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之於寒山,是幸福的,無憂的,恰如夢一般。隻是,幸福總是短暫的,人總是要告別童年的,夢也總是要醒來的。每個人的生活都在這樣經歷著,寒山也不會例外。隻是,生活的展開都是一個過程,而寒山尚處在過程的開端。所以,很多事情他無須考慮。但是,他的父親就不一樣了,他的夢想,他的現實,兩者之間究竟有多少的差距?欣慰和擔憂是他此時生活中的二重奏。尤其是當他越來越覺得,大兒子是沒有可能在仕途上有所成就的時候,當他把自己對於仕途的熱望全部都寄託到寒山的身上的時候,這種二重的心理就變得更加的明顯。
相貌普通,個子矮小,一言以蔽之,形貌不出眾,但是聰明伶俐,過目能誦,外加一些調皮、貪玩,這便是小寒山童年的寫照。
* * *
[1] 杜甫:《秋興八首》之六,《全唐詩》卷二百三十,中華書局1999年版。
[2]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稿本》卷五十三·陝西(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3] 李顯:《登驪山高頂寓目》,《全唐詩》卷二。
[4] 呂牧:《涇渭揚清濁》,《全唐詩》卷二百七十二。
[5] 《戰國策·秦策一》,何建章:《戰國策注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
[6] 《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史記》,中華書局1973年版。
[7] 李世民:《帝京篇》,《全唐詩》卷一。
[8] 駱賓王:《帝京篇》,《全唐詩》卷三。
[9] 秦韜玉:《天街》,《全唐詩》卷六百七十。
[10] 顧況:《上元夜憶長安》,《全唐詩》卷二百六十六。
[11] 參考王仲犖:《隋唐五代史》(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09頁。
[12] 杜甫:《憶昔》,《全唐詩》卷二百二十。
[13] 白居易:《登觀音台望城》,卷四百四十八。
[14] 參考王仲犖:《隋唐五代史》(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09頁。
[15] 轉引自張德中:《試論美國的“寒山熱”》,《東南文化》,1998年增刊第1期。
[16] 本文所引寒山詩以錢學烈先生《寒山拾得詩校評》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為依據,數字為錢文對寒山詩的編排順序,下同。
[17] 寒山出生年代,參考羅時進:《唐詩演進論》,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以及本文附錄部分的《寒山子行實考論》。
[18] 《新唐書·選舉誌下》,(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
[19] 《通典》卷一五《選舉三》。
[20] 《新唐書·選舉誌下》。
[21] 參考《中國教育製度通史》第二卷《魏晉南北朝隋唐》第六章相關論述,宋大川、王建軍: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34頁。
[22] 此詩在傳統中被編入“拾得錄”,經陳慧劍先生考證為寒山子所作(見《寒山子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版),目前已成為學界共識。
[23] 參考《中國教育製度通史》第二卷《魏晉南北朝隋唐》第五章相關論述,唐人一般是在14歲入官學,6~7歲接受私塾啟蒙教育,第410頁,故此處將寒山開蒙的時間定為6歲,此時他的哥哥7歲,應當比較符合當時的通例。
[24] 如項楚先生《寒山詩注》(中華書局2000年版)中對此的解釋(第292頁注釋一),實際上“帶經鋤”是源自《顏氏家訓·勉學》:“古人勤學,有握錐投斧,鋤則帶經,牧則編簡,亦為勤篤”,在唐代是一個常用的典故,如李嘉祐《送王正字山寺讀書》:“風流有佳句,不似帶經鋤”,劉禹錫《送前進士蔡京赴學究科(時崔相公、楊尚書掌選)》:“耳聞戰鼓帶經鋤,振發聲名自裏閭”,李德裕《郊外即事寄侍郎大尹》:“老農爭席坐,稚子帶經鋤”,這裏僅僅是用這個詞來說明勤篤於儒家經典學習,並不一定要是耕讀。
[25] 《新唐書·選舉誌下》。
[26] 《登科記考》卷二永隆二年條按語,(清)徐鬆:《登科考記》,中華書局1984年版。
[27] 《新唐書·選舉誌下》:“凡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辯正;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優長。”
[28] 轉引自《中國教育製度通史》第二卷《魏晉南北朝隋唐》第491頁。
2.求學之路,儒道兼修
隨著小寒山的逐漸長大,事實證明,寒山父親的擔憂是多餘的,十三四歲的寒山雖不能說是容貌非常的標緻,但也是形貌清秀,儀表堂堂,這多少讓寒山的父親那顆懸著的、擔憂的心暫時得以安靜,不再處於欣慰和擔憂的二重奏之中,對於此時此刻的父親而言,心中憧憬的更多的是對於未來的希望,以及對於寒山的美好的仕途未來的規劃。
於是在送長子進入縣學的第二年,也就是寒山十四歲的那年,寒山照例進入縣學學習[1]。對於寒山的父親來說,兒子們進縣學的目的是非常明確的。長子依舊如兒時一般對學習興味索然,而相反,隨著年齡的增長,倒是對於父親所經營的事業有著濃厚的興趣,小小的年紀卻已經能夠不時地為父親出謀劃策,精明之處不遜於其父。也許這個孩子是在這方麵有著天賦,這多少讓父親的心中覺得安心、踏實,至少,繼承和拓展家庭的事業是沒有什麽問題的,這個家庭的富裕應該是可以保證的。之所以還要孩子去上縣學,一則孩子尚且年幼,二則也是為圖個出身,為了方便將來起見。而對於小寒山,目標也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仕途。因為寒山的聰穎讓父親對於仕途充滿了美好的希望和期待。這在父親而言,是一個非常完美的狀態,一個兒子可以繼續家庭的富裕,一個兒子可以成就仕途的理想。
