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飯之後,寒山覺得好了許多,因為感到過意不去,所以掙紮著下床,然而,一陣眩暈,寒山又倒在了床上。豐幹禪師為寒山把了一下脈,脈息微弱,但是正常,應無大礙,隻是飢餓了很久,全身乏力,需要慢慢地恢復。豐幹和拾得沒有辦法在寒岩洞久留,特別是拾得,每天都得為寺院洗碗,否則會受到責罰的。在寒岩洞陪伴寒山過了兩天之後,拾得趕回了國清寺,豐幹禪師則繼續留在寒岩洞照料寒山。又過了幾天,寒山感覺好了許多,也能夠下來活動了。於是不好意思再留豐幹禪師在寒岩洞,畢竟為了自己,禪師已經在寒岩洞五六天了。看著寒山身體狀況有所好轉,禪師也就放心地回了國清寺。不過考慮到寒山身體初愈,食物是不能缺少的,故豐幹禪師每天騎著黃虎,來寒岩洞為寒山送食。日子過得很快,雖然在豐幹和拾得的照料下,寒山慢慢地恢復了過來,可自從這以後,寒山總覺得身體不如從前了。稍微好一些的時候,寒山又繼續煉丹藥服食,以期恢復身體,可孰知丹藥卻讓寒山重新陷入了疲病之中,時好時壞,轉眼竟是好幾年,“一朝著病纏,三年臥床蓆”(《又見》二七七)。
這次生病對於寒山的打擊是非常大的,原本以為自己一心修道,可以求得長生久視之效,沒有想到修道不但不能幫自己長生,反而差點丟了性命。如果說之前寒山對於修道之事隻是有些許懷疑,這次經歷徹底讓寒山對通過修道來求得長生完全失去了信心:
山客心悄悄,常嗟歲序遷。
辛勤采芝朮,搜斥詎成仙。
(《山客》六十八)
縱你居犀角,饒君帶虎睛。
桃枝將辟穢,蒜殼取為瓔。
暖腹茱萸酒,空心枸杞羹。
終歸不免死,浪自覓長生。
(《縱你》七十七)
徒閉蓬門坐,頻經石火遷。
唯聞人作鬼,不見鶴成仙。
念此那堪說,隨緣須自憐。
回瞻郊郭外,古墓犁為田。
(《徒閉》二二〇)
人生在塵蒙,恰似盆中蟲。
終日行繞繞,不離其盆中。
神仙不可得,煩惱計無窮。
歲月如流水,須臾作老翁。
(《人生》二三六)
昨到雲霞觀,忽見仙尊士。
星冠月帔橫,盡雲居山水。
餘問神仙術,雲道若為比。
謂言靈無上,妙藥心神秘。
守死待鶴來,皆道乘魚去。
餘乃返窮之,推尋勿道理。
但看箭射空,須臾還墜地。
饒你得仙人,恰似守屍鬼。
心月自精明,萬象何能比。
欲知仙丹術,身內元神是。
莫學黃巾公,握愚自守擬。
(《昨到》二四八)
這些詩句都說明了寒山開始認識到修道是不能真正解決生死問題,不能讓自己真正得到精神上的解脫,寒山對於修道以求長生的努力到此也就宣告了結束。
認識到道教修煉方式不能夠解決自己生存問題,不能讓自己最終從生死中解脫出來,這種認識是對的,可是卻讓寒山感到無比的失落,畢竟自己離開山東到天台來,就是為了修道啊,可是最終這修道竟然不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這豈不是很可笑,很悲哀的一件事情嗎?
修道的夢想破滅了,今後該怎麽辦?這個問題又擺在了寒山的眼前。貞元十七年(801),此時的寒山已經七十六歲,在寒岩修真已過十年,但修真並沒有消除寒山的困擾,修真也不能帶來真正的解脫,寒山還是生活在精神的困苦之中。
* * *
[1] 皮日休:《寄題天台國清寺齊梁體》,《全唐詩》卷六百一十五。
[2] 曹文晦:《雙澗回瀾》。
[3] 《舊唐書》卷二百一。
[4] 《舊唐書》卷三十六。
[5] 《舊唐書》卷二百一。
[6] 《天台山方外誌》第五卷《聖僧考》。
[7] 《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
[8] 《仙傳拾遺》,轉引自《太平廣記》卷五十五。
[9] 《赤城誌》。
[10] 張聯元:《天台山全誌》卷二《山》。
[11] 張聯元:《天台山全誌》卷二《山》。
[12] 項楚:《寒山詩注》,中華書局2000年版,218—219頁。
[13] 此詩原見於“拾得錄”,錢學烈先生認為拾得從小在佛寺為僧,與道教不相關涉,不能寫出這類詩,故因為寒山詩混入拾得詩者。《寒山拾得詩校評》,第71—72頁。
[14] 《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
7.談笑有知音,詩隱本非禪
發覺修道實際上並不能實現長生,生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花開花落一般自然,這原本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但對於年老的寒山來說,這卻是一個不小的打擊。自上元元年(760)自己拋棄儒家信仰,毅然離開了曾經苦苦追求的仕途,選擇了道家的歸隱之路,原本以為這樣的選擇能夠使自己的心靈得到真正的解脫,能夠在精神上獲得自由和寧靜。長生甚至是白日飛升,這樣的目標曾經在寒山看來是那樣的接近。然而,無情的事實告訴寒山,所謂的長生是沒有辦法達到的,人的生老病死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寒山的歸隱就是為著長生而來的,既然長生肯定是無法達到的,那此刻的寒山又將何去何從呢?76歲的寒山,病體初愈,迎著晨風,坐在寒岩洞前的宴坐石上若有所思,想到自己漂泊半生,輾轉到了這寒石山,為的就是求長生之道,長生不可能了,自己接下去能做什麽呢?寒山覺得很無助,心裏一片空蕩蕩的,隻覺得這寒石山也突然變得空曠,這種空曠甚至有些嚇人,所謂境由心生,大抵如此。
