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萬屍具運往當陽弔奠火祭,殘敵鼠竄而逃,戰馬無辜犧牲於戰場者三千餘 匹,至謂目的已達,撤退原防之荒謬論調,是其一貫伎倆,徒以掩飾其暴師
輕動之罪惡,欲以安慰其國人而已。”2
日軍自鄂西會戰挫敗後,蟄伏半年,至 1943 年 11 月,為截斷國民黨川、 鄂、湘間連絡,打破國民黨反攻準備,企圖占領湘西北門戶之常德,以掌握
洞庭湖全部資源,糾集十萬兵力,從 11 月 2 日開始,以第一一六師團全部進 犯常德,第三師團趨桃源、第六十八師團趨德山、第四十師團擾漢壽,以為
策應。日軍連陷南縣、公安、淞滋,進至煖水街、王家廠一帶,遭國民黨軍 隊猛烈抵抗,日軍不得逞,乃復轉鋒南向,陷石門、渣縣逞趨桃源,其左翼
則由安鄉攻占漢壽,圍攻常德,與國民黨餘萬程師激戰十多天,第九戰區抽 調四個軍赴授,12 月 8 日收復常德,同時第六戰區各部隊也轉取攻勢,先後
收復南縣、安鄉、澧縣、淞滋、公安等地,至 12 月底,恢復戰前態勢。在這 一仗中,國民黨三位師長陣亡,可見戰鬥之激烈。
1944 年春,日軍為了打通平漢路,貫通華北、華中各戰場1,由岡村寧 次親自指揮,糾集十三萬兵力,對豫中進犯。4 月 17 日、19 日,集結在新鄉、
開封一帶的十幾萬日軍,分由中牟邙山頭渡犯,與湯恩伯所部的十七萬人激 戰。岡村寧次回憶說:
“這次我軍特別掌握著坦克車師團,最初將其隱藏起來,待湯恩伯照例 調集主力向其被突破的一點發動反攻時,我軍以坦克兵團,從另一麵插入敵
陣,敵軍大亂,我作戰成功。”2日軍連犯鄭縣、密縣、新鄭、鄢陵等地。豫 北日軍於 18 日攻陷邙山頭,向鄭縣、廣武、汜水、榮陽進犯,其後略事集結,
一路即由許昌、郾城沿平漢路南下,猛攻襄城、陝縣,逕趨葉縣、魯山;另 一路由鞏縣西竄,圍攻洛陽。5 月初,晉南日軍由垣曲渡河南犯澠池,與西
犯的日軍會合,繼續西迸,直撲閔鄉、盧氏。國民黨第八戰區和第五戰區各 部隊協力反攻,先後收復魯山、嵩縣、遂平、確山、靈寶等地,但反攻洛陽 計劃未能實施。
1944 年春月。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在滇緬邊境及緬甸北部進行了反攻, 全殲日軍兩個師團,重創日軍兩個師。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是 1942 年 1 月,
協同英軍作戰,挫日軍於同古,擊敗日軍於仁安羌,解英軍之危,博得盟國 好評。蔣介石於 3 月 1 日和 4 月 5
日兩次從重慶飛往緬甸臘戍視察緬甸戰區, 建議緬甸境內的軍令必須統一,應由史迪威指揮。5 月 8 已史迪威決定中國
2 何應欽:《對五屆十一中全會軍事報告》。
1 岡村寧次在回憶錄中說:“打通京漢鐵路,恢復北京——漢口之間的鐵路交通是這次作戰的重要目的之 一,”
2 (日〕稻葉正夫:《岡村寧次回憶錄》第 328 頁。
軍隊轉入印度。“中國軍隊退人印度時,穿越野人山,向印度東境的雷多轉 進,沿途給養不繼,所受饑渴艱苦不是筆墨所能描述的”1。8 月 3 日,中國
軍隊到了雷多,與英、美盟軍一道倉卒應戰,損失重大。日軍繼侵臘戍,陷 龍陵、騰衡,中國對外交通要道滇緬公路被切斷,日軍迫近我國雲南邊境。
