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六駿”的確是李世民留下的有一個疑點:中國所有帝陵中,為什麽隻有李世民的昭陵裏有戰馬石刻?唐太宗獨特的墓葬形式是否真的顯示了突闕的習俗?根據《突闕問題研究論文集》上麵記載:馬是突闕人不可離開的伴侶,平時生活遊牧,戰時馳騁沙場。在突闕的葬俗中,有一種奇特的祭祀悼念馬功勞的習俗,一般有三種儀式。主人死後,隨從會騎著馬繞著死者墓地轉圈,然後把馬殺掉或者活埋到墳墓裏。無論是突闕貴族,還是一般牧民,死後都要與馬共葬,隻是數量多少不同。然而李世民的墳墓昭陵至今未被打開,據稱也未被盜過,所以裏麵的陪葬物品到底是些什麽現在隻是猜測,或許若幹年以後,我們可以從昭陵裏睡著的李世民自己那裏得到最真實的答案。
蘭亭序下落之迷(1)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字逸少,琅琊(今山東臨沂)人。出身貴族,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但是他的官位遠不及他的書法名氣大。他自幼愛好書法,苦心研練,博採漢魏諸家之精華,集其大成,超脫魏國書法家鍾繇真書的境界,另闢新徑,使真書完全擺脫隸書遺蹟,成為獨立的新體。他兼善隸、草、真、行,“字勢雄強,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有“右軍書在而魏晉之風盡”的稱譽,被尊為“書聖”。
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一日,王羲之和當時的名士謝安、孫統、孫綽、支遁等41人,宴聚於紹興市郊會稽山陰的蘭亭溪畔,26人賦詩41首,並聚詩成集,王羲之於酒酣之際趁興用鼠須筆在蠶繭紙上為詩集寫了一篇序,是為《蘭亭序》。王羲之在這篇序中記下了詩宴盛況和觀感,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如其中的20個“之”字,竟無一雷同,成為書法史上的一絕。以後他多次重寫,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成為中國書法史上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
然而就是這件千古傑作,卻給世世代代的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遺憾。直到如今,《蘭亭序》的下落仍然是一個謎。
比較公認的說法是:《蘭亭序》藏於陝西昭陵唐太宗的棺材裏。
唐太宗李世民生前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開創了盛唐的“貞觀之治”。太宗喜愛書法文字,尤其喜愛王羲之的筆墨,吩咐下人在天下廣為搜尋。每每得一真跡,便視若珍寶,餘興來時摹揣度,體會其筆法興意,領略其天然韻味之後,便珍藏身旁,唯恐失卻。不僅如此,他還倡導王羲之的書風。他親自為《晉書》撰《王羲之傳》,搜集、臨摹王羲之的真跡。太宗晚年,喜好王羲之更甚。雖然收藏王羲之墨跡不少,其中也有《蘭亭序》,但始終沒有找到王羲之的《蘭亭序》的真本。一國君主,卻不能得到前朝的稀世之珍品,太宗每一想到此,便顯得悶悶不樂。
監察禦史蕭翼出京調查,打聽到《蘭亭序》傳到王羲之第七代孫智永禪師處,智永臨終把它傳給了他的弟子辨才和尚。於是蕭翼作了精心設計和準備,更名改姓,扮成趕考的舉子出發南下,企圖將《蘭亭序》弄到手。
一天清晨,辨才和尚打開了永興寺門,邁出的腳踩到一個軟軟的東西上,低頭一看,原來地下躺了一人,散發出一股酒氣。辨才自語:“原來是個醉鬼!”誰知此人翻身坐起答道:“醉雖醉了,未必就是鬼呀!”辨才見此人一副飄逸瀟灑之態,便開玩笑地說:“雖不是鬼,亦不像人!”此人脫口應道:“如此便是佛了!”言畢大笑舉步下山。辨才見此人談吐不凡,便問道:“施主從何而來?”此人對曰:“我乃應試舉子,昨夜月光皎潔,在山下旅店對月飲酒,苦無知音,店主說山上師父佛法上乘,且書畫尤佳,便上山拜訪,誰知醉臥山門,有失體統,無顏麵佛。”辨才對這書生很是欣賞,便邀他入寺小住讀書候試,雙方談學論禪,十分投緣。
一天扮作趕考書生的蕭翼喝的爛醉如泥,他突然從囊中取出一軸《蘭亭序》摹本,對辨才和尚說到:“這是王羲之真跡,萬金難買,你我是莫逆之交,才拿出來讓你一飽眼福。”為人忠厚的辨才不知是計,對蕭翼說:“你這個不是真跡,真跡在我的閣樓上藏著呢!”蕭翼裝作沒有聽到,昏昏睡去。辨才和尚也知道失言了,趕緊住嘴。蕭翼一直“醉而不醒”,似未聽見。第二天辨才見蕭翼遲遲未來吃飯,前去催請,發現蕭翼已不辭而別,隻見桌上放著一張感謝饋贈的紙條和許多銀兩。
太宗皇帝得到《蘭亭序》後非常高興。因為蕭翼智取《蘭亭序》有功,太宗皇帝提升他為員外郎,加五品,並賞賜給他銀瓶、金縷瓶、瑪瑙碗各一隻和珍珠等。又賜給他宮內禦馬兩匹,並配有用珠寶裝飾的鞍轡,宅院與莊園各一座。唐太宗初時還生氣辨才大師將《蘭亭序》秘藏起來不奉獻給他這位當朝天子,稍稍平息一會後又考慮到辨才年事已高,不忍心再加刑在他身上,又過了幾個月,太宗皇帝又賜給辨才大師錦帛等物三千段,穀三千石,下敕書讓越州都督府衙代為支付。辨才大師得到這些賞賜後,不敢將它們歸為己有。將這此賜物兌換成錢,用這些錢造了一座三層寶塔。塔造得特別精麗,直到現在還在。他本人因為受刺激身患重病,不能吃硬飯,隻能喝粥,過了一年多就去世了。得到《蘭亭序》後,太宗皇帝命令侍奉在宮內的拓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真等四人,各拓數本,賞賜給皇太子及諸位王子和近臣。