相貌普通,個子矮小,一言以蔽之,形貌不出眾,但是聰明伶俐,過目能誦,外加一些調皮、貪玩,這便是小寒山童年的寫照。
* * *
[1] 杜甫:《秋興八首》之六,《全唐詩》卷二百三十,中華書局1999年版。
[2]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稿本》卷五十三·陝西(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3] 李顯:《登驪山高頂寓目》,《全唐詩》卷二。
[4] 呂牧:《涇渭揚清濁》,《全唐詩》卷二百七十二。
[5] 《戰國策·秦策一》,何建章:《戰國策注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
[6] 《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史記》,中華書局1973年版。
[7] 李世民:《帝京篇》,《全唐詩》卷一。
[8] 駱賓王:《帝京篇》,《全唐詩》卷三。
[9] 秦韜玉:《天街》,《全唐詩》卷六百七十。
[10] 顧況:《上元夜憶長安》,《全唐詩》卷二百六十六。
[11] 參考王仲犖:《隋唐五代史》(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09頁。
[12] 杜甫:《憶昔》,《全唐詩》卷二百二十。
[13] 白居易:《登觀音台望城》,卷四百四十八。
[14] 參考王仲犖:《隋唐五代史》(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09頁。
[15] 轉引自張德中:《試論美國的“寒山熱”》,《東南文化》,1998年增刊第1期。
[16] 本文所引寒山詩以錢學烈先生《寒山拾得詩校評》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為依據,數字為錢文對寒山詩的編排順序,下同。
[17] 寒山出生年代,參考羅時進:《唐詩演進論》,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以及本文附錄部分的《寒山子行實考論》。
[18] 《新唐書·選舉誌下》,(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
[19] 《通典》卷一五《選舉三》。
[20] 《新唐書·選舉誌下》。
[21] 參考《中國教育製度通史》第二卷《魏晉南北朝隋唐》第六章相關論述,宋大川、王建軍: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34頁。
[22] 此詩在傳統中被編入“拾得錄”,經陳慧劍先生考證為寒山子所作(見《寒山子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版),目前已成為學界共識。
[23] 參考《中國教育製度通史》第二卷《魏晉南北朝隋唐》第五章相關論述,唐人一般是在14歲入官學,6~7歲接受私塾啟蒙教育,第410頁,故此處將寒山開蒙的時間定為6歲,此時他的哥哥7歲,應當比較符合當時的通例。
[24] 如項楚先生《寒山詩注》(中華書局2000年版)中對此的解釋(第292頁注釋一),實際上“帶經鋤”是源自《顏氏家訓·勉學》:“古人勤學,有握錐投斧,鋤則帶經,牧則編簡,亦為勤篤”,在唐代是一個常用的典故,如李嘉祐《送王正字山寺讀書》:“風流有佳句,不似帶經鋤”,劉禹錫《送前進士蔡京赴學究科(時崔相公、楊尚書掌選)》:“耳聞戰鼓帶經鋤,振發聲名自裏閭”,李德裕《郊外即事寄侍郎大尹》:“老農爭席坐,稚子帶經鋤”,這裏僅僅是用這個詞來說明勤篤於儒家經典學習,並不一定要是耕讀。
[25] 《新唐書·選舉誌下》。
[26] 《登科記考》卷二永隆二年條按語,(清)徐鬆:《登科考記》,中華書局1984年版。
[27] 《新唐書·選舉誌下》:“凡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辯正;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優長。”
[28] 轉引自《中國教育製度通史》第二卷《魏晉南北朝隋唐》第491頁。
2.求學之路,儒道兼修
隨著小寒山的逐漸長大,事實證明,寒山父親的擔憂是多餘的,十三四歲的寒山雖不能說是容貌非常的標緻,但也是形貌清秀,儀表堂堂,這多少讓寒山的父親那顆懸著的、擔憂的心暫時得以安靜,不再處於欣慰和擔憂的二重奏之中,對於此時此刻的父親而言,心中憧憬的更多的是對於未來的希望,以及對於寒山的美好的仕途未來的規劃。
於是在送長子進入縣學的第二年,也就是寒山十四歲的那年,寒山照例進入縣學學習[1]。對於寒山的父親來說,兒子們進縣學的目的是非常明確的。長子依舊如兒時一般對學習興味索然,而相反,隨著年齡的增長,倒是對於父親所經營的事業有著濃厚的興趣,小小的年紀卻已經能夠不時地為父親出謀劃策,精明之處不遜於其父。也許這個孩子是在這方麵有著天賦,這多少讓父親的心中覺得安心、踏實,至少,繼承和拓展家庭的事業是沒有什麽問題的,這個家庭的富裕應該是可以保證的。之所以還要孩子去上縣學,一則孩子尚且年幼,二則也是為圖個出身,為了方便將來起見。而對於小寒山,目標也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仕途。因為寒山的聰穎讓父親對於仕途充滿了美好的希望和期待。這在父親而言,是一個非常完美的狀態,一個兒子可以繼續家庭的富裕,一個兒子可以成就仕途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