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哈佛女孩劉亦婷之二: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 作者:欣武/劉衛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有一任哈佛校長說,本科最重要的任務是教學生學會思考。我上過的課確實都具有這個 特徵。例如,大二上的“在法律中和關於法律的推理”這門課,簡直就像高強度的“思維體 操”,盡在分析討論那些很極端的情理相悖的案例。例如:一群人在海上遇難,斷糧數天, 麵臨全體餓死的絕境,他們以“民主”的方式(即多數人同意)決定吃掉看來會先死的體弱 者,繼續逃生。當以此維繫生命的倖存者終於上岸後,你說該不該以謀殺罪判處倖存者死刑 ?由於同學們的多元文化背景,辯論自然非常激烈……在挑別人漏洞和補自己漏洞的過程中 ,學生不僅得到了強有力的邏輯思維訓練,價值觀與倫理觀也日益明晰和堅定。
中國歷史文化研究是哈佛大學的強項之一。我在哈佛規定必修的8門核心課程中,特地 選了4門中國文化課,分屬“文學與藝術”和“外國文化”——我趁機選修中國文化,了卻 我在本科階段繼續了解祖國文化的心願。我感覺,不論是中國文化本身還是哈佛老師中西對 比的研究方式,都是魅力十足,名不虛傳。難怪我的入學麵談人會在哈佛迷上中國歷史和文 化呢!
可以說,我選的每門課都有它獨特的吸引力。但也有特別想上而上不成的課。有時候是 上課的時間錯不開,有時候是想上這門課的學生太多了,要靠抽籤來分配名額。
大二的時候,哈佛的核心課程開了一門要看很多中國電影的課:“透視現代中國:中國 電影和文化”。很多同學都看中了這門課,隻好抽籤分配名額,結果我沒上成。我趕緊查找 其他核心課程來替補,發現哈佛的“外國文化”裏還有一門很吸引人的課跟我的其他課程沒 有時間衝突。這門課——“中國的家庭、婚姻和親屬關係:一個世紀的變化”——也是人滿 為患,也要抽籤。我趕緊找到負責抽籤的助教老師,說了很多好話,“擠”進了這個大熱門 。
大四的時候,哈佛開了一門以小說和電影為教材的外國文化課:“當代中國文化透視” ——主要研究海外華人社會的發展變遷,仍然要抽籤。這回我“時來運轉”,上成了!
我進哈佛讀書時,正趕上美國“重塑本科教育”改革進行到第3個年頭,哈佛的本科生 得到了比過去更多的重視,有很多機會由著名教授直接給我們上課(美國本科生的父母很重 視孩子和教授接觸的機會多不多)。我選課的時候也優先選那些著名教授的課。
哈佛教授通常每年教一門本科生的課,教一門研究生的課,有時也可因研究課題的需要 申請暫停授課。因此,有些好課並非每屆學生都有緣遇到。大二下學期選課時,我發現新開 了一門我很喜歡的課:“經濟心理學”,授課的是該領域的兩位著名教授安德雷·施萊佛( andrei shleifer)和戴維·雷伯森(david i.ibson)。從介紹來看,上這門課需要具 備一些我還沒學過的金融專業知識,但從課程的時間預告來看,我在哈佛的4年中,可能隻 有大二下學期能遇到開這門課。如果我不抓住機會,“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多可惜 呀!好在哈佛是自由選課製,沒有讓我留下遺憾。開課後我才發現,這門課的同學大都是大 四的學生。
我選的16門專業課也很有吸引力。這些課程意在培養學生用數學方法分析解決經濟問題 的能力,非常實用。我在哈佛打過的幾份工,基本上都和專業課培養的能力有關,尤其是經 濟學本科最難的3門課——資本市場、公司財務、金融經濟學課題——培養的能力。
“資本市場”課的內容有:金融市場和投資策略的分析、期權定價理論、市場效率、風 險管理、套利理論、各種金融工具(如債券、股票)和衍生金融工具等。掌握這方麵的知識 可使學生對資本市場的各種現象及未來發展趨勢有所認識。
“公司財務”課的內容有:資本預算、公司的資本結構、股利政策、內部激勵機製、清 算等。掌握這方麵的知識,是為了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這門課是微觀金融學的核心課程, 應用性強,重在實用,採用的是商學院的案例教學法。
“金融經濟學課題”研究性很強,是經濟學本科難度之最。內容涉及:金融經濟學的理 論與實踐的選題、財務行為和市場效率、資本市場和公司內部的資金配置、銀行業務和貨幣 政策等。重點是研究前沿性課題,如:大企業老總的報酬設計是否合理?為什麽公司愛以期 權計酬而不願以股票付酬?……(順便說一句,西方經濟學者習慣於研究非常具體的課題, 講究“務實不務虛”)考查探討這些課題,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分析技能的同時,具備獨立 分析和解釋金融活動和金融現象的能力。上課方式是教授講一個現象,和學生一起分析討論 ,不僅研究現象,還研究如何印證觀點,如何收集數據等等。
哈佛的經濟學課程融進了多項20世紀90年代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研究成果,涉及到當 前經濟生活中的諸多熱點,學起來感覺很爽!
