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1 月 14 日,美軍參謀總長馬歇爾推薦史迪威擔任 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1 月 29 日,美國陸軍部發表史迪威的任命。2 月
11 月,史迪威飛往印度轉來中國,3 月 3 日在緬甸臘戌見了蔣介石(當時蔣介 石正在印度訪問,後又飛往緬甸臘戍視察),5 日史迪威同蔣介石一道到了
重慶。自從蔣介石擔任了中國戰區的最高統帥後,從組織上說,中國的抗戰 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力地配合英、美軍隊的作戰。
1941 年底,日本為牽製國民黨軍隊策應盟軍在廣州香港方麵的作戰,並 企圖打通粵漢鐵路解除太平洋西岸陸空威脅,糾集三個半師團七萬多人圍攻
長沙。蔣介石在 12 月 19 日明確指出,“敵在湖北集中兵力,此為其牽製我 授港作用必然之舉也。”12 月 24
日,日軍分八路渡新牆河,南犯來勢兇猛。
26 日,蔣介石認為:“敵軍在湖北進攻,應加注意,彼此後若要保守南洋各 地,則打通粵漢路為其戰略所必取之舉也。”31 日,日軍各路先頭部隊到達
撈刀河、瀏陽河中間地區,並以其左翼的第四十師團向瀏陽河畔金潭渡仙人 市各地推進,其第六、第三師團向右旋迴對長沙外闔攻擊。當時蔣介石有信
心地認為:“敵寇在湘北發動攻勢,且月杪已逼近長沙,如能照餘在南嶽指 示者切實遵行,則此次或可予敵以大打擊也。”1942 年 1 月 1 日起,日軍向
長沙猛撲,國民黨守城部隊按預定計劃始終沉著應戰,同時嶽麓山炮兵適時 以火力支援,予日軍以重創,鏖戰四天,陣地屹然不動。此時日軍攻勢頓挫,
國民黨軍隊以十個軍的兵力,由四麵八方,實行總反攻。日軍以死傷慘重, 後路繼絕,士氣頹喪無力掙紮,乃於 4 日晚突圍北竄。日軍急調的鄂南援軍
工遭國民黨軍隊阻擊而幾全部殲滅。13 日,日軍殘部由長樂街、新開市各處 渡過汩羅江。至 15 日晚,新塘河以南日軍殘部即告肅清,恢復戰前態勢,是
役打死日軍五萬六千九百多人。這一次會戰是中國軍隊在日軍突襲珍珠港後 在中國戰場上的第一次攻勢,也是同盟國在太平洋戰爭初期一連串失敗中首
開勝利的記錄。當時英國的《泰晤士報》發表評論說:“十二月七日以來, 同盟軍唯一決定性之勝利係華軍之長沙大捷。”倫敦《每日電訊報》也說:
“際此遠東陰霧密布中,惟長沙上空之雲彩確見光輝奪目。”蔣介石也十分 得意地說:“此次長沙勝利,實為七七以來最確實而得意之作。”
1942 年 4 月,日本東京、橫濱、名古屋等處遭盟軍空軍轟炸後,民心惶 恐,社會騷動,益覺戰爭前途之危殆。日本為了安定民心,掩飾失敗,並減
輕其本上之空軍威脅,在緬甸戰事甫告結束,太平洋閃擊初獲小利後,竭力 抽調十餘萬兵力,發動浙東攻勢(日軍感到衢州空軍基地對他們是一個威 脅)。5 月
15 日,日軍分別由奉化、上虞、紹興、肖山、富陽、諸幾方麵, 同時西犯,以主力沿浙贛路附近進犯,一部沿富春江以西地區竄擾。國民黨
部隊逐次給日軍以相當打擊後向敵後轉進。6 月 3 日,日軍占領衢州,15 日 占領上饒,與贛東的日軍會合。浙贛全線陷於日軍之手。但日軍經月餘之消
