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哈佛女孩劉亦婷之二: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 作者:欣武/劉衛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自由選課製能滿足學生不同的探索需求,有利於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利於人才的知 識結構多樣化。每個學生都與眾不同,人人都有獨特個性和獨立見解,社會便增加了創新進 步的機會。
二是美國本科生不盲目追求高學歷。美國人沒有這種在中國十分普遍的觀念——“好學 生就該碩士博士一直讀下去”。美國大學裏本科畢業直接考研接著讀博的,主要是學醫、學 工和“學術研究型”的學生。“社會活動型”和“組織管理型”的學生一般都選擇“先工作 ,後深造”。這種求學策略,與美國本科生既重視獨立謀生也重視更新知識有關。據統計, 哈佛的商學院和法學院,研究生的平均入學年齡在27歲上下,幾乎人人都有工作經驗。從其 他一流商學院錄取學生的情況來看,也是擁有幾年工作經驗的人更容易申請成功。此間的共 識是:“工作幾年之後,才清楚自己需要再學什麽,才不會浪費昂貴的學費和時間。”
據美國媒體報導,和我同屆(2003)的美國本科畢業生與前些年有所不同,選擇“先深 造,後工作”的人比過去要多些,以至全美參加研究生入學考試的人數都刷新了記錄。但這 並不意味著美國學生突然急於獲取高學歷了,而是因為經濟衰退就業困難。《紐約時報》記 者指出:2003年畢業的美國本科生,1999年入學時趕上了經濟持續景氣的末班車,現在卻不 得不麵對20年來最不景氣的就業市場。美國醫學院協會披露,2003年申請醫學院的學生7年 來首次增加,主要原因就是本科生找不到工作。由於美國經濟持續衰退,報考法學院的人20 02年增加了18%,2003年又增加了10%。與此同時,申請到貧窮社區的公立學校教書的本科 畢業生也數量猛增,高達300%。這種“先謀生存,再謀發展”的現實態度,很有美國特色 。
三是美國本科生實踐機會特別多。美國大學崇尚打破校園和社會的距離,提倡在社會的 真實環境中教學。哈佛和耶魯就是這方麵的典型,連校門都沒有。隻要你積極參與各種課外 活動(包括社團活動、校內勤工儉學和暑假打短工),每年都可獲得一定的工作經驗,以及 能證明你的素質和能力的資歷,到大三正式應聘暑假實習生的工作或大四應聘畢業後的工作 時,就不存在中國本科生深感頭痛的“沒有工作經驗”的問題了。
在選擇實習機會的時候,美國學生都很注意盡量讓工作資歷與發展方向保持協調,提前 為下一步的競爭積蓄能量。比如說,想當學者、科學家的人在學業方麵投入的時間更多,因 為申請讀碩、讀博時,你需要用成績拔尖讓教授對你的學術能力印象深刻,這樣教授才寫得 出具有說服力的推薦信(其作用經常是決定性的)。想經商的人則不同,需要在社會活動方 麵投入更多的時間,因為申請讀商學院的mba時,更被看重的不是你的考試分數,而是你的 社會實踐能力。
四是美國本科生爭取活動經費的渠道多。在哈佛讀書期間,我發現美國本科生有很多機 會為自己的社會實踐項目爭取社會各界資助。隻要你的項目有價值或有潛力,又善於推銷, 通常都能從社會上找到一些經費幫助你完成設想。因此,美國學生的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極 為活躍,有很多令人讚嘆的創意。
據我所知,贊助美國學生社會實踐的出資人,有的是為了樹立企業形象——如贊助國際 論壇hpair的gg效應;有的是為了將來分享成功果實——美國不乏風險投資成功的示範效 應;有的隻是為了滿足某種特殊要求(或心願)——如:有一家基金每年資助兩名沒出過國 的美籍哈佛學生暑假到外國考察旅遊。2001年,有位同學採納了我的建議,提出了“到中國 西部教成都sos國際兒童村的孤兒們學英語”的計劃,結果在幾十個項目的激烈競爭中勝出 。
中國本科生則較少這種讓創意和設想變成現實的條件和機會。部分美國教授認為中國研 究生學習能力很強,但主動性和創造性不足,原因之一就是中國學生在本、碩階段較少發展 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實踐機會。真心希望這種局麵能盡快改變。
畢業後,先工作,再深造
很多讀者關心我畢業之後的去向。
作為一個“組織管理型”學生(特點是:擅長統籌兼顧,喜歡與人打交道),最吸引我 的不是清靜的書齋或實驗室,而是風起雲湧的市場。因此,我不打算走“直接考研、接著讀 博”的學者路線,而是準備先工作幾年,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後,再進商學院攻讀mba(工 商管理碩士)。
算起來,我還要5年左右才能完成在美國的求學計劃,屆時再看有什麽新的發展機會。 我相信,21世紀最大的發展機會在中國。
