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哈佛女孩劉亦婷之二: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 作者:欣武/劉衛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談判實驗。在這個實驗中,我的任務是作為僱主跟應聘的人談一筆 勞務報酬。教授告訴我:“你給對方的報酬不能超過70美元,隻要你把報酬壓到70美元以下 ,壓下來的錢用一個公式換算後,就是你參加這個實驗的報酬。如果你跟對方談崩了,那你 們雙方都一分錢也得不到。”我不知道教授給對方的下限是多少,對方也不知道我的上限。 憑經驗估計,這個實驗大概有50美元可分,基於公平和雙贏的原則,我計劃跟對方平分這50 美元,很快結束這場談判。沒想到,和我談判的那個白人女生太貪心了,她一來就“獅子大 張口”,要價110美元,根本不考慮我的利益和感受,而且態度十分強硬,好像認定我比她 更擔心談崩了得不到錢似的!既然如此,我也就不客氣了……最後,她隻好在“雞肋”或“ 0”之間選擇了“食之無味,棄之不舍”的“雞肋”(大概有10美元吧)。我則比原計劃想 要的25美元多贏了15美元。
好玩吧?當然,說不定這正是“狡猾”的教授預期的結果呢。
盡管有這麽多課外活動,大三大四又增加了應聘工作的大量事務,學習仍然是我生活中 的重頭戲。因為教授指定要看的書實在是太多了,有時不得不在網上聯絡大家“分頭讀書, 筆記共享”。這樣才能忙裏偷閑看一些與功課無關純屬感興趣的書,比如反映中國現實生活 的小說。這種時間都是一點一點地擠出來的。在哈佛,我每周都有一份相當詳細的時間表, 上麵有提前預約的各種事情。在美國,大家都習慣於預約各種事,並且都很守時,不然很多 計劃都沒法完成。
我在哈佛的基本時間表是這樣的(以最有代表性的大三為例):
周一至周五,早上7點多起床,半小時鍛鍊,然後是洗澡、吃早餐,接著就是處理電子 郵件。每天我都會收到50多封郵件,絕大部分與學業和課外活動有關。即便是按計劃花費一 小時,往往也處理不完,隻能留到晚上再說。父母來的郵件我都隻能飛快地看一眼,如果沒 有急事,也顧不上回復,等到有空通話時再請他們重說一遍。
然後10點鍾上課,課前要騰出點時間來溫習一下功課。幾節課連著上下來,就是下午3 點了,中間有半個多小時吃午飯時間。我大二起就在擔任大一學生的“良師益友”(類似於 輔導員),通常我會和大一的學生一起吃午飯,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下午課後,我 還要給低年級學生做高等數學輔導(或去完成打工的工作)。升為學生助教後,每周要花費 相當的時間來備課和批改作業。接著就是做自己的作業、整理當天的筆記,等到可以休息的 時候,往往已是下午6點多了。
我一天最輕鬆的時候,就是晚飯時在學生自助餐廳裏和同學們一起邊吃邊聊。大家談天 說地,從美國的社會問題說到成都的小吃……由於各人文化背景和經歷的不同,視角也大不 一樣,越聊思路越開闊。因此,大家再忙也要擠時間湊在一起吃晚飯。接下來,一天最緊張 的時候也就到來了。每天晚上,我先要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接著就是處理課外活動的事務 ,如為hpair訂計劃、起草報告、給贊助企業寫信、與世界各地的學生協調……
為了我的興趣和責任,我很少在淩晨兩點前睡覺。不是周末的早上,通常需要三個鬧鍾 前赴後繼地把我吵醒。有幾次熬夜太久,第二天又有重要的考試或麵談,我還請遠在成都的 父母用電話鈴聲當過我的第四個鬧鍾呢——迷迷糊糊地抓起電話和爸爸媽媽聊上幾句,我就 不會重入夢鄉了。當然,那是他們學會用電腦撥打便宜的網絡電話之後。
遇到上午沒有課的時候,我也會美美地一覺睡到自然醒,把積壓的疲勞一掃光。
這就是我在哈佛生活的大致輪廓。緊張繁忙之間,周末和假期也會安排一些換腦子的活 動,比如說,帶上一本有趣的書,到洗衣房一次洗淨烘幹十天半個月的換洗衣物;和同學一 起去餐館品嚐中國菜、越南菜、泰國菜、義大利菜……;打桌球、聽音樂、看電影電視、 到不同風格的舞會上跳舞……
順便說說,哈佛經常有各種名目和風格的社交舞會。據說,校方的意圖是“讓學生把晚 禮服穿到沒有感覺的程度”,以便在正式的社交場合更加從容自信。回想起初到哈佛的時候 ,新生們的確會情不自禁地為自己和別人的晚禮服而興奮,經歷得多了,就從“衣服穿人” 變成“人穿衣服”了。
…………
如果硬要用一句話來概括我4年的校園生活,那就是:忙,並快樂著!
