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之後,寒山遇上了趙州從諗。這一次的相遇則更為戲劇性,當然,這種戲劇性是源於禪宗燈錄的記載,根據釋普濟《五燈會元》的記載:
天台山寒山子……因趙州遊天台,路次相逢。山見牛跡,問州曰:“上座還識牛麽?”州曰:“不識。”山指牛跡曰:“此是五百羅漢遊山。”州曰:“既是羅漢,為什麽卻作牛去?”山曰:“蒼天,蒼天!”州嗬嗬大笑。山曰:“作什麽?”州曰:“蒼天,蒼天!”山曰:“這廝兒宛有大人之作。”
如果說這裏的記載還算可以理解的話,《古尊宿語錄》中對於此事的記載則更加的神化,讓人覺得難以理解:
師因到天台國清寺見寒山、拾得。師雲:“久向寒山、拾得,到來隻見兩頭水牯牛。”寒山、拾得便作牛鬥。師雲:“叱叱!”寒山、拾得咬齒相看,師便歸堂。二人來堂內問師:“適來因緣作麽生?”師乃嗬嗬大笑。一日,二人問師:“什麽處去來?”師雲:“禮拜五百尊者來。”二人雲:“五百頭水牯牛聻尊者。”師雲:“為什麽作五百頭水牯牛去?”山雲:“蒼天,蒼天!”師嗬嗬大笑。
作為禪宗的燈錄,其所包含的宗教神秘色彩也就非常自然的,加上禪宗一直強調機鋒、不立文字,故出現上述的記載也是情理之中的。兩者記載之間有一個地方是特別有趣的,都是以“牛”作喻,而“牛”在佛教中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意象,佛教中常將佛比喻為牛,稱之為牛王,《勝鬘經》曰“如牛王,形色無比勝一切牛”,用以譬佛菩薩。《涅槃經》十八嘆佛曰:“人中象王,人中牛王,人中龍王。”《無量壽經》下嘆菩薩之德曰:“猶如牛王,無能勝故。”《大毗婆沙》一百七十七釋迦菩薩贊底沙佛之偈曰:“丈夫牛王大沙門,尋地山林遍無等。”從這個意象很容易看出是後世杜撰的結果,正如前麵與溈山靈祐見麵一樣,作為一心向道的寒山,斷不可能對佛學有這般深邃的理解,縱然是與豐幹禪師、拾得和尚二人交往甚多,此刻尚潛心於追求成仙之道的寒山,自是無法如燈錄中記載的那樣,儼然以一禪師的身份說話,附會和杜撰是無可否認的。但同樣可以肯定的是,寒山也必然與趙州從諗相遇於國清寺。
因豐幹禪師、拾得、寒山三人的脾性是與世俗格格不入的,或者說,因為他們的行為的怪異,經常為世俗所排擠、鄙棄,他們能夠接觸外麵的人的機會畢竟是有限的,大多數的時間是三個人之間的交往。趙州之所以能夠遇三人相遇,實屬巧合。那一日,豐幹、寒山、拾得三人漫步於鬆徑,豐幹禪師一如往常騎在愛虎之上,寒山、拾得一左一右相伴而行,三人時而狂嘯,時而詠詠,時而大笑,時而嗚咽,旁若無人,仿佛普天之下隻有他們三人。當然,他們所得到的是旁人的鄙夷和不解的目光,但是對於這一切,他們無動於衷,因為他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已經習慣了世人的這種眼光。而這一天,趙州從諗剛好到了天台國清寺,見此情狀,大為吃驚,知此三人斷是高人,便迎上前去問訊。豐幹禪師見其年紀輕輕,但是氣宇軒昂,談吐不凡,知其今後必大有所成。交談之下,頗通禪理。於是帶回禪房,四人交談甚歡。
