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主張修煉成仙,以求長生,這無疑適合了此刻寒山內心的需要,加上天台山本來就是道教名山,這對於寒山的選擇來說,無疑是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因死亡的恐懼而選擇了道教,對寒山來說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當然,這對於寒山而言,是人生的一次轉折,它表明寒山開始由農隱轉向了修道,亦即從接受道家隱逸思想的影響,轉變為接受道教神仙術的影響,意欲修道以期長生不老。


    * * *


    [1] 《論語·泰伯》。


    [2] 《論語·子張》。


    [3] 《孟子·滕文公下》,楊伯峻《孟子譯註》,中華書局1981年版。


    [4] 蔣星煜:《隱士與中國文化》,上海書店1992年版,第1頁。


    [5] 《莊子·外篇·繕性第十六》。


    [6] 《論語·微子》。


    [7] 《孟子·盡心上》。


    [8] 《莊子·逍遙遊》。


    [9] 《莊子·內篇·人間世第四》。


    [10] 《莊子·天下》。


    [11] 《莊子·漁父》。


    [12] 《莊子·逍遙遊注》。


    [13] 《舊唐書·隱逸傳序》。


    [14] 參考李紅霞:《唐代士人的社會心態與隱逸的嬗變》,《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5月。


    [15] 陶弘景:《真誥》,轉引自徐靈府:《天台山記》。


    [16] (明)張聯元:《天台山全誌》,清康熙刻本。


    [17] 李白:《題桐柏觀詩》,《天台山誌》,四庫存目本,齊魯書社1996年版。


    [18] 唐崔尚:《桐柏觀碑》,《天台山全誌》。


    [19] 唐崔尚:《桐柏觀碑》,《天台山全誌》。


    [20] 葛玄:《登天台山》,(明)《天台勝跡錄》,嘉靖二十五年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15頁。


    [21] 傳燈:《天台山方外誌》第三卷《峰》,蘇州西園戒幢律寺1997年印。


    [22] 《天台山方外誌》第二卷《山》。


    [23] 顧愷之:《啟蒙記》。


    [24] 《天台山方外誌》第三卷《峰》。


    [25] 李白《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全唐詩》卷一百七十五。


    [26] 李白《天台曉望》,《全唐詩》卷一百八十。


    [27] 徐靈府《天台山記》。


    [28] 《飲酒》,《陶淵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頁。


    [29] 《天台山方外誌》第二卷《山》。


    [30] 對於該詩典故的分析,參考了錢學烈先生的《寒山拾得詩校評》,第109—110頁。項楚先生《寒山詩注》中對此詩所用典的分析與錢先生不盡一致,但是,就孝子、鄉思的主題而言,則是相同的,項先生的注釋參看《寒山詩注》第28—34頁。


    [31] 《太平禦覽》卷九一九引《廣州先賢傳》,上海書店1985年版。


    [32] 《太平禦覽》卷九〇七引謝承《後漢書》。


    [33] 《敦煌變文集》卷八,郭在貽等:《敦煌變文集校議》,嶽麓書社1990年版。


    [34] 釋道世:《法苑珠林》第四十九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35] 趙滋蕃:《寒山子其人其詩》,《寒山子傳記資料》第二冊,台灣天一出版社1983年版,第85頁。


    [36] 引自項楚:《寒山詩注》。


    [37] 陳慧劍:《寒山子研究》,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47頁。


    [38] 《太平廣記》卷五十五,中華書局1961年版。


    [39] 《新唐書·食貨誌》。


    [40] 《新唐書·食貨誌二》。


    [41] 參考陳寅恪:《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42] 《感士不遇賦》,《陶淵明全集》第29頁。《莊子·知北遊》。


    [43] 《莊子·知北遊》。


    [44] 《莊子·大宗師》。


    [45] 《莊子·德充符》。


    [46] (清)熊伯龍:《無何集》,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39頁。


    [47] 羅素:《為什麽我不是基督徒》,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25頁。


    [48] 胡孚琛、呂錫琛:《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仙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第254、257頁。


    [49] 胡孚琛、呂錫琛:《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仙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第254、257頁。


    [50] 許地山:《中國道教史》第六章《神仙底信仰與追求》,中國畫報出版社2013年版。


    [51] 魯迅1918年8月20日《致許壽棠》。


    6.參生死,為修道差點送了命


    貞元六年(790)的秋天,在家人因貧病故世之後,出於對死亡的恐懼,寒山選擇了道教,以求長生。遁入山林,潛心修道,自然是此刻寒山的唯一選擇了。翠屏山對著桐柏宮、瓊台雙闕,這一帶儼然是修仙的好去處,再加上桐柏宮原本就是道教聖地。可是,對於寒山來說,卻並非如此。翠屏山,這裏寄託了寒山太多的情感和牽掛,每一寸土地上都留著他和妻子、兒子的溫馨的過去,回憶充塞著這裏的每一個角落,這對於寒山來說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壓力。寒山無法麵對,也無力承受。內心不能平靜,自然也就不能達到修仙的效果,寒山隻有選擇離開,再覓修真之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荒野寒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何善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何善蒙並收藏荒野寒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