管中窺豹:中美大學的四點區別
有些讀者希望我將中國的大學和美國的大學做一番對比。可惜我沒有上過中國的大學, 也沒上過美國的其他大學(美國的大學差異很大),很難做此比較。但有4點不同我感覺較 為明顯,說出來供讀者參考:
一是美國本科生可以自由選課。美國的大學沒有中國大學那種統一的本科教學計劃,名 牌大學和一般大學都是實行的差異化教學。校方為本科生提供一個龐大的課程體係,供學生
自由選擇。美國大學的課程體係由各類必修課、限選課和任選課所組成,適應本科生的各種 學習需要。學生可以按個人興趣、學業程度和專業方向的需要來製定和調整個人的課程組合 。
好玩吧?當然,說不定這正是“狡猾”的教授預期的結果呢。
盡管有這麽多課外活動,大三大四又增加了應聘工作的大量事務,學習仍然是我生活中 的重頭戲。因為教授指定要看的書實在是太多了,有時不得不在網上聯絡大家“分頭讀書, 筆記共享”。這樣才能忙裏偷閑看一些與功課無關純屬感興趣的書,比如反映中國現實生活 的小說。這種時間都是一點一點地擠出來的。在哈佛,我每周都有一份相當詳細的時間表, 上麵有提前預約的各種事情。在美國,大家都習慣於預約各種事,並且都很守時,不然很多 計劃都沒法完成。
我在哈佛的基本時間表是這樣的(以最有代表性的大三為例):
周一至周五,早上7點多起床,半小時鍛鍊,然後是洗澡、吃早餐,接著就是處理電子 郵件。每天我都會收到50多封郵件,絕大部分與學業和課外活動有關。即便是按計劃花費一 小時,往往也處理不完,隻能留到晚上再說。父母來的郵件我都隻能飛快地看一眼,如果沒 有急事,也顧不上回復,等到有空通話時再請他們重說一遍。
然後10點鍾上課,課前要騰出點時間來溫習一下功課。幾節課連著上下來,就是下午3 點了,中間有半個多小時吃午飯時間。我大二起就在擔任大一學生的“良師益友”(類似於 輔導員),通常我會和大一的學生一起吃午飯,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下午課後,我 還要給低年級學生做高等數學輔導(或去完成打工的工作)。升為學生助教後,每周要花費 相當的時間來備課和批改作業。接著就是做自己的作業、整理當天的筆記,等到可以休息的 時候,往往已是下午6點多了。
我一天最輕鬆的時候,就是晚飯時在學生自助餐廳裏和同學們一起邊吃邊聊。大家談天 說地,從美國的社會問題說到成都的小吃……由於各人文化背景和經歷的不同,視角也大不 一樣,越聊思路越開闊。因此,大家再忙也要擠時間湊在一起吃晚飯。接下來,一天最緊張 的時候也就到來了。每天晚上,我先要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接著就是處理課外活動的事務 ,如為hpair訂計劃、起草報告、給贊助企業寫信、與世界各地的學生協調……
為了我的興趣和責任,我很少在淩晨兩點前睡覺。不是周末的早上,通常需要三個鬧鍾 前赴後繼地把我吵醒。有幾次熬夜太久,第二天又有重要的考試或麵談,我還請遠在成都的 父母用電話鈴聲當過我的第四個鬧鍾呢——迷迷糊糊地抓起電話和爸爸媽媽聊上幾句,我就 不會重入夢鄉了。當然,那是他們學會用電腦撥打便宜的網絡電話之後。
遇到上午沒有課的時候,我也會美美地一覺睡到自然醒,把積壓的疲勞一掃光。
這就是我在哈佛生活的大致輪廓。緊張繁忙之間,周末和假期也會安排一些換腦子的活 動,比如說,帶上一本有趣的書,到洗衣房一次洗淨烘幹十天半個月的換洗衣物;和同學一 起去餐館品嚐中國菜、越南菜、泰國菜、義大利菜……;打桌球、聽音樂、看電影電視、 到不同風格的舞會上跳舞……
順便說說,哈佛經常有各種名目和風格的社交舞會。據說,校方的意圖是“讓學生把晚 禮服穿到沒有感覺的程度”,以便在正式的社交場合更加從容自信。回想起初到哈佛的時候 ,新生們的確會情不自禁地為自己和別人的晚禮服而興奮,經歷得多了,就從“衣服穿人” 變成“人穿衣服”了。
…………
如果硬要用一句話來概括我4年的校園生活,那就是:忙,並快樂著!
管中窺豹:中美大學的四點區別
有些讀者希望我將中國的大學和美國的大學做一番對比。可惜我沒有上過中國的大學, 也沒上過美國的其他大學(美國的大學差異很大),很難做此比較。但有4點不同我感覺較 為明顯,說出來供讀者參考:
一是美國本科生可以自由選課。美國的大學沒有中國大學那種統一的本科教學計劃,名 牌大學和一般大學都是實行的差異化教學。校方為本科生提供一個龐大的課程體係,供學生
自由選擇。美國大學的課程體係由各類必修課、限選課和任選課所組成,適應本科生的各種 學習需要。學生可以按個人興趣、學業程度和專業方向的需要來製定和調整個人的課程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