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頁
二戰將帥傳-桀驁不馴:麥克阿瑟 作者:傅雁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時,華盛頓的決策者們對在朝美軍的命運、韓戰的前途及日本的安全愈發擔心了。有情報說,中朝軍隊正在三八線以北集結,很可能在元旦前後南下。如果第8集團軍頂不住中朝軍隊的南下,很可能有遭到覆滅的危險,那樣的話,不但朝鮮保不住,而且連用以保衛日本的力量也都沒有了。因此,至關重要的是不能讓第8集團軍在朝鮮被殲滅,不得已時必須把它完整地撤出來:日本第一、朝鮮第二。據此,參謀長聯席會議於12月29日電告麥克阿瑟:中國軍隊有能力將"聯合國軍"趕出朝鮮,但為阻止他們發揮這種能力而向該地區增兵,又將危及美國在其他方麵包括對日本的安全所承擔的義務。另外,當此全麵戰爭的威脅不斷增長之際,我們也不應將現有的剩餘部隊派往朝鮮同中共作戰,因為那裏不是打大規模戰爭的地方。在首先考慮部隊的安全和日本麵臨的威脅不斷加大的情況下,除依託梯次陣地進行防禦,盡量殺傷敵人外,還要提前確定一個可以井然有序地撤離朝鮮的適當時機,以使第8集團軍能夠擔負起保衛日本這一主要任務。
麥克阿瑟接到這份電報後,感到極為沮喪和悲傷,認為華盛頓已喪失了在朝鮮"取勝的意誌",杜魯門原來的那種堅定決心"現在幾乎已退化為失敗主義了"。要他撤軍,那等於是宣告了他那神話般的尊嚴在他所瞧不起的中國人麵前徹底摧毀了。他要挽回麵子,絕不承認失敗。他要徹底擊敗曾愚弄了他的中國軍隊,甚至不惜打到中國去,打到蘇聯去,打世界大戰,打核戰爭。30日深夜,他擬定了一份冗長的回電,敦促華盛頓採取他一再主張的以下行動:1.對中國沿海進行封鎖;2.以海軍炮擊和空軍轟炸,摧毀中國進行戰爭的工業潛力;3.以台灣國民黨軍隊增援朝鮮;4.以國民黨軍隊對中國大陸的薄弱地區進行牽製性進攻行動。他說,隻有採取上述報復措施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出路,才能避免大難臨頭。同時,他認為這些措施不會擴大戰爭,不會使形勢更進一步惡化。他還告訴參謀長聯席會議,他反對撤出朝鮮,因為那將給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造成極為不好的影響,而且將使中國把軍隊轉用到比朝鮮更重要的其他地區。華盛頓方麵對麥克阿瑟的四點建議還未來得及答覆,中朝軍隊即發動了新年攻勢。
上一頁
第二十四章 自食苦果
自以為是頻發難,目空一切招人嫌;
兩枚炸彈投華府,壞了和談又丟官。
話說1951年元旦前夜,三八線上炮聲隆隆,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全線發起進攻,迅速突破"聯合國軍"防線。被部署在第一線的南韓軍一觸即潰,奪路而逃。李奇微坐著他的吉普車在前線跑來跑去,試圖阻擋住滾滾後退的洪流,但毫無成效,被迫於1月3日下令全線向漢江南岸撤退。中朝軍隊立即轉入追擊,於4日進占漢城,5日渡過漢江,8日占領仁川,並推進至北緯37度線附近地區,殲敵1.9萬餘人,勝利結束了第三次戰役。
中朝軍隊的新年攻勢再次引起華盛頓一片恐慌。但隨著戰線的穩定,李奇微發回了令人鼓舞的消息,說他能頂住任何新的進攻,這對日益心寒的決策者們來說不治子治啻是一股"冬天裏的暖風",堅定了他們不必擴大戰爭也能堅持下去的信心。1月9日,作為對麥克阿瑟12月30日擴大戰爭的四點建議的回答,參謀長聯席會議致電麥克阿瑟,稱已經考慮並將繼續考慮他的建議,但明確指出:封鎖中國沿海,"必須等到我們在朝鮮的陣地得到穩固或從朝鮮撤出以後",而且還要事先徵得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英國的同意;炮擊和空襲中國大陸,必須在中國軍隊進攻朝鮮以外的美國軍隊時才能決定是否實施;動用台灣國民黨軍隊增援,不可能對朝鮮的局勢起決定性作用。