此後,中國遠征軍分成為二部分,一部在印度,為中國駐印軍,由史迪威任 總指揮,羅卓英為副總指揮(後由鄭洞國接任),下轄新一軍、新三十軍、
新三十八師、第五十師、新六軍、新二十二師,新十四師等;另一部在中國 國內,由陳誠任遠征軍司令長官,後衛立煌繼任,黃琪翔為副司令長官,下
轄第十一集團軍、第二十集團軍和直屬部隊。到 1944 年春,國民黨為了打通 中印公路起見,以駐印軍指揮官鄭洞國率新一軍、新六軍開始反攻緬北,得
到盟軍空軍及工兵之協力,越崇山峻嶺,進擊新平洋,與日軍戰於太白家。3 月 5 日,攻克孟關,次第克復孟拱、密支那。同時,遠征軍司令長官衛立煌
指揮的五個軍,強渡怒江,發動滇西攻勢策應駐印軍之作戰,迭克日軍堅固 據點龍陵、騰衡,直搗畹町。當時美國聯絡參謀組組長吳德評論說:“中國
軍隊耐受困苦的精神和作戰的勇敢,都是世界上少有的。”到了 1945 年 1 月 27 日,滇西國民黨軍隊與駐印軍會師芒友,完全打通了中印公路。此後,
協同盟軍收復緬北。
1944 年夏,日軍為了開拓大陸交通線,俾與南洋連絡,以鎮壓國內厭戰 情緒及牽製國民黨軍隊協同盟軍對滇西緬北的反攻,於 5 月間糾集十七萬兵
力,分三路對長沙行第四次進犯。左翼於 29 日突破通城國民黨守軍陣地,分 趨渣津平江;中路攻陷國民黨新牆河陣地,趨向汨羅江北岸;右翼循洞庭南
趨源江縣、益陽縣地麵,展開廣正麵的南侵犯。國民黨的三個軍分頭堵截日 軍予日軍以極大消耗。19 日,長沙被日軍攻陷。於是第九戰區決定在衡陽地
區;乘敵疲憊,再行決戰。在衡陽外圍,國民黨軍隊同日軍進行多次激戰。 在衡陽城裏,國民黨守軍萬餘人在外有援軍不能接濟,內乏糧彈的情況下,
輕動之罪惡,欲以安慰其國人而已。”2
日軍自鄂西會戰挫敗後,蟄伏半年,至 1943 年 11 月,為截斷國民黨川、 鄂、湘間連絡,打破國民黨反攻準備,企圖占領湘西北門戶之常德,以掌握
洞庭湖全部資源,糾集十萬兵力,從 11 月 2 日開始,以第一一六師團全部進 犯常德,第三師團趨桃源、第六十八師團趨德山、第四十師團擾漢壽,以為
策應。日軍連陷南縣、公安、淞滋,進至煖水街、王家廠一帶,遭國民黨軍 隊猛烈抵抗,日軍不得逞,乃復轉鋒南向,陷石門、渣縣逞趨桃源,其左翼
則由安鄉攻占漢壽,圍攻常德,與國民黨餘萬程師激戰十多天,第九戰區抽 調四個軍赴授,12 月 8 日收復常德,同時第六戰區各部隊也轉取攻勢,先後
收復南縣、安鄉、澧縣、淞滋、公安等地,至 12 月底,恢復戰前態勢。在這 一仗中,國民黨三位師長陣亡,可見戰鬥之激烈。
1944 年春,日軍為了打通平漢路,貫通華北、華中各戰場1,由岡村寧 次親自指揮,糾集十三萬兵力,對豫中進犯。4 月 17 日、19 日,集結在新鄉、
開封一帶的十幾萬日軍,分由中牟邙山頭渡犯,與湯恩伯所部的十七萬人激 戰。岡村寧次回憶說:
“這次我軍特別掌握著坦克車師團,最初將其隱藏起來,待湯恩伯照例 調集主力向其被突破的一點發動反攻時,我軍以坦克兵團,從另一麵插入敵
陣,敵軍大亂,我作戰成功。”2日軍連犯鄭縣、密縣、新鄭、鄢陵等地。豫 北日軍於 18 日攻陷邙山頭,向鄭縣、廣武、汜水、榮陽進犯,其後略事集結,