蘭亭序下落之迷(1)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字逸少,琅琊(今山東臨沂)人。出身貴族,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但是他的官位遠不及他的書法名氣大。他自幼愛好書法,苦心研練,博採漢魏諸家之精華,集其大成,超脫魏國書法家鍾繇真書的境界,另闢新徑,使真書完全擺脫隸書遺蹟,成為獨立的新體。他兼善隸、草、真、行,“字勢雄強,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有“右軍書在而魏晉之風盡”的稱譽,被尊為“書聖”。
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一日,王羲之和當時的名士謝安、孫統、孫綽、支遁等41人,宴聚於紹興市郊會稽山陰的蘭亭溪畔,26人賦詩41首,並聚詩成集,王羲之於酒酣之際趁興用鼠須筆在蠶繭紙上為詩集寫了一篇序,是為《蘭亭序》。王羲之在這篇序中記下了詩宴盛況和觀感,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如其中的20個“之”字,竟無一雷同,成為書法史上的一絕。以後他多次重寫,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成為中國書法史上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
然而就是這件千古傑作,卻給世世代代的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遺憾。直到如今,《蘭亭序》的下落仍然是一個謎。
比較公認的說法是:《蘭亭序》藏於陝西昭陵唐太宗的棺材裏。
唐太宗李世民生前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開創了盛唐的“貞觀之治”。太宗喜愛書法文字,尤其喜愛王羲之的筆墨,吩咐下人在天下廣為搜尋。每每得一真跡,便視若珍寶,餘興來時摹揣度,體會其筆法興意,領略其天然韻味之後,便珍藏身旁,唯恐失卻。不僅如此,他還倡導王羲之的書風。他親自為《晉書》撰《王羲之傳》,搜集、臨摹王羲之的真跡。太宗晚年,喜好王羲之更甚。雖然收藏王羲之墨跡不少,其中也有《蘭亭序》,但始終沒有找到王羲之的《蘭亭序》的真本。一國君主,卻不能得到前朝的稀世之珍品,太宗每一想到此,便顯得悶悶不樂。
監察禦史蕭翼出京調查,打聽到《蘭亭序》傳到王羲之第七代孫智永禪師處,智永臨終把它傳給了他的弟子辨才和尚。於是蕭翼作了精心設計和準備,更名改姓,扮成趕考的舉子出發南下,企圖將《蘭亭序》弄到手。
一天清晨,辨才和尚打開了永興寺門,邁出的腳踩到一個軟軟的東西上,低頭一看,原來地下躺了一人,散發出一股酒氣。辨才自語:“原來是個醉鬼!”誰知此人翻身坐起答道:“醉雖醉了,未必就是鬼呀!”辨才見此人一副飄逸瀟灑之態,便開玩笑地說:“雖不是鬼,亦不像人!”此人脫口應道:“如此便是佛了!”言畢大笑舉步下山。辨才見此人談吐不凡,便問道:“施主從何而來?”此人對曰:“我乃應試舉子,昨夜月光皎潔,在山下旅店對月飲酒,苦無知音,店主說山上師父佛法上乘,且書畫尤佳,便上山拜訪,誰知醉臥山門,有失體統,無顏麵佛。”辨才對這書生很是欣賞,便邀他入寺小住讀書候試,雙方談學論禪,十分投緣。
一天扮作趕考書生的蕭翼喝的爛醉如泥,他突然從囊中取出一軸《蘭亭序》摹本,對辨才和尚說到:“這是王羲之真跡,萬金難買,你我是莫逆之交,才拿出來讓你一飽眼福。”為人忠厚的辨才不知是計,對蕭翼說:“你這個不是真跡,真跡在我的閣樓上藏著呢!”蕭翼裝作沒有聽到,昏昏睡去。辨才和尚也知道失言了,趕緊住嘴。蕭翼一直“醉而不醒”,似未聽見。第二天辨才見蕭翼遲遲未來吃飯,前去催請,發現蕭翼已不辭而別,隻見桌上放著一張感謝饋贈的紙條和許多銀兩。
太宗皇帝得到《蘭亭序》後非常高興。因為蕭翼智取《蘭亭序》有功,太宗皇帝提升他為員外郎,加五品,並賞賜給他銀瓶、金縷瓶、瑪瑙碗各一隻和珍珠等。又賜給他宮內禦馬兩匹,並配有用珠寶裝飾的鞍轡,宅院與莊園各一座。唐太宗初時還生氣辨才大師將《蘭亭序》秘藏起來不奉獻給他這位當朝天子,稍稍平息一會後又考慮到辨才年事已高,不忍心再加刑在他身上,又過了幾個月,太宗皇帝又賜給辨才大師錦帛等物三千段,穀三千石,下敕書讓越州都督府衙代為支付。辨才大師得到這些賞賜後,不敢將它們歸為己有。將這此賜物兌換成錢,用這些錢造了一座三層寶塔。塔造得特別精麗,直到現在還在。他本人因為受刺激身患重病,不能吃硬飯,隻能喝粥,過了一年多就去世了。得到《蘭亭序》後,太宗皇帝命令侍奉在宮內的拓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真等四人,各拓數本,賞賜給皇太子及諸位王子和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