教學管理:既嚴謹,又靈活
在哈佛開闊的草坪和厚重的建築中,我隨時隨地感受著它的古老和嚴謹。雖說很多美國 大學“a泛濫”(即學生很容易得a),但哈佛教授對學生的要求卻非常嚴格,評分的標準幾 近苛刻。哈佛不像一般學校那樣按絕對分值評定成績,而是按“鍾形曲線”“正態分布原理 ”來掌握評分標準。不管考高分的學生有多少人,得“a”的永遠是極少數(據說是10%) 。學生寫出一篇文體完美的論文,最多可以得個“b+”,如果想得“a-”以上的成績,就 得看你的獨創性如何了。為了保持嚴謹的治學傳統,校方對教授如何給學生打分也盯得
中國歷史文化研究是哈佛大學的強項之一。我在哈佛規定必修的8門核心課程中,特地 選了4門中國文化課,分屬“文學與藝術”和“外國文化”——我趁機選修中國文化,了卻 我在本科階段繼續了解祖國文化的心願。我感覺,不論是中國文化本身還是哈佛老師中西對 比的研究方式,都是魅力十足,名不虛傳。難怪我的入學麵談人會在哈佛迷上中國歷史和文 化呢!
可以說,我選的每門課都有它獨特的吸引力。但也有特別想上而上不成的課。有時候是 上課的時間錯不開,有時候是想上這門課的學生太多了,要靠抽籤來分配名額。
大二的時候,哈佛的核心課程開了一門要看很多中國電影的課:“透視現代中國:中國 電影和文化”。很多同學都看中了這門課,隻好抽籤分配名額,結果我沒上成。我趕緊查找 其他核心課程來替補,發現哈佛的“外國文化”裏還有一門很吸引人的課跟我的其他課程沒 有時間衝突。這門課——“中國的家庭、婚姻和親屬關係:一個世紀的變化”——也是人滿 為患,也要抽籤。我趕緊找到負責抽籤的助教老師,說了很多好話,“擠”進了這個大熱門 。
大四的時候,哈佛開了一門以小說和電影為教材的外國文化課:“當代中國文化透視” ——主要研究海外華人社會的發展變遷,仍然要抽籤。這回我“時來運轉”,上成了!
我進哈佛讀書時,正趕上美國“重塑本科教育”改革進行到第3個年頭,哈佛的本科生 得到了比過去更多的重視,有很多機會由著名教授直接給我們上課(美國本科生的父母很重 視孩子和教授接觸的機會多不多)。我選課的時候也優先選那些著名教授的課。
哈佛教授通常每年教一門本科生的課,教一門研究生的課,有時也可因研究課題的需要 申請暫停授課。因此,有些好課並非每屆學生都有緣遇到。大二下學期選課時,我發現新開 了一門我很喜歡的課:“經濟心理學”,授課的是該領域的兩位著名教授安德雷·施萊佛( andrei shleifer)和戴維·雷伯森(david i.ibson)。從介紹來看,上這門課需要具 備一些我還沒學過的金融專業知識,但從課程的時間預告來看,我在哈佛的4年中,可能隻 有大二下學期能遇到開這門課。如果我不抓住機會,“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多可惜 呀!好在哈佛是自由選課製,沒有讓我留下遺憾。開課後我才發現,這門課的同學大都是大 四的學生。
我選的16門專業課也很有吸引力。這些課程意在培養學生用數學方法分析解決經濟問題 的能力,非常實用。我在哈佛打過的幾份工,基本上都和專業課培養的能力有關,尤其是經 濟學本科最難的3門課——資本市場、公司財務、金融經濟學課題——培養的能力。
“資本市場”課的內容有:金融市場和投資策略的分析、期權定價理論、市場效率、風 險管理、套利理論、各種金融工具(如債券、股票)和衍生金融工具等。掌握這方麵的知識 可使學生對資本市場的各種現象及未來發展趨勢有所認識。
“公司財務”課的內容有:資本預算、公司的資本結構、股利政策、內部激勵機製、清 算等。掌握這方麵的知識,是為了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這門課是微觀金融學的核心課程, 應用性強,重在實用,採用的是商學院的案例教學法。
“金融經濟學課題”研究性很強,是經濟學本科難度之最。內容涉及:金融經濟學的理 論與實踐的選題、財務行為和市場效率、資本市場和公司內部的資金配置、銀行業務和貨幣 政策等。重點是研究前沿性課題,如:大企業老總的報酬設計是否合理?為什麽公司愛以期 權計酬而不願以股票付酬?……(順便說一句,西方經濟學者習慣於研究非常具體的課題, 講究“務實不務虛”)考查探討這些課題,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分析技能的同時,具備獨立 分析和解釋金融活動和金融現象的能力。上課方式是教授講一個現象,和學生一起分析討論 ,不僅研究現象,還研究如何印證觀點,如何收集數據等等。
哈佛的經濟學課程融進了多項20世紀90年代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研究成果,涉及到當 前經濟生活中的諸多熱點,學起來感覺很爽!
教學管理:既嚴謹,又靈活
在哈佛開闊的草坪和厚重的建築中,我隨時隨地感受著它的古老和嚴謹。雖說很多美國 大學“a泛濫”(即學生很容易得a),但哈佛教授對學生的要求卻非常嚴格,評分的標準幾 近苛刻。哈佛不像一般學校那樣按絕對分值評定成績,而是按“鍾形曲線”“正態分布原理 ”來掌握評分標準。不管考高分的學生有多少人,得“a”的永遠是極少數(據說是10%) 。學生寫出一篇文體完美的論文,最多可以得個“b+”,如果想得“a-”以上的成績,就 得看你的獨創性如何了。為了保持嚴謹的治學傳統,校方對教授如何給學生打分也盯得