因此,他們要他繼續執行12月29日確定的方針,重申:"在首先考慮你的部隊安全和保衛日本的基本任務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殺傷在朝鮮的敵軍,當你判明必須撤退才能避免人員和物資的重大損失時,就可從朝鮮撤至日本。"當時,參謀長聯席會議的確考慮了麥克阿瑟的建議,並擬定了一項應付局勢進一步惡化的措施方案,其中包括向日本派出兩個師;加強對中國的經濟封鎖;準備對中國立即進行海上封鎖;解除對中國進行"空中偵察"的限製;鼓動並支援蔣介石反攻大陸;向台灣派軍事代表團及向在大陸的國民黨殘餘武裝提供一切可能的秘密援助等。這項方案於1月12日在參謀長聯席會議上獲得批準,並提交國家安全會議討論通過。
惠特尼寫道,麥克阿瑟把參謀長聯席會議1月9日的電報看作是一個"圈套":讓他來掌握"重大損失"的確實含義以作出是否撤軍的決定,這實際上是把責任推到他的頭上,而華盛頓方麵就可像懦夫一樣避免作出這個令人討厭的肯定會遭來非議的決定。因此,他馬上回電要求澄清這樣的事實,即他的部隊按目前的實力不足以完成既防守朝鮮而又同時保衛日本的任務;以現有的部隊來守住陣地隻能維持有限的一段時間,而要完成這個任務就不可能沒有損失,這種損失是否"重大",則要看人們賦予它以什麽樣的標準。進而,他又要求華盛頓明確這樣一個問題,即美國的現行政策在朝鮮的軍事目標到底是什麽?是無限期地打下去直至最後勝利,還是隻堅持一定的時間,或是為了避免損失而盡早撤走?要決定堅持下去就須明確提出來,而且隻有採納他的四點建議才能堅持並最終取勝。要決定撤走也須明確定下來,而不必在遭受無謂的損失後才撤。這不是一個戰術問題,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也不是一個需要視損失情況或敵方的行動來做決定的事情,而是涉及到對國內和國際都會帶來決定性影響的大政方針問題。他警告說,這個問題定不下來,政策含糊不清,他這個總司令就無所適從,無法在戰場上定下到底該採取什麽行動的重大決心。另外,讓官兵們"以生命去換取時間",也必須明確向他們說明其政治意義,使他們充分理解其行動的目的,否則,他們是不會心甘情願地去冒險衝鋒陷陣的,其低落的士氣將嚴重影響戰鬥力和戰場效果。
麥克阿瑟接到這份電報後,感到極為沮喪和悲傷,認為華盛頓已喪失了在朝鮮"取勝的意誌",杜魯門原來的那種堅定決心"現在幾乎已退化為失敗主義了"。要他撤軍,那等於是宣告了他那神話般的尊嚴在他所瞧不起的中國人麵前徹底摧毀了。他要挽回麵子,絕不承認失敗。他要徹底擊敗曾愚弄了他的中國軍隊,甚至不惜打到中國去,打到蘇聯去,打世界大戰,打核戰爭。30日深夜,他擬定了一份冗長的回電,敦促華盛頓採取他一再主張的以下行動:1.對中國沿海進行封鎖;2.以海軍炮擊和空軍轟炸,摧毀中國進行戰爭的工業潛力;3.以台灣國民黨軍隊增援朝鮮;4.以國民黨軍隊對中國大陸的薄弱地區進行牽製性進攻行動。他說,隻有採取上述報復措施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出路,才能避免大難臨頭。同時,他認為這些措施不會擴大戰爭,不會使形勢更進一步惡化。他還告訴參謀長聯席會議,他反對撤出朝鮮,因為那將給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造成極為不好的影響,而且將使中國把軍隊轉用到比朝鮮更重要的其他地區。華盛頓方麵對麥克阿瑟的四點建議還未來得及答覆,中朝軍隊即發動了新年攻勢。
上一頁
第二十四章 自食苦果