耗打擊,雖貫通浙贛線,而已疲憊不堪,且國民黨軍隊隨時對浙贛線實行側 擊,收復了各要點。8 月中旬,國民黨軍隊開始反攻,腰擊浙贛線中段的日
軍,收復了上饒、貴溪,然後分東西兩路追擊,士氣大振,所向披靡,連續 收復衢州等地,溫州的日軍見其主力戰鬥大勢已去,也倉惶分股撤遲。於是,
浙境除金華、蘭溪、武義外,其餘各地均恢復戰前態勢,贛境也恢復到 5 月 前的態勢。“綜觀此次戰役敵軍以十餘萬之眾,原圖永占我東部沿海各地,
以掩飾其敗征而削弱其本土空中之威脅,卒至損兵折將敗象益彰,計劃被我 完全粉碎,且敵此次使用部隊達十餘單位之多,其東拚西湊力量枯竭之情形
可以想見,其崩潰期實已不遠。”1
1943 年 5 月,日軍企圖西叩重慶門戶,妄冀國民黨作最後之屈服以便專 對英、美作戰,糾集十一萬兵力向鄂西長沙之三峽進犯。國民黨軍隊第六戰
區孫連仲所部約十一個軍,逐次抵抗。蔣介石特頒字令於石碑要塞守備部隊
1 何應欽:《對五屆十中全會軍事報告》。
將領,固守要塞,聚殲倭寇。6 月中旬,西犯的日軍進至石碑漁洋關一線, 宜昌的日軍亦於 23 日進逼國民黨江防軍正麵側背,其誌在占重慶大門的石碑
要塞,繼續西進,鞏固其太平洋整個防禦。石碑的國民黨守軍一麵誘吸,一 麵收縮,準備合圍捕捉日軍於石碑、長陽、漁洋關之地區。日軍至漁洋關後,
即猛犯要塞,經國民黨軍隊堅強反擊,予日軍以重創。日軍攻勢頓挫,全線 崩潰。國民黨軍隊不分晝夜,從事追擊。至 6 月中旬,除藕池口一地破口軍
占據外,全部恢復原態勢。是役斃傷日軍三萬親人。“綜觀此次進犯之敵, 總兵力約達十萬之眾,其企圖未嚐不想南下常德,西卷石碑,其結果隻落得
11 月,史迪威飛往印度轉來中國,3 月 3 日在緬甸臘戌見了蔣介石(當時蔣介 石正在印度訪問,後又飛往緬甸臘戍視察),5 日史迪威同蔣介石一道到了
重慶。自從蔣介石擔任了中國戰區的最高統帥後,從組織上說,中國的抗戰 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力地配合英、美軍隊的作戰。
1941 年底,日本為牽製國民黨軍隊策應盟軍在廣州香港方麵的作戰,並 企圖打通粵漢鐵路解除太平洋西岸陸空威脅,糾集三個半師團七萬多人圍攻
長沙。蔣介石在 12 月 19 日明確指出,“敵在湖北集中兵力,此為其牽製我 授港作用必然之舉也。”12 月 24
日,日軍分八路渡新牆河,南犯來勢兇猛。
26 日,蔣介石認為:“敵軍在湖北進攻,應加注意,彼此後若要保守南洋各 地,則打通粵漢路為其戰略所必取之舉也。”31 日,日軍各路先頭部隊到達
撈刀河、瀏陽河中間地區,並以其左翼的第四十師團向瀏陽河畔金潭渡仙人 市各地推進,其第六、第三師團向右旋迴對長沙外闔攻擊。當時蔣介石有信
心地認為:“敵寇在湘北發動攻勢,且月杪已逼近長沙,如能照餘在南嶽指 示者切實遵行,則此次或可予敵以大打擊也。”1942 年 1 月 1 日起,日軍向
長沙猛撲,國民黨守城部隊按預定計劃始終沉著應戰,同時嶽麓山炮兵適時 以火力支援,予日軍以重創,鏖戰四天,陣地屹然不動。此時日軍攻勢頓挫,