我16歲訪美之前,聽四川大學教授易丹叔叔介紹了哈佛商學院的案例教學法,當時就萌 發了以後要進美國一流商學院讀書的心願。進哈佛後我了解到,一流商學院最喜歡錄取自己 創業的人,以及在大公司(如知名企業、企業諮詢公司、投資銀行等)就職的人。對尚不具 備創業條件的我來說,畢業後若能到大公司工作,是申請一流商學院的有利條件。在哈佛, 與我願望相同的同學很多,我們畢業前的重要任務,就是爭取進一家適合自己的大公司。
二是美國本科生不盲目追求高學歷。美國人沒有這種在中國十分普遍的觀念——“好學 生就該碩士博士一直讀下去”。美國大學裏本科畢業直接考研接著讀博的,主要是學醫、學 工和“學術研究型”的學生。“社會活動型”和“組織管理型”的學生一般都選擇“先工作 ,後深造”。這種求學策略,與美國本科生既重視獨立謀生也重視更新知識有關。據統計, 哈佛的商學院和法學院,研究生的平均入學年齡在27歲上下,幾乎人人都有工作經驗。從其 他一流商學院錄取學生的情況來看,也是擁有幾年工作經驗的人更容易申請成功。此間的共 識是:“工作幾年之後,才清楚自己需要再學什麽,才不會浪費昂貴的學費和時間。”
據美國媒體報導,和我同屆(2003)的美國本科畢業生與前些年有所不同,選擇“先深 造,後工作”的人比過去要多些,以至全美參加研究生入學考試的人數都刷新了記錄。但這 並不意味著美國學生突然急於獲取高學歷了,而是因為經濟衰退就業困難。《紐約時報》記 者指出:2003年畢業的美國本科生,1999年入學時趕上了經濟持續景氣的末班車,現在卻不 得不麵對20年來最不景氣的就業市場。美國醫學院協會披露,2003年申請醫學院的學生7年 來首次增加,主要原因就是本科生找不到工作。由於美國經濟持續衰退,報考法學院的人20 02年增加了18%,2003年又增加了10%。與此同時,申請到貧窮社區的公立學校教書的本科 畢業生也數量猛增,高達300%。這種“先謀生存,再謀發展”的現實態度,很有美國特色 。
三是美國本科生實踐機會特別多。美國大學崇尚打破校園和社會的距離,提倡在社會的 真實環境中教學。哈佛和耶魯就是這方麵的典型,連校門都沒有。隻要你積極參與各種課外 活動(包括社團活動、校內勤工儉學和暑假打短工),每年都可獲得一定的工作經驗,以及 能證明你的素質和能力的資歷,到大三正式應聘暑假實習生的工作或大四應聘畢業後的工作 時,就不存在中國本科生深感頭痛的“沒有工作經驗”的問題了。
在選擇實習機會的時候,美國學生都很注意盡量讓工作資歷與發展方向保持協調,提前 為下一步的競爭積蓄能量。比如說,想當學者、科學家的人在學業方麵投入的時間更多,因 為申請讀碩、讀博時,你需要用成績拔尖讓教授對你的學術能力印象深刻,這樣教授才寫得 出具有說服力的推薦信(其作用經常是決定性的)。想經商的人則不同,需要在社會活動方 麵投入更多的時間,因為申請讀商學院的mba時,更被看重的不是你的考試分數,而是你的 社會實踐能力。
四是美國本科生爭取活動經費的渠道多。在哈佛讀書期間,我發現美國本科生有很多機 會為自己的社會實踐項目爭取社會各界資助。隻要你的項目有價值或有潛力,又善於推銷, 通常都能從社會上找到一些經費幫助你完成設想。因此,美國學生的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極 為活躍,有很多令人讚嘆的創意。
據我所知,贊助美國學生社會實踐的出資人,有的是為了樹立企業形象——如贊助國際 論壇hpair的gg效應;有的是為了將來分享成功果實——美國不乏風險投資成功的示範效 應;有的隻是為了滿足某種特殊要求(或心願)——如:有一家基金每年資助兩名沒出過國 的美籍哈佛學生暑假到外國考察旅遊。2001年,有位同學採納了我的建議,提出了“到中國 西部教成都sos國際兒童村的孤兒們學英語”的計劃,結果在幾十個項目的激烈競爭中勝出 。
中國本科生則較少這種讓創意和設想變成現實的條件和機會。部分美國教授認為中國研 究生學習能力很強,但主動性和創造性不足,原因之一就是中國學生在本、碩階段較少發展 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實踐機會。真心希望這種局麵能盡快改變。
畢業後,先工作,再深造
很多讀者關心我畢業之後的去向。
作為一個“組織管理型”學生(特點是:擅長統籌兼顧,喜歡與人打交道),最吸引我 的不是清靜的書齋或實驗室,而是風起雲湧的市場。因此,我不打算走“直接考研、接著讀 博”的學者路線,而是準備先工作幾年,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後,再進商學院攻讀mba(工 商管理碩士)。
算起來,我還要5年左右才能完成在美國的求學計劃,屆時再看有什麽新的發展機會。 我相信,21世紀最大的發展機會在中國。
我16歲訪美之前,聽四川大學教授易丹叔叔介紹了哈佛商學院的案例教學法,當時就萌 發了以後要進美國一流商學院讀書的心願。進哈佛後我了解到,一流商學院最喜歡錄取自己 創業的人,以及在大公司(如知名企業、企業諮詢公司、投資銀行等)就職的人。對尚不具 備創業條件的我來說,畢業後若能到大公司工作,是申請一流商學院的有利條件。在哈佛, 與我願望相同的同學很多,我們畢業前的重要任務,就是爭取進一家適合自己的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