一路即由許昌、郾城沿平漢路南下,猛攻襄城、陝縣,逕趨葉縣、魯山;另 一路由鞏縣西竄,圍攻洛陽。5 月初,晉南日軍由垣曲渡河南犯澠池,與西
犯的日軍會合,繼續西迸,直撲閔鄉、盧氏。國民黨第八戰區和第五戰區各 部隊協力反攻,先後收復魯山、嵩縣、遂平、確山、靈寶等地,但反攻洛陽 計劃未能實施。
1944 年春月。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在滇緬邊境及緬甸北部進行了反攻, 全殲日軍兩個師團,重創日軍兩個師。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是 1942 年 1 月,
協同英軍作戰,挫日軍於同古,擊敗日軍於仁安羌,解英軍之危,博得盟國 好評。蔣介石於 3 月 1 日和 4 月 5
日兩次從重慶飛往緬甸臘戍視察緬甸戰區, 建議緬甸境內的軍令必須統一,應由史迪威指揮。5 月 8 已史迪威決定中國
2 何應欽:《對五屆十一中全會軍事報告》。
1 岡村寧次在回憶錄中說:“打通京漢鐵路,恢復北京——漢口之間的鐵路交通是這次作戰的重要目的之 一,”
2 (日〕稻葉正夫:《岡村寧次回憶錄》第 328 頁。
軍隊轉入印度。“中國軍隊退人印度時,穿越野人山,向印度東境的雷多轉 進,沿途給養不繼,所受饑渴艱苦不是筆墨所能描述的”1。8 月 3 日,中國
軍隊到了雷多,與英、美盟軍一道倉卒應戰,損失重大。日軍繼侵臘戍,陷 龍陵、騰衡,中國對外交通要道滇緬公路被切斷,日軍迫近我國雲南邊境。
此後,中國遠征軍分成為二部分,一部在印度,為中國駐印軍,由史迪威任 總指揮,羅卓英為副總指揮(後由鄭洞國接任),下轄新一軍、新三十軍、
新三十八師、第五十師、新六軍、新二十二師,新十四師等;另一部在中國 國內,由陳誠任遠征軍司令長官,後衛立煌繼任,黃琪翔為副司令長官,下
轄第十一集團軍、第二十集團軍和直屬部隊。到 1944 年春,國民黨為了打通 中印公路起見,以駐印軍指揮官鄭洞國率新一軍、新六軍開始反攻緬北,得
到盟軍空軍及工兵之協力,越崇山峻嶺,進擊新平洋,與日軍戰於太白家。3 月 5 日,攻克孟關,次第克復孟拱、密支那。同時,遠征軍司令長官衛立煌
指揮的五個軍,強渡怒江,發動滇西攻勢策應駐印軍之作戰,迭克日軍堅固 據點龍陵、騰衡,直搗畹町。當時美國聯絡參謀組組長吳德評論說:“中國
軍隊耐受困苦的精神和作戰的勇敢,都是世界上少有的。”到了 1945 年 1 月 27 日,滇西國民黨軍隊與駐印軍會師芒友,完全打通了中印公路。此後,
協同盟軍收復緬北。
1944 年夏,日軍為了開拓大陸交通線,俾與南洋連絡,以鎮壓國內厭戰 情緒及牽製國民黨軍隊協同盟軍對滇西緬北的反攻,於 5 月間糾集十七萬兵
力,分三路對長沙行第四次進犯。左翼於 29 日突破通城國民黨守軍陣地,分 趨渣津平江;中路攻陷國民黨新牆河陣地,趨向汨羅江北岸;右翼循洞庭南
趨源江縣、益陽縣地麵,展開廣正麵的南侵犯。國民黨的三個軍分頭堵截日 軍予日軍以極大消耗。19 日,長沙被日軍攻陷。於是第九戰區決定在衡陽地
區;乘敵疲憊,再行決戰。在衡陽外圍,國民黨軍隊同日軍進行多次激戰。 在衡陽城裏,國民黨守軍萬餘人在外有援軍不能接濟,內乏糧彈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