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歸去來,識取心王好。
(《世間》二八六)
當然,豐幹與拾得則不同,寒山與他們是心靈相契,這種精神上的認同正是寒山所重視的。寒山沒有出家,但是,寒山有著深厚的佛學修養,這是來源於同豐幹和拾得的交往,也來自自身對於佛學經典的研讀。寒山的佛學造詣,在其詩中有非常多的表現。寒山詩中與佛教相關的詩,約有150首,幾乎占留存下來的全部寒山詩的一半,從表達的思想內容、寫作目的及信仰層次來看,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一類著重表達詩人對佛教基本教義的理解與世俗勸化,可稱為佛教勸誡詩;另一類側重在表達詩人對於禪的心靈體驗與感悟,可以稱為禪悅詩[3]。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其基本教義可以概括為“四聖諦”,即苦、集、滅、道,“苦集滅道,是名四聖諦”[4]。苦諦是佛教對於人生的基本看法,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苦是現實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諦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說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樣來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於凡夫自身的愚癡無明,和貪慾嗔恚等煩惱的掀動,而去造作種種的不善業,致使世人陷入六道輪迴之中,不能超脫,六道輪迴是佛學信仰的一個基本內容,六道又作六趣,即眾生各依其業所趣往之世界,包括地獄、惡鬼、畜生、人、天、阿修羅,世間等,眾生因其所作之業,因而於在六道之中循環不已,仿佛車輪一樣的轉,永遠轉不出去,受無窮無盡的痛苦。簡而言之,貪、嗔、癡三毒是招致人生苦難的根源。滅諦是說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歸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樂、寂靜的境界。滅諦是說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歸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樂、寂靜的境界。在寒山詩中,其對於佛教義理的了解可謂深切:
生前大愚癡,不為今日悟。
今日如許貧,總是前生作。
今日又不修,來生還如故。
兩岸各無船,渺渺難濟渡。
(《生前》四一)
可畏輪迴苦,往復似翻塵。
蟻巡環未息,六道亂紛紛。
改頭換不離舊時人。
速了黑暗獄,無令心性昏。
(《可畏》二一四)
死生元有命,富貴本由天。
此是古人語,吾今非謬傳。
聰明好癡卻長年。
鈍物豐財寶,醒醒漢無錢。
(《死生》二二四)
三界人蠢蠢,六道人茫茫。
貪財愛淫慾,心惡若豺狼。
地獄如極苦若為當。
兀兀過朝夕,都不別賢良。
好惡總不識,猶如豬及羊如木石,嫉妒似顛狂。
不自見己過,如豬在圈臥。
不知自償債,卻磨。
(《三界》二三五)
二儀既開闢,人乃居其中。
迷汝即吐霧,醒汝即吹風。
惜汝即奪汝即貧窮。
碌碌群漢子,萬事由天公。
(《二儀》二五四)
眾生處於輪迴之中無法超脫,這就是苦,如前所言苦是佛教對人生的整體評價與感受,也是一切佛教教義與信仰的出發點,對此,寒山也有著很深刻的理解:
乘茲朽木船,采彼紝婆子。
行至大海中,波濤復不止。
唯齎一宿糧,去岸三千裏。
煩惱從何生,愁哉緣苦起。
(《乘茲》六十五)
苦是人生的常態,而世人應不能夠徹悟本性,因此無法脫離生死苦海。苦對於眾生來說是生來就有的,因此,人應當尋求解脫:
惡趣甚茫茫,冥冥無日光。
人間八百歲,未抵半宵長。
此等諸癡子,論情甚可傷。
勸君求出離,認取法中王。
(《惡趣》九十)
男兒大丈夫,作事莫莽鹵。
勁挺鐵石心,直取菩提路。
邪路不用行,行之枉辛苦。
不要求佛果,識取心王主。
(《男兒》一六三)
勸你三界子,莫作勿道理。
理短被他欺,理長不奈你。
世間濁濫人,恰似鼠粘子。
不見無事人,獨脫無能比。
早須返本源,三界任緣起。
清淨入如流,莫飲無明水。
(《勸你》二三四)
可笑五陰窟,四蛇同共居。
黑暗無明燭,三毒遞相驅。
伴黨六個賊,劫掠法財珠。
斬卻魔軍輩,安泰湛如蘇。
(《可笑》二七三)
人生是苦的,三苦、八苦、無量諸苦構成了人生的真實一麵,對於寒山來說,早年的生活不就是這種寫照嗎?父母的去世、妻子的離去、科場的無望、生活的艱辛,對寒山來說,無一不是痛苦的,佛學對於人生的真諦——苦——的揭示,於寒山而言,真可謂是心有戚戚焉。
寒山對於佛教的理解並不是局限在教義字麵的本身,如前所言,寒山不是一個與世隔絕的隱者,他實際上關注著現實生活的點點滴滴,其對於佛學的理解和認識,也包含在他對現實生活的敏感之上。比如在寒山詩中,對於世人因沉迷於貪、嗔、癡三毒而不自醒的揭露:
