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
哈佛女孩劉亦婷之二: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 作者:欣武/劉衛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獨生子女父母常犯兩個毛病,一個是溺愛,一個是急躁。溺愛的父母潛意識裏永遠把孩 子當嬰兒,很少考慮讓孩子進步的事。急躁的父母往往用願望代替現實,很少想到孩子隻能 在昨天的基礎上朝前走。對溺愛的父母而言,每天給孩子提出一點小小的新要求是很好的矯 正辦法。對急躁的父母而言,把“一步到位”的願望分解為“十步到位”或“百步到位”的 計劃,很多老是做不到的事反倒有可能做到了。
不論是急躁的父母還是憂心忡忡的父母,周弘先生的《賞識你的孩子》都可謂一劑良藥 。周弘先生不僅讓先天耳聾的女兒學會了說話,還把她培養成了少年大學生、留美博士生, 他的秘訣就是:用教嬰兒學走路、學說話的耐心和信心對待學習落後的孩子,把“你不行” 變成“你能行!”一份10題9錯的答卷,在他嘴裏竟能變成:“這麽小的年齡做這麽難的題 ,第一次居然就做對了一道……比爸爸當年強多了,再努努力,說不定還能多做對幾道呢! ”父母若能這樣賞識激勵孩子,再加上用有效的學習方法進行輔導,孩子一定能一步一步實 實在在地向前進!
基本方法之四:婷兒怎樣實現“自主發展”?
“自主發展”是近年來才在中國教育界熱起來的詞兒。我們過去的說法是:“發揮主觀 能動性、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培養各方麵的自覺性、遇到問題要自己動腦筋想辦法、再堅持 一下,爭取最後的勝利……”這些人們更熟悉的說法,強調的都是孩子的主體性和創造性, 這正是自主發展的內涵。婷兒在這種思路的培養下,很早就形成了積極進取的性格特徵,能 適應,有理想,愛創新,表現出很強的自主發展能力。對此,婷兒有一個詼諧的比喻:“我 這個係統能夠自動升級。”
我們認為,自主發展需要一套向前驅動的能力,這種超越原始本能的綜合能力,是後天 逐步形成的。在0—18歲期間,如果父母有意識地推動孩子往自主發展的方向走,孩子就能 較早獲得主動適應與發展的能力。為了讓婷兒早日成為自動前進的人,我們有意推動婷兒“ 由生活自理向人生自立發展;由積極自學向自強不息發展”。歸納起來,我們主要從5個方 麵完成了“由推動到自動”的轉變:
1.養成遵守約定的習慣,學會自我管理;
2.養成專注敏捷的習慣,學會高效思維;
3.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學會理性判斷;
4.養成主動求學的習慣,學會規劃人生;
5.養成定期反省的習慣,學會自我促進。
下麵分別舉例說明,供讀者參考。
自主發展之一:
養成遵守約定的習慣,學會自我管理
孩子要在社會上立足,必須學會遵守社會規範。為了讓孩子自覺自願地遵守社會規範, 我們的辦法是,從小就讓孩子參與製定規則,培養主人翁意識。從3歲到16歲,我們一直在 用和婷兒約定規則的方式管理她的日常生活。孩子處於“心中有數、說話算話”的狀態,就 容易學會自我管理,並養成“知行合一”的好習慣。如果沒有遵守約定的習慣,什麽計劃都 不能完成,自我管理就是一句空話。孩子光說不練,自主發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a:首先學會和父母約定規則,並遵守自己與父母的約定。
我們與婷兒的這種約定最初都帶有遊戲色彩,並伴隨著大人的鼓勵和肯定,實行起來孩 子覺得有趣,也願意遵守。比如說,婷兒3歲的時候曾和媽媽約定,如果她沒用普通話回應 說普通話的人(或沒用四川話回應說四川話的人),就請媽媽用“嗯”的辦法來提醒她。因 為這是婷兒自己想出來的辦法,用起來總是很靈。
婷兒12歲以前,主要是大人把對她的要求告訴她,在講清為什麽要如此的道理之後,讓 她和大人一起製定相應的獎懲措施。比如說,我們要求婷兒:“作業有錯必須當天主動訂正 ,做不到就要扣減看電視動畫片的時間。”理由嘛,就像工程沒搞完就領不到工錢一樣啊, 學生不按時完成學習任務,當然要影響到自己的享受哦。婷兒認為我們說得對,大家便開始 商量實施細則。經過討論,婷兒和我們約定:如果當天發下來的作業本上有錯,主動訂正了 就可以正常享受看半小時動畫片的權利;如果沒有主動訂正,就每道錯題扣減幾分鍾;如果 當天作業全對,則可獎勵若幹分鍾,並可以存起來以後使用。在實施過程中,以婷兒自我約 束為主,父母負責檢查督促。遇到孩子管不住自己的時候,父母就提醒她:“我們約好了的 ,你得說話算話,如果你說話不算話,那我們也可以說話不算話,比如說,不搞體罰也可以 變成搞體罰;做得好有獎也可以變成做好了也罰……”孩子當然不希望這樣,便會加大自我 約束的力度。
b:學會遵守自己與自己的約定。
自己許的願、下的決心、定的計劃等,都是自己與自己的約定。從8歲開始,婷兒每個 周末都要排一張時間表,自己統籌安排那一天半時間的學習、玩耍和家務勞動(她讀小學時 ,中國還沒實行大周末,周六上午還要上課)。有時候忘了排時間表就幹起來了,我們便會 提醒她一聲。由於有遵守約定的習慣,婷兒的計劃總是執行得很好,平時也表現得不錯,懲 罰措施基本成了一種象徵——有威懾力,但很少需要實施。在小學畢業前,婷兒早已養成了 說話算話的好習慣,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已經十分明顯,很容易就適應了初中住校生活。
不論是急躁的父母還是憂心忡忡的父母,周弘先生的《賞識你的孩子》都可謂一劑良藥 。周弘先生不僅讓先天耳聾的女兒學會了說話,還把她培養成了少年大學生、留美博士生, 他的秘訣就是:用教嬰兒學走路、學說話的耐心和信心對待學習落後的孩子,把“你不行” 變成“你能行!”一份10題9錯的答卷,在他嘴裏竟能變成:“這麽小的年齡做這麽難的題 ,第一次居然就做對了一道……比爸爸當年強多了,再努努力,說不定還能多做對幾道呢! ”父母若能這樣賞識激勵孩子,再加上用有效的學習方法進行輔導,孩子一定能一步一步實 實在在地向前進!