這次生病對於寒山的打擊是非常大的,原本以為自己一心修道,可以求得長生久視之效,沒有想到修道不但不能幫自己長生,反而差點丟了性命。如果說之前寒山對於修道之事隻是有些許懷疑,這次經歷徹底讓寒山對通過修道來求得長生完全失去了信心:
山客心悄悄,常嗟歲序遷。
辛勤采芝朮,搜斥詎成仙。
(《山客》六十八)
縱你居犀角,饒君帶虎睛。
桃枝將辟穢,蒜殼取為瓔。
暖腹茱萸酒,空心枸杞羹。
終歸不免死,浪自覓長生。
(《縱你》七十七)
徒閉蓬門坐,頻經石火遷。
唯聞人作鬼,不見鶴成仙。
念此那堪說,隨緣須自憐。
回瞻郊郭外,古墓犁為田。
(《徒閉》二二〇)
人生在塵蒙,恰似盆中蟲。
終日行繞繞,不離其盆中。
神仙不可得,煩惱計無窮。
歲月如流水,須臾作老翁。
(《人生》二三六)
昨到雲霞觀,忽見仙尊士。
星冠月帔橫,盡雲居山水。
餘問神仙術,雲道若為比。
謂言靈無上,妙藥心神秘。
守死待鶴來,皆道乘魚去。
餘乃返窮之,推尋勿道理。
但看箭射空,須臾還墜地。
饒你得仙人,恰似守屍鬼。
心月自精明,萬象何能比。
欲知仙丹術,身內元神是。
莫學黃巾公,握愚自守擬。
(《昨到》二四八)
這些詩句都說明了寒山開始認識到修道是不能真正解決生死問題,不能讓自己真正得到精神上的解脫,寒山對於修道以求長生的努力到此也就宣告了結束。
認識到道教修煉方式不能夠解決自己生存問題,不能讓自己最終從生死中解脫出來,這種認識是對的,可是卻讓寒山感到無比的失落,畢竟自己離開山東到天台來,就是為了修道啊,可是最終這修道竟然不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這豈不是很可笑,很悲哀的一件事情嗎?
修道的夢想破滅了,今後該怎麽辦?這個問題又擺在了寒山的眼前。貞元十七年(801),此時的寒山已經七十六歲,在寒岩修真已過十年,但修真並沒有消除寒山的困擾,修真也不能帶來真正的解脫,寒山還是生活在精神的困苦之中。
* * *
[1] 皮日休:《寄題天台國清寺齊梁體》,《全唐詩》卷六百一十五。
[2] 曹文晦:《雙澗回瀾》。
[3] 《舊唐書》卷二百一。
[4] 《舊唐書》卷三十六。
[5] 《舊唐書》卷二百一。
[6] 《天台山方外誌》第五卷《聖僧考》。
[7] 《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
[8] 《仙傳拾遺》,轉引自《太平廣記》卷五十五。
[9] 《赤城誌》。
[10] 張聯元:《天台山全誌》卷二《山》。
[11] 張聯元:《天台山全誌》卷二《山》。
[12] 項楚:《寒山詩注》,中華書局2000年版,218—219頁。
[13] 此詩原見於“拾得錄”,錢學烈先生認為拾得從小在佛寺為僧,與道教不相關涉,不能寫出這類詩,故因為寒山詩混入拾得詩者。《寒山拾得詩校評》,第71—72頁。
[14] 《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
7.談笑有知音,詩隱本非禪
發覺修道實際上並不能實現長生,生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花開花落一般自然,這原本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但對於年老的寒山來說,這卻是一個不小的打擊。自上元元年(760)自己拋棄儒家信仰,毅然離開了曾經苦苦追求的仕途,選擇了道家的歸隱之路,原本以為這樣的選擇能夠使自己的心靈得到真正的解脫,能夠在精神上獲得自由和寧靜。長生甚至是白日飛升,這樣的目標曾經在寒山看來是那樣的接近。然而,無情的事實告訴寒山,所謂的長生是沒有辦法達到的,人的生老病死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寒山的歸隱就是為著長生而來的,既然長生肯定是無法達到的,那此刻的寒山又將何去何從呢?76歲的寒山,病體初愈,迎著晨風,坐在寒岩洞前的宴坐石上若有所思,想到自己漂泊半生,輾轉到了這寒石山,為的就是求長生之道,長生不可能了,自己接下去能做什麽呢?寒山覺得很無助,心裏一片空蕩蕩的,隻覺得這寒石山也突然變得空曠,這種空曠甚至有些嚇人,所謂境由心生,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