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貪覓榮華,經營圖富貴。


    心未片時歇,奔突如煙氣。


    家眷實團圓,一呼百諾至。


    不過七十年,冰消瓦解置。


    死了萬事休,誰人承後嗣。


    水浸泥彈丸,方知無意智。


    (《多少》八十五)


    貪人好聚財,恰如梟愛子。


    子大而食母,財多還害己。


    散之即福生,聚之即禍起。


    無財亦無禍,鼓翼青雲裏。


    (《貪人》八十六)


    常聞國大臣,朱紫簪纓祿。


    富貴百千般,貪榮不知辱。


    奴馬滿宅舍,金銀盈帑屋。


    癡福暫時扶,埋頭作地獄。


    忽死萬事休,男女當頭哭。


    不知有禍殃,前路何疾速。


    家破冷颼颼,食無一粒粟。


    凍餓苦淒淒,良由不覺觸。


    (《常聞》二四二)


    世人總是執迷於名利,貪圖榮華富貴,可是,人生不過短短幾十年,到頭來隻不過一場空,可惜世人不能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再比如殺生,佛教強調以慈悲為懷,殺生乃佛教基本戒律,所謂戒也就是對於佛弟子日常生活的種種規定,防止身心錯誤的發生,佛教戒律名目非常多。戒殺生是其中最為基本的,然而世人卻因貪圖美味,為滿足口腹之慾,往往殺害生靈:


    我見東家女,年可有十八。


    西舍競來問,願姻夫妻活。


    烹羊煮眾命,聚頭作淫殺。


    含笑樂嗬嗬,啼哭受殃決。


    (《我見》五十六)


    豬吃死人肉,人吃死豬腸。


    豬不嫌人臭,人返道豬香。


    豬死拋水內,人死掘土藏。


    彼此莫相啖,蓮花生沸湯。


    (《豬吃》七十)


    有漢姓傲慢,名貪字不廉。


    一身無所解,百事被他嫌。


    死惡黃連苦生憐白蜜甜。


    吃魚猶未止,食肉更無厭。


    (《有漢》七十六)


    嗊嗊買魚肉,擔歸餵妻子。


    何須殺他命,將來活汝己。


    此非天堂緣,純是地獄滓。


    徐六語破堆,始知沒道理。


    (《嗊嗊》九十五)


    個是誰家子,為人大被憎。


    癡心常憤憤,肉眼醉瞢瞢。


    見佛不禮佛逢僧不施僧。


    唯知打大臠,除此百無能。


    (《個是》一八三)


    買肉血聒聒,買魚跳鱍鱍。


    君身招罪累,妻子成快活。


    才死渠便嫁他人誰敢遏。


    一朝如破床,兩個當頭脫。


    (《買肉》一八六)


    憐底眾生病,餐嚐略不厭。


    蒸豚搵蒜醬,炙鴨點椒鹽。


    去骨鮮魚膾,兼皮熟肉臉。


    不知他命苦,隻取自家甜。


    (《憐底》二○七)


    無衣自訪覓,莫共狐謀裘。


    無食自採取,莫共羊謀羞。


    借皮兼借肉,懷嘆復懷愁。


    皆緣義所失,衣食常不周。


    (《無衣》二六○)


    寄語食肉漢,食時無逗留。


    今生過去種,未來今日修。


    隻取今日美不畏來生憂。


    老鼠入飯甕,雖飽難出頭。


    (《寄語》二六九)


    寒山之讀佛經並不是要出家修行,也從來沒有過這樣的念頭。對於寒山來說,佛教的基本教義對於其的影響倒是其次,或者說寒山最多隻是通過閱讀對於佛教的義理有了一些了解,這種了解也表現在了上述詩歌中,體現在了寒山對現實生活的批判之上。但更為重要的是,自從貞元十七年從鹹陽重返天台之後,寒山對於世事早已沒有了執著之意,生活之中的是是非非對於寒山來說並不是那麽重要,寒山關注的是生命的本身。對於寒山來說,讀經更多得到的是一種精神上的體驗和享受:


    盤陀石上坐,溪澗冷淒淒。


    靜玩偏嘉麗,虛岩濛霧迷。


    怡然憩歇處,日斜樹影低。


    我自觀心地,蓮花出淤泥。


    (《盤陀》二六七)


    岩前獨靜坐,圓月當天耀。


    萬象影現中,一輪本無照。


    廓然神自清,含虛洞玄妙。


    因指見其月,月是心樞要。


    (《岩前》二七九)


    今日岩前坐,坐久煙雲收。


    一道清溪冷,千尋碧嶂頭。


    白雲朝影靜,明月夜光浮。


    身上無塵垢,心中那更憂。


    (《今日》二八三)


    千雲萬水間,中有一閑士。


    白日遊青山,夜歸岩下睡。


    倏爾過春秋,寂然無塵累。


    快哉何所依,靜若秋江水


    (《千雲》二八四)


    寒山問拾得圖


    這才是寒山所要達到的一種境界,自得、悠然。我們不能否認在這個時期寒山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並沒有給寒山的生活帶來根本性的改變,實際上寒山觀念的根本性改變已經在重返天台之際完成了,就在亂墳崗的那一刻,寒山的心靈早已經實現了對現實的超越。讀經,隻是寒山的一種生活方式,聊以修身養性,這裏麵自然包含著對豐幹禪師和拾得和尚的深深的情感。有青山、有綠水,有碧岩,有白雲,還有摯友,手捧一經卷,那是一種怡然自得的情懷,更是一種脫俗的生活情致。 有此境界足矣,又何必一定要出家為僧呢?禪的那種情致與此刻寒山的生活有著極大的相融性,這也是寒山能夠接受其意境的關鍵原因所在。此刻的寒山在寒石山誦讀著禪卷,有一種心靈相通的感覺,並且這種感覺對於寒山詩所表達出來的意象有比較大的影響。寒山詩大多寫於這個時期,所以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在其詩中有很多充滿著禪意的詩句和充滿著佛理的描述,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寒山死後其詩的流傳和被世人接受,當然這是後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荒野寒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何善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何善蒙並收藏荒野寒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