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哈佛女孩劉亦婷之二: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 作者:欣武/劉衛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c:培養表達能力,追求“準確而有效”。
在信息輸出環節,我們主要從兩個方麵進行了訓練:
1準確表達——要求想好了再說、口齒清楚、言辭得當、層次分明。
2有效傳遞——講究時間、場合、氣氛、方式。
這些訓練也是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隨機進行的。主要讓孩子學會:“在輸出信息的時候 ,不僅要考慮如何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還要考慮對方會有什麽樣的感受和反應。”
遇到重要關頭,表達意願變成了表達自我,需要專門設計和練習成功表達的方法。婷兒 小學畢業考外國語學校的時候,麵試之前就專門練習了如何朝氣蓬勃地走進考場,如何大方 地鞠一個躬,並在抬頭問好的時候,用坦誠的目光把一句“老師好”轉遞給在場的幾個老師 。這種表達已經超出了語言的範圍,又是有效表達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北京師範大學教育 係副教授、教育學博士肖川在談論怎樣有效表達自我時所寫的:“表達自我,不僅包括口頭 語言的表達、書麵語言的表達、身體語言的表達,而且應該包括待人和接物、衣著儀表等, 甚至應該包括所有的創造。而所謂‘有效’,有這樣兩個維度:充分地、體麵地。”他說的 是怎樣培養大學生,我們則是從小做起,從家裏做起。因為有效表達是有效溝通的前提,自 主發展離不開準確而有效的表達能力。
對中學生而言,提高思維能力要格外重視“換位思考”和“增強輸入的意願”。既不要 自以為是,聽不進父母和老師的逆耳忠言;也別怕露怯顯笨,不懂也不肯問。婷兒的經驗是 ,越是主動吸收,就越能有效地利用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資源。不過,婷兒也是16歲才達到這 種境界的。在此之前,往往要通過將近半小時的辯論,才能讓她接受父母一分鍾就能講完的 批評和建議。在青春逆反期,父母需要耐心、耐心、再耐心。
自主發展之三:
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學會理性判斷
獨立思考能使孩子成為有主見的人,理性判斷則能使孩子的主見對的時候多,錯的時候 少。為了讓婷兒既有主見,又少犯錯誤,我們不僅經常啟發婷兒去想各種“為什麽”和“怎 麽辦”,還盡量給她提供各種各樣觀察與思考的機會,並注重傳授理性判斷的方法。
a: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
我們主張像陶行知先生教導的那樣:“解放兒童的頭腦,讓他們能夠去想、去思考;解 放兒童的雙手,讓他們去做、去幹;解放兒童的眼睛,讓他們去觀察,去看事實;解放兒童 的嘴巴,使他們有足夠的議論自由,特別要有提問的自由;解放兒童的空間,讓兒童從鳥籠 式的學校裏走出來,去接觸大自然、大社會;解放兒童的時間,使兒童做支配時間的主人。 ”
對很多父母來說,最後這一條最難。我們想,把孩子的特長培訓縮減到一動一靜(或一 文一武),或像婷兒那樣,盡量利用學校的興趣小組,就能給孩子擠出自由活動的時間。另 外,像婷兒那樣自己統籌安排學與玩的時間表,也是學做“支配時間的主人”的重要方法。
b:傳授獨立思考的方法。
獨立思考主要表現為有主見,並掌握了一套評判事物的理性準則,不盲從。為了讓孩子 的“主見”盡可能接近真實,我們一直要求婷兒在“實事求是”上下功夫。我們的做法是, 在觀察事物、討論問題、分析案例或總結反省的過程中,經常用批判的眼光來分析真偽,判 斷正誤,評論優劣,並鼓勵婷兒大膽質疑,提出自己的見解,也大量接觸評價事物的理性原 則和方法。與此同時,教給孩子“內外有別”的原則,在家裏討論時允許敞開思路,但必須 了解社會有那些禁忌。如此日積月累,孩子就能逐漸學會用實事求是的方式獨立思考,在自 主發展的過程中,主動糾錯與創新。
一個具有理性判斷能力的孩子,在觀察與思考中會表現出這些傾向:
尊重事實,不想當然,更不人雲亦雲;
力求準確,不似是而非,更不文過飾非;
細緻研究,不馬虎了事,更不投機取巧;
認真求證,不以偏概全,更不牽強附會;
大膽質疑,不迷信權威,更不掩飾無知。
客觀地說,能堅持做到上述5點的大人也不是很多。因為人類的理性常常被麵子、情緒 或利益所蒙蔽,有意無意地以想像代替事實,陷入種種偏見和成見難以自拔。這樣就很難把 獨立思考的能量發揮到糾錯與創新方麵去。做父母的若想讓孩子提高理性判斷能力,不論做 人做事,都應求真求實,為孩子做出表率,和孩子一起前進。
獨立思考是創新的前提條件。培養創新能力涉及到很多具體的方法,更多細節請參見第 四章《怎樣培養創造力?》。
自主發展之四:
養成主動求學的習慣,學會規劃人生
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青少年的天職,自主發展的重要外在表現,就是主動學習。父母要 想方設法,盡早把求學變成孩子自己的事。
一般來說,孩子學習主要有兩種動力,一種是人類喜歡探索的天性,屬於內在的衝動, 另一種是生活的需要(包括個人的和社會的),屬於外在的壓力。我們的做法是,把這兩種 動力結合起來,促使孩子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當求學變成孩子自己的渴望和計劃之後, 父母的角色就逐漸由啟蒙者和教練員變成了顧問團和啦啦隊。