國民黨軍隊以十個軍的兵力,由四麵八方,實行總反攻。日軍以死傷慘重, 後路繼絕,士氣頹喪無力掙紮,乃於 4 日晚突圍北竄。日軍急調的鄂南援軍
工遭國民黨軍隊阻擊而幾全部殲滅。13 日,日軍殘部由長樂街、新開市各處 渡過汩羅江。至 15 日晚,新塘河以南日軍殘部即告肅清,恢復戰前態勢,是
役打死日軍五萬六千九百多人。這一次會戰是中國軍隊在日軍突襲珍珠港後 在中國戰場上的第一次攻勢,也是同盟國在太平洋戰爭初期一連串失敗中首
開勝利的記錄。當時英國的《泰晤士報》發表評論說:“十二月七日以來, 同盟軍唯一決定性之勝利係華軍之長沙大捷。”倫敦《每日電訊報》也說:
“際此遠東陰霧密布中,惟長沙上空之雲彩確見光輝奪目。”蔣介石也十分 得意地說:“此次長沙勝利,實為七七以來最確實而得意之作。”
1942 年 4 月,日本東京、橫濱、名古屋等處遭盟軍空軍轟炸後,民心惶 恐,社會騷動,益覺戰爭前途之危殆。日本為了安定民心,掩飾失敗,並減
輕其本上之空軍威脅,在緬甸戰事甫告結束,太平洋閃擊初獲小利後,竭力 抽調十餘萬兵力,發動浙東攻勢(日軍感到衢州空軍基地對他們是一個威 脅)。5 月
15 日,日軍分別由奉化、上虞、紹興、肖山、富陽、諸幾方麵, 同時西犯,以主力沿浙贛路附近進犯,一部沿富春江以西地區竄擾。國民黨
部隊逐次給日軍以相當打擊後向敵後轉進。6 月 3 日,日軍占領衢州,15 日 占領上饒,與贛東的日軍會合。浙贛全線陷於日軍之手。但日軍經月餘之消
耗打擊,雖貫通浙贛線,而已疲憊不堪,且國民黨軍隊隨時對浙贛線實行側 擊,收復了各要點。8 月中旬,國民黨軍隊開始反攻,腰擊浙贛線中段的日
軍,收復了上饒、貴溪,然後分東西兩路追擊,士氣大振,所向披靡,連續 收復衢州等地,溫州的日軍見其主力戰鬥大勢已去,也倉惶分股撤遲。於是,
浙境除金華、蘭溪、武義外,其餘各地均恢復戰前態勢,贛境也恢復到 5 月 前的態勢。“綜觀此次戰役敵軍以十餘萬之眾,原圖永占我東部沿海各地,
以掩飾其敗征而削弱其本土空中之威脅,卒至損兵折將敗象益彰,計劃被我 完全粉碎,且敵此次使用部隊達十餘單位之多,其東拚西湊力量枯竭之情形
可以想見,其崩潰期實已不遠。”1
1943 年 5 月,日軍企圖西叩重慶門戶,妄冀國民黨作最後之屈服以便專 對英、美作戰,糾集十一萬兵力向鄂西長沙之三峽進犯。國民黨軍隊第六戰
區孫連仲所部約十一個軍,逐次抵抗。蔣介石特頒字令於石碑要塞守備部隊
1 何應欽:《對五屆十中全會軍事報告》。
將領,固守要塞,聚殲倭寇。6 月中旬,西犯的日軍進至石碑漁洋關一線, 宜昌的日軍亦於 23 日進逼國民黨江防軍正麵側背,其誌在占重慶大門的石碑
要塞,繼續西進,鞏固其太平洋整個防禦。石碑的國民黨守軍一麵誘吸,一 麵收縮,準備合圍捕捉日軍於石碑、長陽、漁洋關之地區。日軍至漁洋關後,
即猛犯要塞,經國民黨軍隊堅強反擊,予日軍以重創。日軍攻勢頓挫,全線 崩潰。國民黨軍隊不分晝夜,從事追擊。至 6 月中旬,除藕池口一地破口軍
占據外,全部恢復原態勢。是役斃傷日軍三萬親人。“綜觀此次進犯之敵, 總兵力約達十萬之眾,其企圖未嚐不想南下常德,西卷石碑,其結果隻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