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上有記載,耶穌曾經對他的門徒說過這樣一句話,就是說“要像毒蛇一樣的機敏,像鴿子一樣的善良”。剖析羅斯福的政治理念,倒很像他接受了耶穌的這個布道。羅斯福本身是民主黨人,美國民主黨人更強調把世界分成黑白兩界,宣稱民主反對獨裁,反對獨裁與專製,那麽在法西斯侵略猖獗的時候,羅斯福的政治理念要求他對被侵略國家採取偏袒政策,而這種理念的終極目標是直接參戰,於是羅斯福一麵盡最大限度地同情和支援遭受侵略的國家,一麵在尋找時機直接參戰,因為他政治理念決定的,那麽這樣就導出了二戰,我剛才談到珍珠港事件的另外一個問題,羅斯福在施苦肉計,他在尋找機會,尋找機會製造機會,直接參戰。珍珠港事件爆發之後,是不是羅斯福給美國人施的一個苦肉計啊?美國人不講,隻要美國本土戰火不蔓延,美國就不參戰。這個觀點根據最新資料的一種解釋。它有五個論據,一個論據就是羅斯福事先知道了日本要偷襲珍珠港的情報。美國海軍情報官,當時有一個勞倫斯。薩福德海軍中校,他破譯了日本海軍部海軍軍令部的密碼,他的情報官告訴他,日本的聯合艦隊正向珍珠港方向開進,那麽這個情報就通過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斯塔克海軍中將,送到了羅斯福的辦公桌,羅斯福看了個情報,隻說了一句話,我知道了。這是一個論據,另外一個,第二,當羅斯福獲得這份情報之後,密電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金梅爾海軍中將,這個密電幹什麽呢?讓金梅爾將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航空母艦撤到外海,進行訓練,而其他艦船一律留在港內。
這是第二個論據,第三個論據,當太平洋艦隊司令金梅爾海軍中將接到總統的密電後,那麽,他自己的情報關萊頓海軍中校也得到了聯合艦隊,就是日本聯合艦隊向珍珠港方向開進的情報。那麽金梅爾對萊頓卻說了下列幾句話,他說“軍人最大的弱點是驚惶失措,這沒有什麽。你已經盡到職責了,你可以走了。但是我提醒你一句,不要把這件事情告訴任何人,這是對你的命令。”就是金梅爾在得到總統的密電,同時他自己的情報官也報告給他,就是山本五十六的聯合艦隊,在從日本出航之後,沿著北太平洋向珍珠港方向開進。第四個論據是斯塔克海軍中將海軍作戰部部長,再次接到日本政府對華盛頓,對美國總統的最後通牒的情報之後,他呢?把這個情報就放到自己的辦公桌,說明天再向總統匯報,然後到國家劇院看一部話劇,《學生王子》,也沒有在意,也沒有重視這份情報。第五個論據,就是美國陸軍情報官,布拉頓上校,在12月7號早晨,將偵知的日軍將進攻東南亞的情報,向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匯報,但是找馬歇爾找不到,馬歇爾當時幹什麽呢?在阿林頓公園正在騎著馬,牽著那白色黑點的狗在散步呢,那麽,馬歇爾接到這個情報之後,繼續散步,那麽這些論據表明,在當時,以羅斯福為首的美國高層中,有極少數人事先知道了日軍將進攻珍珠港的情報,並且顯得胸有成竹,毫不驚惶失措。
那麽當這一切就是日本將進攻珍珠港的這些種種情報,反映這些跡象匯總到羅斯福那的時候,羅斯福正和的密友和他的助手霍普金斯在那兒聊天呢,他說,“我料定我們的敵人不會永遠不犯錯誤,如果日本人進攻我們,我將爭取國會批準我參加這場戰爭”。那麽,他說這些話之前,他已經知道了,得到了這些情報。12月7號7時55分,當日本飛機飛臨珍珠港上空扔下第一批炸彈時的,下麵整齊排列的是太平洋艦隊的水麵艦船和作戰飛機。而美軍太平洋艦隊的航母都沒有在港內,那麽這一切都是由於羅斯福事先指令才這樣的。所以說,那麽近年來,包括一些美國學者在內的西方學者就以此為據,認為羅斯福是為了擺脫國內孤立主義,對他的束縛,以龐大的太平洋艦隊為誘餌施的一個苦肉計。因為,隻要美國直接遭受侵略了,就可以理所當然地參戰了。現在在圍繞著珍珠港事件有這麽一個觀點,上麵兩個觀點截然對立,我個人認為,在美國國家檔案館,還沒有對此發布更權威的資料之前,現有的資料還不足以證明羅斯福就是以太平洋艦隊為誘餌,以珍珠港事件為苦肉計,來迫使美國人放棄孤立主義政策,直接參加這場戰爭。還不足以說明這個問題,然而呢,有一點是明確的,這就是羅斯福一直在尋找機會,直接參戰。而這種戰略決策,在他參戰前的外交政策已經體現了。所以說,珍珠港事件發生的問題,並不是簡單的美國對日本侵略心估計不足那麽簡單。
(下)
內容簡介:其實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羅斯福就製定了一個先歐後亞的大戰略,把希特勒鎖定為主要的敵人,先打敗希特勒,然後在集中兵力在太平洋與日本作戰。但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了珍珠港,一直處在戰爭之外的美國義不容辭地加入到這場戰爭中來了,美國國內的反對日本呼聲越來越高,但是羅斯福審時度勢,依然選擇了先歐後亞的大戰略,這是為什麽?