雖然在這個時期,寒山偶有交遊,與溈山和趙州有了一麵之緣。但對於寒山來說,其心中最為執著的事情是修道成仙,自隱居寒石山以來,轉眼已過去七八年,寒山矢誌不渝。可隨著自己年歲的漸長,生命體驗的日益豐富和對於修道的不斷認識,寒山逐漸開始認識到實際上任何仙藥丹法都是沒有辦法真正能夠使人擺脫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就如同寒石山頂上的鮮花,春來爛漫,秋至萎謝,這是無法改變的。隨著修道的深入,寒山開始逐漸對此產生了懷疑。而一次偶然的經歷,讓寒山最終選擇了放棄。就在寒山與趙州相見於國清寺之後,寒山返回寒石山,在途中,因為天氣寒冷無比,再加上此刻寒山已經年逾七旬,抵抗力自然大不如前。夜行回寒石山的路上,受霜風感染,到了寒岩洞後,竟一病不起。生病自然不是一件好受的事情,一個年逾七旬的老人,躺在空無一物的寒岩洞裏,四麵冷風嗖嗖而過,正常的人或者也無法忍受這樣惡劣的生存環境,更何況是一位老者。起初寒山並不在意,在寒山看來這是偶感風寒,小事一樁,再說了,自己天天修道,怎麽會有事情呢?最多躺一兩天也就沒有問題了。可是,事情並沒有寒山所想像的那樣簡單,疾病加上寒冷加上飢餓,嚴重地摧殘了寒山的身體,寒山竟然一病不起。這裏寒山病倒了,那邊豐幹禪師和拾得和尚也在焦急啊,因為轉眼已經過去半個多月了,照理寒山得至少來四五趟了,可是左盼右盼,就是沒有見到蹤影。該不會出什麽事情了吧,否則寒山斷然不可能有這麽反常的行為的,那會是什麽呢?這樣一天天的牽掛,一天天失望,豐幹禪師和拾得和尚終於等不住了。這天下午,豐幹禪師趁著暮靄,騎著心愛的黃虎出發了,直奔寒石山。而拾得背著準備好多時的食物,隨後出發,也趕往寒石山而去。可能是在冥冥之中有一種感應吧,當豐幹禪師和拾得和尚越來越覺得事情不對勁的時候,實際上寒山的病也越來越嚴重了,甚至昏迷了過去。當豐幹趕到寒岩洞的時候,沒有看到寒山那熟悉的身影,便料想不妙,奔進洞中一看,哪裏有寒山的影子啊!他去哪裏了,他會去哪裏?一種不祥的感覺湧上了豐幹禪師的心頭,這時洞角傳來一陣輕微的呻吟聲,難道是寒山?豐幹禪師循聲找去,在一個陰冷的角落,終於找到了寒山!此時的寒山已經神誌不清,額頭滾燙,呼吸微弱,脈息若有若無。看著寒山的樣子,豐幹禪師不覺老淚縱橫。救人要緊吶,豐幹禪師將寒山抱回石床之上,可是天寒地凍,寒山的身軀在微微的顫抖,怎麽辦?虎通人性,虎識人情。當黃虎看到豐幹一籌莫展的時候,轉身長嘯一聲,飛奔而下。豐幹禪師一時沒有明白過來自己心愛的黃虎,今天為什麽如此反常,但是,沒有時間允許他考慮這些了,救寒山要緊。可是洞內沒有枯草枯枝,可以供寒山取暖,怎麽辦?著急之際,黃虎飛奔而回,口中銜著一大堆枯樹枝,望著豐幹禪師。禪師見狀大喜,慌忙拿過樹枝,以火石點燃,以驅除洞內寒氣。豐幹禪師忙著的時候,這虎也沒空著,隻見它一躍跳上石床,緊貼著寒山臥下,原來它是用自己的體溫為寒山驅寒。豐幹禪師望著黃虎,露出了讚許的神情。禪師從岩洞內的清泉中打來一盆,用布條為寒山擦洗了一下額頭,並將布條浸濕敷在了寒山的額頭。這樣大概過了三四個時辰,拾得和尚也趕到了,這時寒山才清醒了一些,看著兩位朋友為自己奔波辛勞,雖然此時寒山還無力說話,但兩行清淚從眼角流了出來。大概到了第二天的下午,寒山開始慢慢地恢復了神誌,喝了幾口洞中的清泉,讓寒山感到舒服了不少,他感激地撫摸了一下一直臥在自己身邊的黃虎的斑斕大額,虎回之以深情一望。這時寒山掙紮著坐起來,拾得便取來木筒中的食物,為寒山餵食,寒山知道自己很餓,大概三四天沒有進過一顆糧食了,餓得慌啊……豐幹禪師和拾得和尚見到這種情形,不覺潸然淚下。