自以為是頻發難,目空一切招人嫌;
兩枚炸彈投華府,壞了和談又丟官。
話說1951年元旦前夜,三八線上炮聲隆隆,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全線發起進攻,迅速突破"聯合國軍"防線。被部署在第一線的南韓軍一觸即潰,奪路而逃。李奇微坐著他的吉普車在前線跑來跑去,試圖阻擋住滾滾後退的洪流,但毫無成效,被迫於1月3日下令全線向漢江南岸撤退。中朝軍隊立即轉入追擊,於4日進占漢城,5日渡過漢江,8日占領仁川,並推進至北緯37度線附近地區,殲敵1.9萬餘人,勝利結束了第三次戰役。
中朝軍隊的新年攻勢再次引起華盛頓一片恐慌。但隨著戰線的穩定,李奇微發回了令人鼓舞的消息,說他能頂住任何新的進攻,這對日益心寒的決策者們來說不治子治啻是一股"冬天裏的暖風",堅定了他們不必擴大戰爭也能堅持下去的信心。1月9日,作為對麥克阿瑟12月30日擴大戰爭的四點建議的回答,參謀長聯席會議致電麥克阿瑟,稱已經考慮並將繼續考慮他的建議,但明確指出:封鎖中國沿海,"必須等到我們在朝鮮的陣地得到穩固或從朝鮮撤出以後",而且還要事先徵得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英國的同意;炮擊和空襲中國大陸,必須在中國軍隊進攻朝鮮以外的美國軍隊時才能決定是否實施;動用台灣國民黨軍隊增援,不可能對朝鮮的局勢起決定性作用。因此,他們要他繼續執行12月29日確定的方針,重申:"在首先考慮你的部隊安全和保衛日本的基本任務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殺傷在朝鮮的敵軍,當你判明必須撤退才能避免人員和物資的重大損失時,就可從朝鮮撤至日本。"當時,參謀長聯席會議的確考慮了麥克阿瑟的建議,並擬定了一項應付局勢進一步惡化的措施方案,其中包括向日本派出兩個師;加強對中國的經濟封鎖;準備對中國立即進行海上封鎖;解除對中國進行"空中偵察"的限製;鼓動並支援蔣介石反攻大陸;向台灣派軍事代表團及向在大陸的國民黨殘餘武裝提供一切可能的秘密援助等。這項方案於1月12日在參謀長聯席會議上獲得批準,並提交國家安全會議討論通過。
惠特尼寫道,麥克阿瑟把參謀長聯席會議1月9日的電報看作是一個"圈套":讓他來掌握"重大損失"的確實含義以作出是否撤軍的決定,這實際上是把責任推到他的頭上,而華盛頓方麵就可像懦夫一樣避免作出這個令人討厭的肯定會遭來非議的決定。因此,他馬上回電要求澄清這樣的事實,即他的部隊按目前的實力不足以完成既防守朝鮮而又同時保衛日本的任務;以現有的部隊來守住陣地隻能維持有限的一段時間,而要完成這個任務就不可能沒有損失,這種損失是否"重大",則要看人們賦予它以什麽樣的標準。進而,他又要求華盛頓明確這樣一個問題,即美國的現行政策在朝鮮的軍事目標到底是什麽?是無限期地打下去直至最後勝利,還是隻堅持一定的時間,或是為了避免損失而盡早撤走?要決定堅持下去就須明確提出來,而且隻有採納他的四點建議才能堅持並最終取勝。要決定撤走也須明確定下來,而不必在遭受無謂的損失後才撤。這不是一個戰術問題,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也不是一個需要視損失情況或敵方的行動來做決定的事情,而是涉及到對國內和國際都會帶來決定性影響的大政方針問題。他警告說,這個問題定不下來,政策含糊不清,他這個總司令就無所適從,無法在戰場上定下到底該採取什麽行動的重大決心。另外,讓官兵們"以生命去換取時間",也必須明確向他們說明其政治意義,使他們充分理解其行動的目的,否則,他們是不會心甘情願地去冒險衝鋒陷陣的,其低落的士氣將嚴重影響戰鬥力和戰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