多少般數人,百計求名利。
(《世間》二八六)
當然,豐幹與拾得則不同,寒山與他們是心靈相契,這種精神上的認同正是寒山所重視的。寒山沒有出家,但是,寒山有著深厚的佛學修養,這是來源於同豐幹和拾得的交往,也來自自身對於佛學經典的研讀。寒山的佛學造詣,在其詩中有非常多的表現。寒山詩中與佛教相關的詩,約有150首,幾乎占留存下來的全部寒山詩的一半,從表達的思想內容、寫作目的及信仰層次來看,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一類著重表達詩人對佛教基本教義的理解與世俗勸化,可稱為佛教勸誡詩;另一類側重在表達詩人對於禪的心靈體驗與感悟,可以稱為禪悅詩[3]。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其基本教義可以概括為“四聖諦”,即苦、集、滅、道,“苦集滅道,是名四聖諦”[4]。苦諦是佛教對於人生的基本看法,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苦是現實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諦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說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樣來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於凡夫自身的愚癡無明,和貪慾嗔恚等煩惱的掀動,而去造作種種的不善業,致使世人陷入六道輪迴之中,不能超脫,六道輪迴是佛學信仰的一個基本內容,六道又作六趣,即眾生各依其業所趣往之世界,包括地獄、惡鬼、畜生、人、天、阿修羅,世間等,眾生因其所作之業,因而於在六道之中循環不已,仿佛車輪一樣的轉,永遠轉不出去,受無窮無盡的痛苦。簡而言之,貪、嗔、癡三毒是招致人生苦難的根源。滅諦是說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歸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樂、寂靜的境界。滅諦是說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歸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樂、寂靜的境界。在寒山詩中,其對於佛教義理的了解可謂深切:
生前大愚癡,不為今日悟。
今日如許貧,總是前生作。
今日又不修,來生還如故。
兩岸各無船,渺渺難濟渡。
(《生前》四一)
可畏輪迴苦,往復似翻塵。
蟻巡環未息,六道亂紛紛。
改頭換不離舊時人。
速了黑暗獄,無令心性昏。
(《可畏》二一四)
死生元有命,富貴本由天。
此是古人語,吾今非謬傳。
聰明好癡卻長年。
鈍物豐財寶,醒醒漢無錢。
(《死生》二二四)
三界人蠢蠢,六道人茫茫。
貪財愛淫慾,心惡若豺狼。
地獄如極苦若為當。
兀兀過朝夕,都不別賢良。
好惡總不識,猶如豬及羊如木石,嫉妒似顛狂。
不自見己過,如豬在圈臥。
不知自償債,卻磨。
(《三界》二三五)
二儀既開闢,人乃居其中。
迷汝即吐霧,醒汝即吹風。
惜汝即奪汝即貧窮。
碌碌群漢子,萬事由天公。
(《二儀》二五四)
眾生處於輪迴之中無法超脫,這就是苦,如前所言苦是佛教對人生的整體評價與感受,也是一切佛教教義與信仰的出發點,對此,寒山也有著很深刻的理解:
乘茲朽木船,采彼紝婆子。
行至大海中,波濤復不止。
唯齎一宿糧,去岸三千裏。
煩惱從何生,愁哉緣苦起。
(《乘茲》六十五)
苦是人生的常態,而世人應不能夠徹悟本性,因此無法脫離生死苦海。苦對於眾生來說是生來就有的,因此,人應當尋求解脫:
惡趣甚茫茫,冥冥無日光。
人間八百歲,未抵半宵長。
此等諸癡子,論情甚可傷。
勸君求出離,認取法中王。
(《惡趣》九十)
男兒大丈夫,作事莫莽鹵。
勁挺鐵石心,直取菩提路。
邪路不用行,行之枉辛苦。
不要求佛果,識取心王主。
(《男兒》一六三)
勸你三界子,莫作勿道理。
理短被他欺,理長不奈你。
世間濁濫人,恰似鼠粘子。
不見無事人,獨脫無能比。
早須返本源,三界任緣起。
清淨入如流,莫飲無明水。
(《勸你》二三四)
可笑五陰窟,四蛇同共居。
黑暗無明燭,三毒遞相驅。
伴黨六個賊,劫掠法財珠。
斬卻魔軍輩,安泰湛如蘇。
(《可笑》二七三)
人生是苦的,三苦、八苦、無量諸苦構成了人生的真實一麵,對於寒山來說,早年的生活不就是這種寫照嗎?父母的去世、妻子的離去、科場的無望、生活的艱辛,對寒山來說,無一不是痛苦的,佛學對於人生的真諦——苦——的揭示,於寒山而言,真可謂是心有戚戚焉。
寒山對於佛教的理解並不是局限在教義字麵的本身,如前所言,寒山不是一個與世隔絕的隱者,他實際上關注著現實生活的點點滴滴,其對於佛學的理解和認識,也包含在他對現實生活的敏感之上。比如在寒山詩中,對於世人因沉迷於貪、嗔、癡三毒而不自醒的揭露:
多少般數人,百計求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