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哈佛女孩劉亦婷之二: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 作者:欣武/劉衛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順應天性之三》一節已經介紹過怎樣把“好奇、愛玩、好勝”的天性升華為好學上 進的內驅力,這裏專門介紹怎樣把生活的壓力和“人的五種基本需要”轉化為主動求學的推 動力。
婷兒6歲之前,已經培養起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但剛上小學的時候,仍然被大量抄寫性 的家庭作業弄得厭煩無比。在教學體製無可選擇,也不可能讓孩子熱愛或逃避枯燥作業的情 況下,我們開始把生活的壓力導入婷兒的學習動機,讓她看清楚:適應學校的學習與她的前 途有什麽關係?當時成都鬧市區常有無證小販被糾察人員攆得四處逃竄,婷兒曾多次近距離 地看到過小販們驚惶的表情。我們藉機告訴婷兒,如果不好好學習,沒有真本事,將來就隻 能當個無證小販,提心弔膽地過日子。婷兒雖然同情無證小販,但絕不願落到這種下場,從 此再沒有說過不想做作業的話。因為她已經明白了:求學其實是自己的事,不論是從法律的 角度,還是前途的角度。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通過講故事、樹榜樣,鼓勵婷兒刻苦學習,奮發向上。小學階段, 婷兒為了爭取保送重點中學,一直在主動爭當前三名(我們的態度是支持但不要求)。保送 政策取消後,她仍然堅持完成了數學奧校的學習計劃,如願考進了成都外國語學校。申請留 學時,婷兒主動把美國朋友拉瑞建議的申報兩所大學擴大為11所大學,並把難度最大的哈佛 納入其中……不了解情況的人說婷兒的一切都是父母替她設計的。其實,我們的設計就是讓 婷兒事事主動,讓她早早懂得求學是她自己的事,一切都要憑自己的實力去爭取。
婷兒上初中後,自然也開始了青春期的人生探索。在她和我們討論人生意義的話題時, 我們給她介紹了馬斯洛在《人的動機理論》中提出的“人的五種基本需要”。這五種需要依 次排列為:生理、安全、愛、尊重、自我實現。“生理需要”指的是尋求食物等生存必需品 ,以保證能夠活著。當生理需要滿足之後,就會產生“安全需要”,喜歡有規律的生活節奏 ,希望周圍世界是可預測的和有秩序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滿足後,就會產生“愛與歸 宿的需要”,渴望友誼和愛情,渴望與親友和團體保持密切關係。愛與歸宿的需要滿足了, 人又會產生“尊重需要”,希望有穩定的地位,感到自尊,並得到別人的尊重和高度評價。 這些需要都滿足了,人還有最高一層的需要,即“自我實現的需要”,希望自己成為心中所 期望的人,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甚至超過自己能力的各種事情。
當時婷兒還不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麽樣的人,但她就此知道了,為了給自己保留最大的 選擇餘地,必須努力學習,使自己有機會成為將來最想成為的人。這種認識促使她更加合理 地利用時間,遇到學習興趣減退的時候,也能幫助她自我激勵,重新振作。此外,懂得人的 五種需要還讓婷兒加深了對人性和各種生活現象的認識,在人際交往中更加理解他人的需要 和心情。這些對孩子的自我發展也是十分有利的。
我們認為,馬斯洛提出的五種需要,囊括了人生的最低要求和最高境界。父母不必具體 考慮孩子今後的職業方向,但應盡早讓孩子知道:隻有努力學習,才能獲得最起碼的獨立謀 生能力;要想實現更多的人生需要,還得加倍努力學習,全麵提高綜合素質,爭取更大的發 展空間、更多的選擇自由,爭取更充分地自我實現。明白了這些,求學和人生規劃才會成為 孩子主動關心的事。孩子懂得了現在需要為將來的“自我實現”打基礎,時間安排會更自覺 ,麵臨人生重大選擇的時候——如是否發展一段戀情,或高中階段文理分科、大學選擇專業 等等,也會更理性,更有遠見卓識。
自主發展之五:
養成定期反省的習慣,學會自我促進
詩人海涅說:“反省是一麵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 的機會。”可反省不是人的天性,而是與好勝的天性相對立的社會化行為,怎樣才能讓孩子 學會使用反省這麵鏡子呢?我們的做法是,讓孩子從模仿與體驗做起。
a:模仿反省,從模仿道歉開始。
雖然反省不是人的天性,但可以利用嬰幼兒愛模仿的天性讓孩子模仿道歉和認錯,削弱 阻礙反省的抗拒心理。我們家一直流行三句口頭禪:“我愛你、謝謝、對不起”,“對不起 ”之後還會跟著“我不是故意的”,或“我不應該……”等等。大人之間和大人對孩子平時 都坦率地認錯和道歉,可以讓孩子認為認錯和道歉是正常的、自然的,而堅持錯誤卻是反常 的、奇怪的。婷兒1歲多點,連“對”字都說不出來的時候,就已經學會了一手捫心,邊鞠 躬邊說:“不起——”學會道歉的形式之後,再教她在該道歉的時候應用這個形式,慢慢地 她就真的會道歉了。
b:體驗反省,記住不受歡迎的行為。
婷兒3—6歲期間,受罰的方式就是獨自在廁所裏反省一至幾分鍾。幼兒階段孩子很不願 離開父母,這種暫時的隔離能讓孩子意識到哪些行為不受歡迎。不論什麽樣的錯誤,婷兒第 一次犯時均不受罰,隻告訴她怎樣做才對,第二次犯就要和她約定再犯如何懲罰,第三次犯 就讓她自己帶著鬧鍾在四壁空空的衛生間關上幾分鍾,想想自己不該犯什麽錯誤。需要注意 的是,現在的衛生間設備較多,既分心又怕不安全,不如讓孩子坐在光禿禿的牆角麵壁思過 ——專家的意見是,孩子有幾歲就獨處幾分鍾。