在信息輸出環節,我們主要從兩個方麵進行了訓練:
1準確表達——要求想好了再說、口齒清楚、言辭得當、層次分明。
2有效傳遞——講究時間、場合、氣氛、方式。
這些訓練也是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隨機進行的。主要讓孩子學會:“在輸出信息的時候 ,不僅要考慮如何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還要考慮對方會有什麽樣的感受和反應。”
遇到重要關頭,表達意願變成了表達自我,需要專門設計和練習成功表達的方法。婷兒 小學畢業考外國語學校的時候,麵試之前就專門練習了如何朝氣蓬勃地走進考場,如何大方 地鞠一個躬,並在抬頭問好的時候,用坦誠的目光把一句“老師好”轉遞給在場的幾個老師 。這種表達已經超出了語言的範圍,又是有效表達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北京師範大學教育 係副教授、教育學博士肖川在談論怎樣有效表達自我時所寫的:“表達自我,不僅包括口頭 語言的表達、書麵語言的表達、身體語言的表達,而且應該包括待人和接物、衣著儀表等, 甚至應該包括所有的創造。而所謂‘有效’,有這樣兩個維度:充分地、體麵地。”他說的 是怎樣培養大學生,我們則是從小做起,從家裏做起。因為有效表達是有效溝通的前提,自 主發展離不開準確而有效的表達能力。
對中學生而言,提高思維能力要格外重視“換位思考”和“增強輸入的意願”。既不要 自以為是,聽不進父母和老師的逆耳忠言;也別怕露怯顯笨,不懂也不肯問。婷兒的經驗是 ,越是主動吸收,就越能有效地利用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資源。不過,婷兒也是16歲才達到這 種境界的。在此之前,往往要通過將近半小時的辯論,才能讓她接受父母一分鍾就能講完的 批評和建議。在青春逆反期,父母需要耐心、耐心、再耐心。
自主發展之三:
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學會理性判斷
獨立思考能使孩子成為有主見的人,理性判斷則能使孩子的主見對的時候多,錯的時候 少。為了讓婷兒既有主見,又少犯錯誤,我們不僅經常啟發婷兒去想各種“為什麽”和“怎 麽辦”,還盡量給她提供各種各樣觀察與思考的機會,並注重傳授理性判斷的方法。
a: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
我們主張像陶行知先生教導的那樣:“解放兒童的頭腦,讓他們能夠去想、去思考;解 放兒童的雙手,讓他們去做、去幹;解放兒童的眼睛,讓他們去觀察,去看事實;解放兒童 的嘴巴,使他們有足夠的議論自由,特別要有提問的自由;解放兒童的空間,讓兒童從鳥籠 式的學校裏走出來,去接觸大自然、大社會;解放兒童的時間,使兒童做支配時間的主人。 ”
對很多父母來說,最後這一條最難。我們想,把孩子的特長培訓縮減到一動一靜(或一 文一武),或像婷兒那樣,盡量利用學校的興趣小組,就能給孩子擠出自由活動的時間。另 外,像婷兒那樣自己統籌安排學與玩的時間表,也是學做“支配時間的主人”的重要方法。
b:傳授獨立思考的方法。
獨立思考主要表現為有主見,並掌握了一套評判事物的理性準則,不盲從。為了讓孩子 的“主見”盡可能接近真實,我們一直要求婷兒在“實事求是”上下功夫。我們的做法是, 在觀察事物、討論問題、分析案例或總結反省的過程中,經常用批判的眼光來分析真偽,判 斷正誤,評論優劣,並鼓勵婷兒大膽質疑,提出自己的見解,也大量接觸評價事物的理性原 則和方法。與此同時,教給孩子“內外有別”的原則,在家裏討論時允許敞開思路,但必須 了解社會有那些禁忌。如此日積月累,孩子就能逐漸學會用實事求是的方式獨立思考,在自 主發展的過程中,主動糾錯與創新。
一個具有理性判斷能力的孩子,在觀察與思考中會表現出這些傾向:
尊重事實,不想當然,更不人雲亦雲;
力求準確,不似是而非,更不文過飾非;
細緻研究,不馬虎了事,更不投機取巧;
認真求證,不以偏概全,更不牽強附會;
大膽質疑,不迷信權威,更不掩飾無知。
客觀地說,能堅持做到上述5點的大人也不是很多。因為人類的理性常常被麵子、情緒 或利益所蒙蔽,有意無意地以想像代替事實,陷入種種偏見和成見難以自拔。這樣就很難把 獨立思考的能量發揮到糾錯與創新方麵去。做父母的若想讓孩子提高理性判斷能力,不論做 人做事,都應求真求實,為孩子做出表率,和孩子一起前進。
獨立思考是創新的前提條件。培養創新能力涉及到很多具體的方法,更多細節請參見第 四章《怎樣培養創造力?》。
自主發展之四:
養成主動求學的習慣,學會規劃人生
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青少年的天職,自主發展的重要外在表現,就是主動學習。父母要 想方設法,盡早把求學變成孩子自己的事。
一般來說,孩子學習主要有兩種動力,一種是人類喜歡探索的天性,屬於內在的衝動, 另一種是生活的需要(包括個人的和社會的),屬於外在的壓力。我們的做法是,把這兩種 動力結合起來,促使孩子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當求學變成孩子自己的渴望和計劃之後, 父母的角色就逐漸由啟蒙者和教練員變成了顧問團和啦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