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喜宴可在新娘家裏請“不多的人”參加,也可在男女雙方家裏請“許多人”參加,視家境而定。清早,載著新郎和男方賓客的馬車隊去新娘家迎親,他們還隨身帶著大圓麵包。到了新娘家後,媒人讓兩位新人拉住—條綢子的兩頭,然後為他們梳理頭髮。在除去新娘的少女冠後,她的頭髮被編成兩條辮子,再戴上一頂雙角帽。這時,新娘的女友們唱起婚禮歌曲,大圓麵包被切開,分給所有在場的人吃。在這之後,新人們便戴上婚禮冠去教堂,人們往他們身上撒啤酒花和小硬幣。17 世紀末以來,去教堂舉行婚禮之前先要提出申請,由教會當局對未婚夫婦進行審查,搞清他們是否近親、是否逃亡農奴,並把情況登記入冊。在教堂,神父為新婚夫婦主持宗教婚禮儀式。新娘要除去婚禮冠,跪倒在新郎腳下,用頭碰他的靴子,以示對家長的服從;新郎則用長衣的下擺掩住妻子。


    從教堂出來,新婚夫婦徑直回到男家,這裏的喜宴就開始了。上過第三道菜後,一對新人被引入洞房獨處。婚禮的高潮是一個鍾點後賓客們進入新房向新婚夫婦“問候”,並把他們的內衣拿出去給大家看,引起鬧堂大笑。在某種情況下,新郎的父母會埋怨親家沒有保護好他們的女兒。


    早婚現象在俄國十分普遍,宗教教義要求父母在孩子“成年”之後不妨礙他們結婚。教會曾經規定,“為人父母者都應在自己的兒子滿15 歲、女兒滿12歲時讓他們結婚”。17 世紀中期,出現了提高婚齡的趨勢。1649 年法典規定,保護人應讓他們的養女在15 歲時結婚。但早婚現象仍然延續了很久,在貴族階層中間,這種風氣尤為盛行。對嫁妝的企望通常是促使貴族家庭娶年幼女子的原因,而一般農民為孩子結親則往往是出於生活的需要:娶一個發育成熟、健康有力的媳婦應付繁重的農家勞動。


    俄國的早婚現象與西歐的習俗大相逕庭。17 世紀到過莫斯科的德國學者亞當·奧列阿裏曾對這裏允許12 歲甚至更小的孩子結婚大感驚異。彼得大帝時期曾任丹麥駐俄公使的尤斯特·尤裏記載說,他拜訪過一個軍政長官,其妻子不到12歲。一位英國外交官在觀察了彼得堡上流社會後發現,人們都在年紀很輕的時候就已結婚,通常是雙方的年齡加在一起還不足25 歲。彼得一世也在其女兒葉麗薩維塔年滿12 周歲時,就公開宣布她已成年,並當眾割斷了她衣服上的束胸帶。直到19 世紀,法定結婚年齡才提高到男18 歲,女16 歲。18世紀初的改革為婚姻習俗帶來了一些變化,使之朝著較為文明的方向發展了。彼得一世頒布了一係列涉及婚姻問題的法令,這不僅是因為他自己“按老規矩辦”的第一次婚姻是不成功的,更是因為國家利益要求改變舊傳統。專製政權認為,強製的婚姻不利於出生率的增長,所以要用有助於增加人口的更為自由的婚姻宋代替。1702年,彼得—世頒布專門法令,禁止由父母包辦的契約婚姻,求婚男子和待嫁女子的會麵應是訂婚的必要條件,即便在訂婚之後,如果未婚夫妻中有一方不願結婚了,他或她也還是自由的。這個法令是對傳統的風俗和習慣的否定。原先,家庭竭力不讓未婚夫看到為他挑選的未婚妻;現在,未婚男子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拒絕已經訂婚的未婚妻。原先,少女不可能在決定她的命運的時刻表示自己的意見;現在,她也得到了使自己不滿意的包辦婚姻不能成功的法律上的權利。


    各個社會階層對這個法令的理解和執行是有一個過程的。新製度在城市居民中較快地得到了推廣。彼得時期有名的工業家和出版家伊·吉·波索什科夫為自己的兒子所寫的家訓也許可以被視為新婚姻觀的典範。他教導兒子,如果看上了某個女子,先要了解她的情況,然後在她沒有盛妝打扮的情況下和她見麵,搞清楚她是否喜歡你,如果是肯定的,那就開始做你該做的事。他說:“雙方出於愛情而自願結合,這是幸福和神聖的。”另一位社會知名人士康捷米爾也堅決反對父母為了財產、地位而為子女包辦的強製婚姻,他寫道:“如果說兒子不經父母的祝福而結婚是大逆不道的話,那麽父母把那種年齡、性格、內心的感情都不相配的婚姻強加給自己的兒子也是犯罪。”他的態度是很鮮明的:“依我看來,這樣的兒子不應服從這樣的父母。”


    但是,習慣勢力仍然是相當強大的,甚至連頗有新思想、熱烈擁護和支持彼得一世改革的普羅科波維奇在婚姻問題上也堅持傳統的做法。他在1720年寫的一本名為《少年初步教育》的書中因襲《治家格言》的教條,認為孩子們沒有父母的讚許不應作任何重要的決定,尤其是在婚姻這樣的人生大事上不能自作主張。在社會上,傳統的包辦婚姻也依然盛行不衰。


    正因如此,1722 年,彼得一世指示參政院和最高宗教會議作出決定,禁止實行由父母或監護人強迫締結的婚約,以及由具有各種官爵的主人迫使男女奴僕結合的婚姻。盡管參政院在涉及到農奴的條款上表示了反對意見,彼得一世仍於1724年1 月簽署了這項法令,規定在全俄國禁止父母和主人在他們的孩子或奴僕不自願或害怕受懲罰的情況下強迫他們結婚。為了使青年人在締結婚姻時能真正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誌,後來在婚禮儀式中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如父母必須在神父或最高宗教會議成員麵前起誓,以證明他們的孩子不是被迫娶妻或出嫁的,但這種規定很長時間內隻是在達官顯貴和城市知識階層中得到執行。鑑於城市中的僕人占了居民人口的相當一部分,而在這些人中強製婚姻現象又特別常見,1724 年法令明文規定,主人要給自己的奴僕一份關於不強製他們結婚的書麵保證。但由於法令沒有提供讓家奴、僕人自由選擇婚姻的具體條件,保證書對他們來說隻是一紙空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俄羅斯文化之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姚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姚海並收藏俄羅斯文化之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