天台山寒山子……因趙州遊天台,路次相逢。山見牛跡,問州曰:“上座還識牛麽?”州曰:“不識。”山指牛跡曰:“此是五百羅漢遊山。”州曰:“既是羅漢,為什麽卻作牛去?”山曰:“蒼天,蒼天!”州嗬嗬大笑。山曰:“作什麽?”州曰:“蒼天,蒼天!”山曰:“這廝兒宛有大人之作。”
如果說這裏的記載還算可以理解的話,《古尊宿語錄》中對於此事的記載則更加的神化,讓人覺得難以理解:
師因到天台國清寺見寒山、拾得。師雲:“久向寒山、拾得,到來隻見兩頭水牯牛。”寒山、拾得便作牛鬥。師雲:“叱叱!”寒山、拾得咬齒相看,師便歸堂。二人來堂內問師:“適來因緣作麽生?”師乃嗬嗬大笑。一日,二人問師:“什麽處去來?”師雲:“禮拜五百尊者來。”二人雲:“五百頭水牯牛聻尊者。”師雲:“為什麽作五百頭水牯牛去?”山雲:“蒼天,蒼天!”師嗬嗬大笑。
作為禪宗的燈錄,其所包含的宗教神秘色彩也就非常自然的,加上禪宗一直強調機鋒、不立文字,故出現上述的記載也是情理之中的。兩者記載之間有一個地方是特別有趣的,都是以“牛”作喻,而“牛”在佛教中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意象,佛教中常將佛比喻為牛,稱之為牛王,《勝鬘經》曰“如牛王,形色無比勝一切牛”,用以譬佛菩薩。《涅槃經》十八嘆佛曰:“人中象王,人中牛王,人中龍王。”《無量壽經》下嘆菩薩之德曰:“猶如牛王,無能勝故。”《大毗婆沙》一百七十七釋迦菩薩贊底沙佛之偈曰:“丈夫牛王大沙門,尋地山林遍無等。”從這個意象很容易看出是後世杜撰的結果,正如前麵與溈山靈祐見麵一樣,作為一心向道的寒山,斷不可能對佛學有這般深邃的理解,縱然是與豐幹禪師、拾得和尚二人交往甚多,此刻尚潛心於追求成仙之道的寒山,自是無法如燈錄中記載的那樣,儼然以一禪師的身份說話,附會和杜撰是無可否認的。但同樣可以肯定的是,寒山也必然與趙州從諗相遇於國清寺。
因豐幹禪師、拾得、寒山三人的脾性是與世俗格格不入的,或者說,因為他們的行為的怪異,經常為世俗所排擠、鄙棄,他們能夠接觸外麵的人的機會畢竟是有限的,大多數的時間是三個人之間的交往。趙州之所以能夠遇三人相遇,實屬巧合。那一日,豐幹、寒山、拾得三人漫步於鬆徑,豐幹禪師一如往常騎在愛虎之上,寒山、拾得一左一右相伴而行,三人時而狂嘯,時而詠詠,時而大笑,時而嗚咽,旁若無人,仿佛普天之下隻有他們三人。當然,他們所得到的是旁人的鄙夷和不解的目光,但是對於這一切,他們無動於衷,因為他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已經習慣了世人的這種眼光。而這一天,趙州從諗剛好到了天台國清寺,見此情狀,大為吃驚,知此三人斷是高人,便迎上前去問訊。豐幹禪師見其年紀輕輕,但是氣宇軒昂,談吐不凡,知其今後必大有所成。交談之下,頗通禪理。於是帶回禪房,四人交談甚歡。
