計的。冬宮的建築具有雄偉、壯麗的巴羅克風格,外部裝修十分豪華,牆麵為淡綠色,白色的圓柱按一定節奏設置其間,圓柱頂部飾以青銅雕刻,色彩對比鮮明悅目;長方形的整體結構莊重合理,局部的凹凸使整個建築並不顯得單調。冬宮內部也全以巴羅克式樣裝飾,高貴而又華麗。1837年,冬宮因火災被燒得僅剩磚壁,但隻用一年多時間就恢復了原樣,而且內部裝飾更加奢華,採用了大量的大理石、孔雀石、金箔、名貴木材。
18世紀後期,巴羅克風格漸趨衰微,古典主義開始興起。古典主義的建築藝術崇尚質樸嚴謹,擯棄了程式化和表麵的華麗裝飾。瓦·伊·巴熱諾夫(1737—1799)是俄國古典主義設計大師,他曾就讀於彼得堡藝術學院,後來又在法國和義大利接受藝術教育,還在遊學歐洲時就已是聲名遠揚的藝術大師。他拒絕法國國王的禮聘而回到俄國後,曾先後設計過莫斯科克裏姆林宮和莫斯科近郊的紮裏基諾宮,但均未付諸營造。他設計的作品實際建造並保留至今的隻有莫斯科的帕什科夫大廈。古典主義風格的代表作還有利納爾迪設計的聖彼得堡大理石宮,斯達索夫設計的聖彼得堡塔夫利達宮和彼得戈夫的英國宮,卡紮科夫設計的參政院大廈、莫斯科大學和圓柱大廳等。這些建築物的共同特徵是:正麵中央有廊柱,三角形的山牆,外表為白色。
18世紀的繪畫藝術以具有現實主義風格的肖像畫最為突出。德·格·列維茨基(1735—1822)是18 世紀現實主義肖像畫的最優秀代表,他由於1770 年在美術學院展覽會上展出的作品而一舉成名,並在同一年因盛裝肖像畫《科科裏諾夫》而獲院士稱號。70 年代中期到80 年代初期,是列維茨基創作的豐收時期。這一時期他的作品中比較著名的有《斯莫爾尼貴族女子學校女學生肖像》(組畫)、《狄德羅》、《季亞科娃》等。列維茨基肖像畫的特點是性格描寫真實而又多樣化,藝術語言簡潔而又富於表現力,色彩豐富而又和諧。80年代,由於受到古典主義風格的影響,他的作品更為洗鍊、充實,構圖嚴謹、勻稱。線條準確,造型平穩,在俄羅斯繪畫藝術史上,列維茨基克服了18世紀貴族藝術的浮華鋪張,開創了肖像畫創作的一代新風。
這個時期主要的肖像畫家還有斯·羅科托夫。他的作品細膩而又富於詩意,充滿精神和肉體的美感,如《穿玫瑰色衣服的陌生女人》、《諾沃西爾佐娃》等。婚姻習俗
彼得一世力圖破除俄國陳舊落後的風俗習慣,尤其是在直接涉及國家利益的婚姻家庭問題上採取了許多措施,從而使俄羅斯人——首先是上流社會和城市居民——的婚姻習俗和家庭關係開始發生很大變化。
18世紀時,俄國的婚姻習俗仍帶有濃厚的中世紀色彩。對於子女的婚姻,父母的意見是決定性的。一般情況都是首先由男方的父母或近親去向女方的父母求婚,雙方主要談論的是嫁妝。如果談得投機,便定下相親的日子。但小夥子自己不能參加相親,他的母親或姐妹可以隔著餐桌看到盛妝的未婚姑娘。相親之後,便是舉行訂婚儀式了。在行訂婚禮時,未婚夫由自己的父兄送到女方家中,女方要請神父到場。但未婚夫還是見不到未婚妻,因為隻有男人參加訂婚儀式。《治家格言》上說,婚約一式兩份,—份由未婚夫或他的父親簽字,另一份由未婚妻的父親簽字,未婚妻本人是不能簽字的。在貴族階層,訂婚首先是一場物質交易。婚約上要寫明嫁妝和一旦廢除婚約時應繳付的“違約賠償金”。如要嫁妝價值1000 盧布,通常賠償金的數目也定為1000 盧布,這是為了避免男方—旦違約時女方可能遭受的物質損失。貴族人家的嫁妝常常寫有一份冗長的清單,其內容包括領地、農奴、僕人、聖像、珠寶、服裝和其他值錢的東西的數量。即使家境不寬裕的,也要在婚約文書中寫上簡樸的嫁妝,如衣服、被褥、枕頭、耳環等。
簽訂好契約後,大家都到隔壁房間去向未婚新娘的母親表示祝賀。整個過程全是由家長包辦的。經常有這樣的情況:直到結婚那天,未婚夫妻還從來沒有見過麵。在訂婚之後,男方如果拒絕結婚而女方又堅持要履行婚約,教會或世俗當局可以根據女方的申訴強製未婚夫妻完婚。
婚禮包括古老的民間形式和教堂儀式。結婚那天,新郎被稱為“年輕的公爵”,新娘被稱為“年輕的公爵夫人”。婚禮的準備工作是從為新人鋪床開始的,而包括被褥在內的嫁妝通常在前—天或當天由新娘家的馬車或爬犁送來。普通人家充作新房的一般都是幹草房,被褥要鋪在40 捆幹草之上。房間的角落裏要插上一枝箭,上麵懸掛小白麵包和小獸皮。床頭放置一個盛糧食的小桶,婚禮蠟燭就插在裏麵。桌子要鋪上動物毛皮。全部布置都與古代狩獵和農耕生活有關。