婷兒6歲之前,已經培養起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但剛上小學的時候,仍然被大量抄寫性 的家庭作業弄得厭煩無比。在教學體製無可選擇,也不可能讓孩子熱愛或逃避枯燥作業的情 況下,我們開始把生活的壓力導入婷兒的學習動機,讓她看清楚:適應學校的學習與她的前 途有什麽關係?當時成都鬧市區常有無證小販被糾察人員攆得四處逃竄,婷兒曾多次近距離 地看到過小販們驚惶的表情。我們藉機告訴婷兒,如果不好好學習,沒有真本事,將來就隻 能當個無證小販,提心弔膽地過日子。婷兒雖然同情無證小販,但絕不願落到這種下場,從 此再沒有說過不想做作業的話。因為她已經明白了:求學其實是自己的事,不論是從法律的 角度,還是前途的角度。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通過講故事、樹榜樣,鼓勵婷兒刻苦學習,奮發向上。小學階段, 婷兒為了爭取保送重點中學,一直在主動爭當前三名(我們的態度是支持但不要求)。保送 政策取消後,她仍然堅持完成了數學奧校的學習計劃,如願考進了成都外國語學校。申請留 學時,婷兒主動把美國朋友拉瑞建議的申報兩所大學擴大為11所大學,並把難度最大的哈佛 納入其中……不了解情況的人說婷兒的一切都是父母替她設計的。其實,我們的設計就是讓 婷兒事事主動,讓她早早懂得求學是她自己的事,一切都要憑自己的實力去爭取。
婷兒上初中後,自然也開始了青春期的人生探索。在她和我們討論人生意義的話題時, 我們給她介紹了馬斯洛在《人的動機理論》中提出的“人的五種基本需要”。這五種需要依 次排列為:生理、安全、愛、尊重、自我實現。“生理需要”指的是尋求食物等生存必需品 ,以保證能夠活著。當生理需要滿足之後,就會產生“安全需要”,喜歡有規律的生活節奏 ,希望周圍世界是可預測的和有秩序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滿足後,就會產生“愛與歸 宿的需要”,渴望友誼和愛情,渴望與親友和團體保持密切關係。愛與歸宿的需要滿足了, 人又會產生“尊重需要”,希望有穩定的地位,感到自尊,並得到別人的尊重和高度評價。 這些需要都滿足了,人還有最高一層的需要,即“自我實現的需要”,希望自己成為心中所 期望的人,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甚至超過自己能力的各種事情。
當時婷兒還不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麽樣的人,但她就此知道了,為了給自己保留最大的 選擇餘地,必須努力學習,使自己有機會成為將來最想成為的人。這種認識促使她更加合理 地利用時間,遇到學習興趣減退的時候,也能幫助她自我激勵,重新振作。此外,懂得人的 五種需要還讓婷兒加深了對人性和各種生活現象的認識,在人際交往中更加理解他人的需要 和心情。這些對孩子的自我發展也是十分有利的。
我們認為,馬斯洛提出的五種需要,囊括了人生的最低要求和最高境界。父母不必具體 考慮孩子今後的職業方向,但應盡早讓孩子知道:隻有努力學習,才能獲得最起碼的獨立謀 生能力;要想實現更多的人生需要,還得加倍努力學習,全麵提高綜合素質,爭取更大的發 展空間、更多的選擇自由,爭取更充分地自我實現。明白了這些,求學和人生規劃才會成為 孩子主動關心的事。孩子懂得了現在需要為將來的“自我實現”打基礎,時間安排會更自覺 ,麵臨人生重大選擇的時候——如是否發展一段戀情,或高中階段文理分科、大學選擇專業 等等,也會更理性,更有遠見卓識。
自主發展之五:
養成定期反省的習慣,學會自我促進
詩人海涅說:“反省是一麵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 的機會。”可反省不是人的天性,而是與好勝的天性相對立的社會化行為,怎樣才能讓孩子 學會使用反省這麵鏡子呢?我們的做法是,讓孩子從模仿與體驗做起。
a:模仿反省,從模仿道歉開始。
雖然反省不是人的天性,但可以利用嬰幼兒愛模仿的天性讓孩子模仿道歉和認錯,削弱 阻礙反省的抗拒心理。我們家一直流行三句口頭禪:“我愛你、謝謝、對不起”,“對不起 ”之後還會跟著“我不是故意的”,或“我不應該……”等等。大人之間和大人對孩子平時 都坦率地認錯和道歉,可以讓孩子認為認錯和道歉是正常的、自然的,而堅持錯誤卻是反常 的、奇怪的。婷兒1歲多點,連“對”字都說不出來的時候,就已經學會了一手捫心,邊鞠 躬邊說:“不起——”學會道歉的形式之後,再教她在該道歉的時候應用這個形式,慢慢地 她就真的會道歉了。
b:體驗反省,記住不受歡迎的行為。
婷兒3—6歲期間,受罰的方式就是獨自在廁所裏反省一至幾分鍾。幼兒階段孩子很不願 離開父母,這種暫時的隔離能讓孩子意識到哪些行為不受歡迎。不論什麽樣的錯誤,婷兒第 一次犯時均不受罰,隻告訴她怎樣做才對,第二次犯就要和她約定再犯如何懲罰,第三次犯 就讓她自己帶著鬧鍾在四壁空空的衛生間關上幾分鍾,想想自己不該犯什麽錯誤。需要注意 的是,現在的衛生間設備較多,既分心又怕不安全,不如讓孩子坐在光禿禿的牆角麵壁思過 ——專家的意見是,孩子有幾歲就獨處幾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