雖然在這個時期,寒山偶有交遊,與溈山和趙州有了一麵之緣。但對於寒山來說,其心中最為執著的事情是修道成仙,自隱居寒石山以來,轉眼已過去七八年,寒山矢誌不渝。可隨著自己年歲的漸長,生命體驗的日益豐富和對於修道的不斷認識,寒山逐漸開始認識到實際上任何仙藥丹法都是沒有辦法真正能夠使人擺脫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就如同寒石山頂上的鮮花,春來爛漫,秋至萎謝,這是無法改變的。隨著修道的深入,寒山開始逐漸對此產生了懷疑。而一次偶然的經歷,讓寒山最終選擇了放棄。就在寒山與趙州相見於國清寺之後,寒山返回寒石山,在途中,因為天氣寒冷無比,再加上此刻寒山已經年逾七旬,抵抗力自然大不如前。夜行回寒石山的路上,受霜風感染,到了寒岩洞後,竟一病不起。生病自然不是一件好受的事情,一個年逾七旬的老人,躺在空無一物的寒岩洞裏,四麵冷風嗖嗖而過,正常的人或者也無法忍受這樣惡劣的生存環境,更何況是一位老者。起初寒山並不在意,在寒山看來這是偶感風寒,小事一樁,再說了,自己天天修道,怎麽會有事情呢?最多躺一兩天也就沒有問題了。可是,事情並沒有寒山所想像的那樣簡單,疾病加上寒冷加上飢餓,嚴重地摧殘了寒山的身體,寒山竟然一病不起。這裏寒山病倒了,那邊豐幹禪師和拾得和尚也在焦急啊,因為轉眼已經過去半個多月了,照理寒山得至少來四五趟了,可是左盼右盼,就是沒有見到蹤影。該不會出什麽事情了吧,否則寒山斷然不可能有這麽反常的行為的,那會是什麽呢?這樣一天天的牽掛,一天天失望,豐幹禪師和拾得和尚終於等不住了。這天下午,豐幹禪師趁著暮靄,騎著心愛的黃虎出發了,直奔寒石山。而拾得背著準備好多時的食物,隨後出發,也趕往寒石山而去。可能是在冥冥之中有一種感應吧,當豐幹禪師和拾得和尚越來越覺得事情不對勁的時候,實際上寒山的病也越來越嚴重了,甚至昏迷了過去。當豐幹趕到寒岩洞的時候,沒有看到寒山那熟悉的身影,便料想不妙,奔進洞中一看,哪裏有寒山的影子啊!他去哪裏了,他會去哪裏?一種不祥的感覺湧上了豐幹禪師的心頭,這時洞角傳來一陣輕微的呻吟聲,難道是寒山?豐幹禪師循聲找去,在一個陰冷的角落,終於找到了寒山!此時的寒山已經神誌不清,額頭滾燙,呼吸微弱,脈息若有若無。看著寒山的樣子,豐幹禪師不覺老淚縱橫。救人要緊吶,豐幹禪師將寒山抱回石床之上,可是天寒地凍,寒山的身軀在微微的顫抖,怎麽辦?虎通人性,虎識人情。當黃虎看到豐幹一籌莫展的時候,轉身長嘯一聲,飛奔而下。豐幹禪師一時沒有明白過來自己心愛的黃虎,今天為什麽如此反常,但是,沒有時間允許他考慮這些了,救寒山要緊。可是洞內沒有枯草枯枝,可以供寒山取暖,怎麽辦?著急之際,黃虎飛奔而回,口中銜著一大堆枯樹枝,望著豐幹禪師。禪師見狀大喜,慌忙拿過樹枝,以火石點燃,以驅除洞內寒氣。豐幹禪師忙著的時候,這虎也沒空著,隻見它一躍跳上石床,緊貼著寒山臥下,原來它是用自己的體溫為寒山驅寒。豐幹禪師望著黃虎,露出了讚許的神情。禪師從岩洞內的清泉中打來一盆,用布條為寒山擦洗了一下額頭,並將布條浸濕敷在了寒山的額頭。這樣大概過了三四個時辰,拾得和尚也趕到了,這時寒山才清醒了一些,看著兩位朋友為自己奔波辛勞,雖然此時寒山還無力說話,但兩行清淚從眼角流了出來。大概到了第二天的下午,寒山開始慢慢地恢復了神誌,喝了幾口洞中的清泉,讓寒山感到舒服了不少,他感激地撫摸了一下一直臥在自己身邊的黃虎的斑斕大額,虎回之以深情一望。這時寒山掙紮著坐起來,拾得便取來木筒中的食物,為寒山餵食,寒山知道自己很餓,大概三四天沒有進過一顆糧食了,餓得慌啊……豐幹禪師和拾得和尚見到這種情形,不覺潸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