基本方法之四:婷兒怎樣實現“自主發展”?
“自主發展”是近年來才在中國教育界熱起來的詞兒。我們過去的說法是:“發揮主觀 能動性、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培養各方麵的自覺性、遇到問題要自己動腦筋想辦法、再堅持 一下,爭取最後的勝利……”這些人們更熟悉的說法,強調的都是孩子的主體性和創造性, 這正是自主發展的內涵。婷兒在這種思路的培養下,很早就形成了積極進取的性格特徵,能 適應,有理想,愛創新,表現出很強的自主發展能力。對此,婷兒有一個詼諧的比喻:“我 這個係統能夠自動升級。”
我們認為,自主發展需要一套向前驅動的能力,這種超越原始本能的綜合能力,是後天 逐步形成的。在0—18歲期間,如果父母有意識地推動孩子往自主發展的方向走,孩子就能 較早獲得主動適應與發展的能力。為了讓婷兒早日成為自動前進的人,我們有意推動婷兒“ 由生活自理向人生自立發展;由積極自學向自強不息發展”。歸納起來,我們主要從5個方 麵完成了“由推動到自動”的轉變:
1.養成遵守約定的習慣,學會自我管理;
2.養成專注敏捷的習慣,學會高效思維;
3.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學會理性判斷;
4.養成主動求學的習慣,學會規劃人生;
5.養成定期反省的習慣,學會自我促進。
下麵分別舉例說明,供讀者參考。
自主發展之一:
養成遵守約定的習慣,學會自我管理
孩子要在社會上立足,必須學會遵守社會規範。為了讓孩子自覺自願地遵守社會規範, 我們的辦法是,從小就讓孩子參與製定規則,培養主人翁意識。從3歲到16歲,我們一直在 用和婷兒約定規則的方式管理她的日常生活。孩子處於“心中有數、說話算話”的狀態,就 容易學會自我管理,並養成“知行合一”的好習慣。如果沒有遵守約定的習慣,什麽計劃都 不能完成,自我管理就是一句空話。孩子光說不練,自主發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a:首先學會和父母約定規則,並遵守自己與父母的約定。
我們與婷兒的這種約定最初都帶有遊戲色彩,並伴隨著大人的鼓勵和肯定,實行起來孩 子覺得有趣,也願意遵守。比如說,婷兒3歲的時候曾和媽媽約定,如果她沒用普通話回應 說普通話的人(或沒用四川話回應說四川話的人),就請媽媽用“嗯”的辦法來提醒她。因 為這是婷兒自己想出來的辦法,用起來總是很靈。
婷兒12歲以前,主要是大人把對她的要求告訴她,在講清為什麽要如此的道理之後,讓 她和大人一起製定相應的獎懲措施。比如說,我們要求婷兒:“作業有錯必須當天主動訂正 ,做不到就要扣減看電視動畫片的時間。”理由嘛,就像工程沒搞完就領不到工錢一樣啊, 學生不按時完成學習任務,當然要影響到自己的享受哦。婷兒認為我們說得對,大家便開始 商量實施細則。經過討論,婷兒和我們約定:如果當天發下來的作業本上有錯,主動訂正了 就可以正常享受看半小時動畫片的權利;如果沒有主動訂正,就每道錯題扣減幾分鍾;如果 當天作業全對,則可獎勵若幹分鍾,並可以存起來以後使用。在實施過程中,以婷兒自我約 束為主,父母負責檢查督促。遇到孩子管不住自己的時候,父母就提醒她:“我們約好了的 ,你得說話算話,如果你說話不算話,那我們也可以說話不算話,比如說,不搞體罰也可以 變成搞體罰;做得好有獎也可以變成做好了也罰……”孩子當然不希望這樣,便會加大自我 約束的力度。
b:學會遵守自己與自己的約定。
自己許的願、下的決心、定的計劃等,都是自己與自己的約定。從8歲開始,婷兒每個 周末都要排一張時間表,自己統籌安排那一天半時間的學習、玩耍和家務勞動(她讀小學時 ,中國還沒實行大周末,周六上午還要上課)。有時候忘了排時間表就幹起來了,我們便會 提醒她一聲。由於有遵守約定的習慣,婷兒的計劃總是執行得很好,平時也表現得不錯,懲 罰措施基本成了一種象徵——有威懾力,但很少需要實施。在小學畢業前,婷兒早已養成了 說話算話的好習慣,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已經十分明顯,很容易就適應了初中住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