1711年,彼得一世開始建造冬宮。這座宮殿在不長的時間裏多次改建,現在的樣子是葉麗薩維塔女皇朝代由小拉斯特列裏設計的。冬宮的建築具有雄偉、壯麗的巴羅克風格,外部裝修十分豪華,牆麵為淡綠色,白色的圓柱按一定節奏設置其間,圓柱頂部飾以青銅雕刻,色彩對比鮮明悅目;長方形的整體結構莊重合理,局部的凹凸使整個建築並不顯得單調。冬宮內部也全以巴羅克式樣裝飾,高貴而又華麗。1837年,冬宮因火災被燒得僅剩磚壁,但隻用一年多時間就恢復了原樣,而且內部裝飾更加奢華,採用了大量的大理石、孔雀石、金箔、名貴木材。
18世紀後期,巴羅克風格漸趨衰微,古典主義開始興起。古典主義的建築藝術崇尚質樸嚴謹,擯棄了程式化和表麵的華麗裝飾。瓦·伊·巴熱諾夫(1737—1799)是俄國古典主義設計大師,他曾就讀於彼得堡藝術學院,後來又在法國和義大利接受藝術教育,還在遊學歐洲時就已是聲名遠揚的藝術大師。他拒絕法國國王的禮聘而回到俄國後,曾先後設計過莫斯科克裏姆林宮和莫斯科近郊的紮裏基諾宮,但均未付諸營造。他設計的作品實際建造並保留至今的隻有莫斯科的帕什科夫大廈。古典主義風格的代表作還有利納爾迪設計的聖彼得堡大理石宮,斯達索夫設計的聖彼得堡塔夫利達宮和彼得戈夫的英國宮,卡紮科夫設計的參政院大廈、莫斯科大學和圓柱大廳等。這些建築物的共同特徵是:正麵中央有廊柱,三角形的山牆,外表為白色。
18世紀的繪畫藝術以具有現實主義風格的肖像畫最為突出。德·格·列維茨基(1735—1822)是18 世紀現實主義肖像畫的最優秀代表,他由於1770 年在美術學院展覽會上展出的作品而一舉成名,並在同一年因盛裝肖像畫《科科裏諾夫》而獲院士稱號。70 年代中期到80 年代初期,是列維茨基創作的豐收時期。這一時期他的作品中比較著名的有《斯莫爾尼貴族女子學校女學生肖像》(組畫)、《狄德羅》、《季亞科娃》等。列維茨基肖像畫的特點是性格描寫真實而又多樣化,藝術語言簡潔而又富於表現力,色彩豐富而又和諧。80年代,由於受到古典主義風格的影響,他的作品更為洗鍊、充實,構圖嚴謹、勻稱。線條準確,造型平穩,在俄羅斯繪畫藝術史上,列維茨基克服了18世紀貴族藝術的浮華鋪張,開創了肖像畫創作的一代新風。
這個時期主要的肖像畫家還有斯·羅科托夫。他的作品細膩而又富於詩意,充滿精神和肉體的美感,如《穿玫瑰色衣服的陌生女人》、《諾沃西爾佐娃》等。婚姻習俗
彼得一世力圖破除俄國陳舊落後的風俗習慣,尤其是在直接涉及國家利益的婚姻家庭問題上採取了許多措施,從而使俄羅斯人——首先是上流社會和城市居民——的婚姻習俗和家庭關係開始發生很大變化。
18世紀時,俄國的婚姻習俗仍帶有濃厚的中世紀色彩。對於子女的婚姻,父母的意見是決定性的。一般情況都是首先由男方的父母或近親去向女方的父母求婚,雙方主要談論的是嫁妝。如果談得投機,便定下相親的日子。但小夥子自己不能參加相親,他的母親或姐妹可以隔著餐桌看到盛妝的未婚姑娘。相親之後,便是舉行訂婚儀式了。在行訂婚禮時,未婚夫由自己的父兄送到女方家中,女方要請神父到場。但未婚夫還是見不到未婚妻,因為隻有男人參加訂婚儀式。《治家格言》上說,婚約一式兩份,—份由未婚夫或他的父親簽字,另一份由未婚妻的父親簽字,未婚妻本人是不能簽字的。在貴族階層,訂婚首先是一場物質交易。婚約上要寫明嫁妝和一旦廢除婚約時應繳付的“違約賠償金”。如要嫁妝價值1000 盧布,通常賠償金的數目也定為1000 盧布,這是為了避免男方—旦違約時女方可能遭受的物質損失。貴族人家的嫁妝常常寫有一份冗長的清單,其內容包括領地、農奴、僕人、聖像、珠寶、服裝和其他值錢的東西的數量。即使家境不寬裕的,也要在婚約文書中寫上簡樸的嫁妝,如衣服、被褥、枕頭、耳環等。
簽訂好契約後,大家都到隔壁房間去向未婚新娘的母親表示祝賀。整個過程全是由家長包辦的。經常有這樣的情況:直到結婚那天,未婚夫妻還從來沒有見過麵。在訂婚之後,男方如果拒絕結婚而女方又堅持要履行婚約,教會或世俗當局可以根據女方的申訴強製未婚夫妻完婚。
婚禮包括古老的民間形式和教堂儀式。結婚那天,新郎被稱為“年輕的公爵”,新娘被稱為“年輕的公爵夫人”。婚禮的準備工作是從為新人鋪床開始的,而包括被褥在內的嫁妝通常在前—天或當天由新娘家的馬車或爬犁送來。普通人家充作新房的一般都是幹草房,被褥要鋪在40 捆幹草之上。房間的角落裏要插上一枝箭,上麵懸掛小白麵包和小獸皮。床頭放置一個盛糧食的小桶,婚禮蠟燭就插在裏麵。桌子要鋪上動物毛皮。全部布置都與古代狩獵和農耕生活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