珍珠港突襲之前,美國猶如一個被和平主義和孤立主義束縛的巨人,對戰爭抱同情而不介入的態度,珍珠港事件喚醒了沉睡中的美國,美國的參戰使第二次世界大戰形成了最後的陣營結構,英、美、蘇心照不宣的結成聯盟。在這次戰爭中出現了歐洲戰場、蘇德戰場、大西洋與北非戰場、太平洋戰場等,由於是聯盟作戰,各國之間的協調和配合無比重要,雖然反法西斯一方有共同的敵人,但不等於說沒有矛盾,但由誰來協調各國之間的矛盾,共同對付法西斯敵人,是一件必須解決的問題,於是羅斯福統領全局的能力再一次被展現。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攻守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反法西斯盟國取得了阿拉曼、中途島、史達林格勒等一係列戰役的勝利,戰場上勝負已定,法西斯軸心國集團末日已到,羅斯福、史達林、邱吉爾都在考慮戰後世界的安排問題,於是三巨頭會議的條件已經成熟。
這是第二個論據,第三個論據,當太平洋艦隊司令金梅爾海軍中將接到總統的密電後,那麽,他自己的情報關萊頓海軍中校也得到了聯合艦隊,就是日本聯合艦隊向珍珠港方向開進的情報。那麽金梅爾對萊頓卻說了下列幾句話,他說“軍人最大的弱點是驚惶失措,這沒有什麽。你已經盡到職責了,你可以走了。但是我提醒你一句,不要把這件事情告訴任何人,這是對你的命令。”就是金梅爾在得到總統的密電,同時他自己的情報官也報告給他,就是山本五十六的聯合艦隊,在從日本出航之後,沿著北太平洋向珍珠港方向開進。第四個論據是斯塔克海軍中將海軍作戰部部長,再次接到日本政府對華盛頓,對美國總統的最後通牒的情報之後,他呢?把這個情報就放到自己的辦公桌,說明天再向總統匯報,然後到國家劇院看一部話劇,《學生王子》,也沒有在意,也沒有重視這份情報。第五個論據,就是美國陸軍情報官,布拉頓上校,在12月7號早晨,將偵知的日軍將進攻東南亞的情報,向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匯報,但是找馬歇爾找不到,馬歇爾當時幹什麽呢?在阿林頓公園正在騎著馬,牽著那白色黑點的狗在散步呢,那麽,馬歇爾接到這個情報之後,繼續散步,那麽這些論據表明,在當時,以羅斯福為首的美國高層中,有極少數人事先知道了日軍將進攻珍珠港的情報,並且顯得胸有成竹,毫不驚惶失措。
那麽當這一切就是日本將進攻珍珠港的這些種種情報,反映這些跡象匯總到羅斯福那的時候,羅斯福正和的密友和他的助手霍普金斯在那兒聊天呢,他說,“我料定我們的敵人不會永遠不犯錯誤,如果日本人進攻我們,我將爭取國會批準我參加這場戰爭”。那麽,他說這些話之前,他已經知道了,得到了這些情報。12月7號7時55分,當日本飛機飛臨珍珠港上空扔下第一批炸彈時的,下麵整齊排列的是太平洋艦隊的水麵艦船和作戰飛機。而美軍太平洋艦隊的航母都沒有在港內,那麽這一切都是由於羅斯福事先指令才這樣的。所以說,那麽近年來,包括一些美國學者在內的西方學者就以此為據,認為羅斯福是為了擺脫國內孤立主義,對他的束縛,以龐大的太平洋艦隊為誘餌施的一個苦肉計。因為,隻要美國直接遭受侵略了,就可以理所當然地參戰了。現在在圍繞著珍珠港事件有這麽一個觀點,上麵兩個觀點截然對立,我個人認為,在美國國家檔案館,還沒有對此發布更權威的資料之前,現有的資料還不足以證明羅斯福就是以太平洋艦隊為誘餌,以珍珠港事件為苦肉計,來迫使美國人放棄孤立主義政策,直接參加這場戰爭。還不足以說明這個問題,然而呢,有一點是明確的,這就是羅斯福一直在尋找機會,直接參戰。而這種戰略決策,在他參戰前的外交政策已經體現了。所以說,珍珠港事件發生的問題,並不是簡單的美國對日本侵略心估計不足那麽簡單。
(下)
內容簡介:其實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羅斯福就製定了一個先歐後亞的大戰略,把希特勒鎖定為主要的敵人,先打敗希特勒,然後在集中兵力在太平洋與日本作戰。但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了珍珠港,一直處在戰爭之外的美國義不容辭地加入到這場戰爭中來了,美國國內的反對日本呼聲越來越高,但是羅斯福審時度勢,依然選擇了先歐後亞的大戰略,這是為什麽?
珍珠港突襲之前,美國猶如一個被和平主義和孤立主義束縛的巨人,對戰爭抱同情而不介入的態度,珍珠港事件喚醒了沉睡中的美國,美國的參戰使第二次世界大戰形成了最後的陣營結構,英、美、蘇心照不宣的結成聯盟。在這次戰爭中出現了歐洲戰場、蘇德戰場、大西洋與北非戰場、太平洋戰場等,由於是聯盟作戰,各國之間的協調和配合無比重要,雖然反法西斯一方有共同的敵人,但不等於說沒有矛盾,但由誰來協調各國之間的矛盾,共同對付法西斯敵人,是一件必須解決的問題,於是羅斯福統領全局的能力再一次被展現。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攻守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反法西斯盟國取得了阿拉曼、中途島、史達林格勒等一係列戰役的勝利,戰場上勝負已定,法西斯軸心國集團末日已到,羅斯福、史達林、邱吉爾都在考慮戰後世界的安排問題,於是三巨頭會議的條件已經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